斯洛伐克摄影师Maria Svarbova 的摄影作品,Svarbova的作品的色调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清淡的环境中,模特们都以鲜亮的色彩出现,摆出摄影师要求的生硬姿势以完成构图,透露出了一种无声的孤独。
说到孤寂,现代社会可能认为是种不好的感受,我却觉得这是现在人们普遍缺乏的一种感受,因为大家太忙了。孤寂可能有很多同义词,比如冥想,安静,能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一束光的美丽。
在现如今喧闹的现代都市中,最适合独处的地方无疑就是图书馆了。
虽然明明这里总是人头攒动,但是在这里面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显得泾渭分明,互不干涉。但是似乎离读书的岁月越来越远,我们也渐渐淡忘了在图书馆度过的岁月,一间孤独图书馆,却又将这种独处的记忆拉扯到你眼前最明显的地方。
沿着北戴河的海边走上几百米远,有一栋灰色的建筑,它孤零零地矗立在海边,与大海为伴,这是一座公益图书馆,也是传说中的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
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最纯粹的阅读时光,也可以透过窗户看窗外没有边际的大海。
从北边的门进去,正好可以看到两层的一个看书的空间,一层和二层的书架上摆满了图书,看书的人或坐或立,寂静无声。
坐在这里的人,透过玻璃窗户,潮起潮落尽在眼前。这座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叫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建筑师叫董功。
据说第一次来到这里,建筑师便被一种深深的孤寂感震住,他说:“我第一次到阿那亚海边,特别突出的感受就是诗意的孤寂感。在阿那亚这片海滩上,诗意是最自然的,没有任何虚张声势扭捏作态,去到那里就有很强的这样的气场。”
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大海,就像是一块天然的背景一样,而这背景之下的每一样物体都会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的存在感。
董功希望,这个图书馆的外形能够单纯的像一块石头一样,是周围的因素自然生长出来的一个物体,这物体又天然蕴含着人的某种体验,可以坚硬地存在于这片海滩上。
对于董功来说这个图书馆要能体现出大地艺术和这片海域和沙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栋漂亮的房子。在这个单纯的外形里面,一定要孕育着某种神秘感,人们看到它们的外形会揣测里面的事情,给人一种暗示。
在这间图书馆里面,会有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无论这个事情是由于光,旷景、海、气象还是里面空气的流动,你都会感受到它们的气场。
不比在城市,光线被高楼大厦切割得支离破碎。阳光在海上,呈现的是毫无遮拦的最原始最直白的样子。
在这个建筑不设置空调,甚至灯光,董功说:“到了这个空间,这种原始的状态会对人有一种提示:什么才是真实。人在城市中已经处于一种拟真的状态,可怕的是人们已经意识不到,以为这就是真实。”
图书馆中,阅览室、冥想室、活动室的窗洞都经过了巧妙的设计,试图探索光照和空间关系的可能性。
图书馆采用的材料,也都是简单直接不加修饰。混凝土和木头是整间图书馆最重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就有自然的特征,它是一种很真实的状态,像石头一样。
而木头和自然就更有关系了。在这两个建筑中,这两种材料是既具象又抽象的一种表达。而那些建筑过程中混凝土和木材表面留下的痕迹也都被一一保留了下来。
“这些所谓表面粗糙的纹理,是建造的痕迹,我喜欢这种真实的状态。有的时候你看到一件东西,第一眼的那种表面的精致,也许是装饰和遮掩的结果。”董功说。
现在这座最孤独的图书馆开馆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随着宣传这间孤独的图书馆变得不再那么孤独,游客的纷至沓来似乎让它变得热闹非常,有人说这间最孤独的图书馆,变成了最热闹的图书馆。
可是孤独和热闹本来就是人们自行定义出来的,在繁华的街道上你可以远离世俗的独处,在清冷的海边你也可以一个人活得热闹。而这间孤独的图书馆究竟孤不孤独你的内心似乎才能讲述出一个故事。
在最孤独的图书馆,读关于孤独的书
《孤独六讲》
[ 中] 蒋勋
《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作者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十一种孤独》
[ 美] 理查德·耶茨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孤独小说家》
[ 日] 石田衣良
《孤独小说家》主要讲述了小说家青田耕平和儿子小驰生活在一起。耕平出道十年,寂寂无名,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加印。另一方面,三年前,耕平的妻子因为不可思议的交通事故而去世。“那真的是事故吗”,深深困扰着他。尽管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坚守梦想。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候,正是你离梦想最近的时候。你只需要再站起来一次。
《孤独美食家》
[ 日] 村上龙
在《孤独美食家》里,村上龙以半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三十二个吃遍天下美食的故事。穿插于甲鱼、牛排、毛蟹、咖喱羊脑、鱼子酱、山椒味噌之间的,是巴塞罗那、维也纳、东京等时尚之都、大小饭馆与酒店,以及各色男女的爱欲场景。每一个故事都触动你的感官神经,引发你对人生的各种况味的体验:欲望、罪恶、感伤、孤独和幸福。酸甜苦辣,百味横陈。
《过于喧嚣的孤独》
[ 捷] 赫拉巴尔
他自己对这部作品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之所以活着,就为了写这本书”,“我为《过于喧嚣的孤独》而活着,并为它而推迟了死亡。”诚然,赫拉巴尔在这部作品里倾注了他一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深刻思考,无限的爱和忧虑。
《百年孤独》
[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 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