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山东火柴工业的创始人 丛良弼

$
0
0

丛良弼(1868—1945) ,蓬莱县(今蓬莱市)马格庄乡安香丛家人。山东火柴工业创始人。丛良弼少时在烟台商号学生意,因精明勤勉,曾被派往日本贩运火柴,他深为中国工业落后,大量资金外流而痛心。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题,召集海外侨胞共商国是。他以中华总商会会长身份出席会议,深受启迪,遂决心于国内创建一个足以同国外相抗衡的火柴制造厂。回国后,在济南创建山东省第一家国人自办的火柴厂——振业火柴有限公司。产品一经面市,销路畅通,迅速占领了津浦、陇海沿线的广大市场。

 

青岛齐东路2号丛良弼故居

1922年,中国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青岛,因生产火柴的大量木材、设备和化学原料都要从东北和东洋、西洋水路进口,1924年在经过一番考察后,丛良弼决定在交通便利的青岛直接设厂,随后把家也迁到了这座美丽的城市。1928年初,位于曹县路的青岛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投产。厂内不仅生产设备齐全,还为工人们修建了图书馆、医务室、运动场、澡堂等,人性化的管理吸引了大批工人 ,即使工资比日商的企业低一些,工人们也更愿意来振业工作。

时任旅日华侨总商会会长的丛良弼(前排居中)率旅日华侨实业家欢迎孙中山(前排左四)来日本时的合影

 

    因为在日本接触火柴制造业多年,丛良弼十分注重技术的革新,当时在中国的几家日本火柴厂生产的火柴均采用冷胶药头,只有“振业”采用热胶,虽然成本高出许多,但这种热胶药头火柴表面光滑、不易受潮、发火有力,而价格却并不高于其他品牌,因此“三光”、“三狮”、“蜜蜂”等品质优于洋火的“国火”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爷爷还曾派技术人员到日本的火柴厂去工作,了解对方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丛兆桓说,火柴生产的配方在业内是严格保密的,过去振业每个分厂都设有“前厂”和“后厂”,前厂是普通工人工作的地方,但如果想进后厂干技术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位曾去日本火柴厂工作过的技师,就是专门帮各分厂组建后厂的,哪个工人想要进入后厂、接触到火柴制造的核心技术都得他点头。”或许就是这种“师夷”、“胜夷”的劲头才让振业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翘楚,并联手“丹华”、“华北”等国内火柴厂,结束了日本、瑞典等火柴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早在七·七事变之前,丛良弼就接到日本朋友的消息,他知道以自己的经历和声望,日军侵华后一定会找他麻烦。于是他选择在此之前就把丛家的产业交给儿子丛通门,自己则蓄起长须,隐匿商界。  果然,1938年,日军占领青岛不久,麻烦就找上门来。这天,日军大佐一行八人来到了丛氏公馆,大佐十分客气地用日语说明来意,邀请丛良弼出任青岛商会会长或者市长之职,他摆摆手示意无需翻译:“我听得懂。”然后捋捋胡须告诉大佐:“我老了,什么也做不了啦。本来我就只会做生意,政治一点都不懂,怎么能做市长呢?现在连自家的工厂都交给儿孙去管理了,何况是管理一座城市这么大的事我根本不会做。请回去告诉你们长官,良弼谢谢他们的美意,但任职一事,老朽实难从命。”第一次登门失败,日军并未就此罢休,没过几日,又换了一位大佐上门,身后还跟着全副武装的宪兵。这一次丛良弼干脆半卧在床,称病不起。日本军官一开始低声下气,后来却暴跳如雷,战刀戳得地板咚咚响,最后生气地走了。

丛良弼的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原样

第三次,日军带着无线电台来到丛家,将话筒伸到丛良弼面前,他只是对着话筒反复说几句话:“大东亚共存共荣,我赞成;两国做生意,我赞成;不要打仗杀人,我赞成。我已入道修行,要多做善事,多行善举!” 

丛良弼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早在1935年,他就与好友贺俊生、邹道臣共同筹办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先是在新泰路买房建会,后又四处募捐筹得资金80多万元,在鱼山路、大学路口买下土地,请来三位建筑设计师按照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的特点分别设计了三进大殿,供信徒们前来参拜,并在院内设立慈济医院,免费为穷人治病。红卍字会旧址即为如今的青岛市美术馆。 

甘肃闹灾荒,丛良弼个人捐出三千大洋;南京大屠杀后 ,丛良弼和贺俊生派人往南京红卍字会送去一麻袋银元……。如今回想起这些善举,丛良弼多次说:“与其把钱留着等着日本人来抢,倒不如都捐出去,花在自己人身上。”

丛良弼的一生,贡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1919年,他在济宁设立第一分厂。1928年,又在青岛设立第二分厂。产品除销国内市场外, 还供出口。3个厂总投资额已达百万元,企业经营规模居国内各火柴厂之冠,结束了日本产品垄断中国火柴市场的局面。
1936年,“振业”生产受挫停业。“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青岛,曾多次邀其出任青岛市市长、商会会长等职,均遭拒绝。
他一生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资助乡里。1924年,在蓬莱建良弼小学,并招收女生,办学规模居全县之首。他常为各地赈灾捐款,曾设贫民治疗所,三次获中央、省级赠匾褒扬。1945年12月丛良弼病逝,终年77岁。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