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波罗的海三国游记(7):苏联时期留下的阴影

$
0
0
在波罗的海三国参观游览,一个突出的感觉,是这三国对前苏联的切齿之恨。维尔纽斯、里加、塔林,都有关于前苏联占领时期的博物馆,主题都是控诉苏联的暴行。但是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迫害犹太人、德国入侵、与纳粹合作的事情,则是轻轻一笔带过。恨苏俄、亲德国的顷向十分明显。(下图:拉脱维亚首都里加,风雨将至。)

民心如此,是有历史原因的。从十八世纪往前说,波罗的海三国一直是德国、波兰、瑞典的势力范围,无论是从民族血缘、宗教信仰、还是利益关系上说,都与德、波、瑞更近,而与沙俄更远。(下图:拉脱维亚,里加老城外的一座天主教堂。)

后来沙皇俄国越来越强大,到了18世纪末,波罗的海三国一股脑儿被沙俄吞并,而且这一占就是一百多年。(下图:里加的一座东正教堂。东正教是俄罗斯的主要宗教。波罗的海三国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和基督教。)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给波罗的海三国带来了独立的机会。乘着沙皇被推翻、苏维埃新政权建立,波罗的海三国成功从俄国脱身,分别于1918年宣布独立。(下图:拉脱维亚,里加老城。)

大国身边的小国想独善其身是很难的,他们必须选择站队。波罗的海三国选择的“靠山”是德国,希望德国可以在苏联虎视眈眈之下保证他们的独立地位。这个选择不难理解,前面讲了,从历史渊源来说,三国自认为跟德国关系要比跟苏俄亲得多。(下图:拉脱维亚,里加老城里的德系“欧宝”警车。)


但是,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仅仅维持了可怜的二十年。1939年,希特勒意欲在欧洲动手,为了先稳住苏联这个劲敌,与斯大林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下等于把罩在波罗的海三国头上的保护伞撤了。没有了对德国的顾忌,苏联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客气地将三国收入囊中。(下图:这个粗陋的广场与里加老城的优雅格调格格不入,广场中间的雕像一看就是前苏联风格的。)



从1939年到1941年,是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第一次占领期。就在这短短的两年内,苏联暴风骤雨般地对三国开始了国有化改造:富人的财产被充公、企业被没收、黄金储备被运走,甚至把一部分居民强制迁往苏联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下图:流经里加的道加瓦河。这条河发源于俄罗斯西部,流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拉脱维亚,在里加湾注入波罗的海。)

可想而知,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原本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波罗的海三国,实在是受不了苏联这一套,苦不堪言。所以,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进入波罗的海三国时,这里的民众真可以说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他们非但不把德国人看成是入侵者,而是看成解放者的。(下图:拉脱维亚里加,道加瓦河上的铁路桥。)

从1941年到1944年,是纳粹德国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占领期。这期间,三国人民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的认识,积极组建军队编入德军、党卫军,与苏联红军作战。(下图:里加东部,老城城外的街景。)

二战后期,苏军大反攻,一路打到柏林,波罗的海三国再次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德军撤退时,数万曾在德军服役的当地人,拒绝放下武器,而是加入了被称为“森林兄弟”的地下军,与苏联红军打起了游击。直到1978年,最后一位“森林兄弟”战死,这股反抗的烈火才表面上被扑灭。(下图:里加中央市场。远处是一栋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


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段时间是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第二次占领期。因为历史、宗教、民族、语言、地缘等多种原因,在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波罗的海三国是最不愿意待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的民众曾手拉手组成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以表达独立的意愿,史称“波罗的海之路”,震动了世界。(下图:里加,自由纪念碑。)


1990年3月,波罗的海三国中的立陶宛,在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由此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于1991年的8月宣布独立。(下图:里加,守卫自由纪念碑的军人。这座纪念碑原本是为了纪念拉脱维亚1918年从沙俄独立时牺牲的军人的,1991年再次独立后,自由纪念碑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过去的这一百年间,波罗的海三国反复重演“被占领、闹独立”的历史,其实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下图:里加老城中的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这个建筑是14世纪的军火库。此博物馆可以免费参观,里面全方位展示了拉脱维亚历史上的历次战争,当然重点是1918年的独立战争。)

除了创伤,还有些许尴尬:每到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时,那些胸佩勋章的苏联红军老战士,在很多民族主义者眼中是“占领者”;而到了庆祝国家独立的时候,那些曾经为了独立而抗争并且幸存下来的游击队员,很多则是德占期间参加过党卫军的老兵。(下图:里加,拉脱维亚国家图书馆。)

下图:这个长方形的、黑乎乎的建筑,就是里加的“被占时期博物馆”,位于里加老城入口处(从机场乘公交车到里加老城,就在这个苏式广场前下车)。我去里加的时候这个展馆关闭了,展览被迁到了下下图中的新址。


下图:这个是目前正在使用中的“被占时期博物馆”。我在这里参观时读到一个故事:二战期间,一名苏军军官率部残忍屠杀了一个拉脱维亚村庄中的数十名无辜村民。而在来这里之前我刚好读过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这位苏军军官和他的游击队当年在一个村庄休整时,被村里的“拉奸”引来德军围剿,大部分红军战士牺牲,这位带伤突围的军官后来率部杀回,处决了那些“拉奸”。


下图:里加老城城外的一栋漂亮的建筑,但是在苏联时期,这里是令当地人闻之色变的地方——里加克格勃总部。



下图:里加克格勃总部前厅内景。这座被称为“角楼”的大厦原本是一座公寓和商业建筑,1944年被克格勃接管,成为他们在拉脱维亚的总部。



下图:被辟为博物馆的里加克格勃总部。这里的一层和地下室是克格勃的审讯室和监狱,曾有大批对苏维埃存有二心的人在这里被刑讯和关押。


在美丽的古城里加,回味这段历史心情是很灰暗的。今天波罗的海三国虽然独立了,并且加入了北约,但是他们却是处在北约与俄罗斯对峙的最前沿,又是俄罗斯西出波罗的海的战略要地,一旦出现大的变故,和平的小船说翻就翻,灭顶之灾倾刻就会降临。仇恨换不来和平,但是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下图:通往里加机场的公路边,阴云下的农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