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波罗的海三国游记(2):落魄艺术家和流浪汉们建立的“共和国”

$
0
0
波罗的海三国,都曾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铁幕被拉开,大批西欧游客纷纷涌入,来寻访那些被布尔什维克统治了四、五十年,却保存完好的波罗的海古城。(下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老城中央的Didzioji大街街景。)


波罗的海三国的首都:维尔纽斯、里加、塔林,都是在联合国标名挂号的《世界遗产》,但是你一路走下来就会发现,这三座古城的面貌、气质完全不同。(下图:维尔纽斯老城街景。)

相比里加和塔林,维尔纽斯老城规模最大,也最朴素,老城里的很多街巷年久失修,呈现出一种破败的沧桑感。这些窄街陋巷游人罕至,格外的清静。

下图:维尔纽斯老城,午后的阳光,难以照进高墙窄巷间。


下图:小巷深深,不知所往。 


下图:盆裁与涂鸦小熊,彼此呼应、横生妙趣。
 
关于维尔纽斯老城,咱在上一篇游记里已经介绍得不少了,今天咱重点要去看的,是位于老城东部、维尔尼亚(Vilnia)河对岸的一个“国家”。(下图:维尔纽斯老城东边的Maironio大街,这条街的东侧就是维尔尼亚河。图右侧的砖红色教堂,是维尔纽斯最漂亮的教堂——圣安娜教堂。)

维尔尼亚河在这里转过一个U字型的弯,在维尔纽斯老城的对岸圈出了一个三面临水的区域,这地方叫“乌祖皮斯”(Uzupis),翻译成中文就是“河对岸”的意思。(下图:架要维尔尼亚河上的小桥。桥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乌祖皮斯。)

据说乌祖皮斯这地方,原本也是个犹太社区(维尔纽斯最主要的犹太社区在老城里面,咱前文介绍过),二战期间犹太人被清洗,这地方就荒了下来。战后,一些潦倒艺术家和流浪汉们占据此处,将这里弄成了维尔纽斯一个很另类的社区。(下图:乌祖皮斯的主街——乌祖皮斯街,看上去还不错啊。)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就荒谬了,1997年的4月1日,一位名叫Romas Lileikis的艺术家纠集此间的志同道合者,向全世界宣布“独立建国”,成立“乌祖皮斯共和国”,又译“对岸共和国”。(下图:这座小桥是进入对岸共和国的“国门”。据说在小桥左手边的这间餐馆里,有机会见到那位Romas Lileikis先生——对岸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对岸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兴致勃勃地选举了共和国的总统、总理、国会议员,制定了国旗、宪法、货币、守护神,甚至还成立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军队。(下图:这尊雕像叫“乌祖皮斯天使”,她是对岸共和国“官宣”的守护神。)

于是,一个由艺术家、空想家、落魄文人、流浪汉、醉鬼、瘾君子……各色人等建立的“国家”就这么诞生了。然而对岸共和国至今未得到其它任何国家的正式承认。(下图:对岸共和国一条主要街道上,醒目地陈列着用全世界26种主语言书写的《对岸共和国宪法》。)

如果你认真阅读对岸共和国的41条《宪法》,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追求绝对自由、绝对平等的理想国。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的社会里,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乌祖皮斯这帮哥们儿姐们儿,你与其说他们建立了一个国家,倒不如说是在搞行为艺术。(下图:对岸共和国宪法的繁体中文版。)

下图:对岸共和国街景。浪漫的艺术家、空想家们心中的乌托邦国度,现如今是成了这个样子。真应了那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艺术家也得生存,所以对岸共和国是个理想,也是个噱头。理想破灭了,但噱头还在,并且吸引来不少旅客到此猎奇。现在对岸共和国这里除了艺术工作室、画廊之外,还有很多咖啡馆、餐厅、小商店,并以其特有的自由散漫、放荡不羁的气质,成为维尔纽斯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下图)。

告别对岸共和国,我从北边的另外一座小桥跨过维尔尼亚河返回维尔纽斯老城。过桥之前,在乌祖皮斯的这一侧,看到一面写有立陶宛语“对岸共和国”国名的标牌(下图)。当时不理解为什么上面有个蒙娜丽莎的头像,后来才知道,那个图案是提醒每一位到访对岸共和国的游客:保持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那么,刚才你随着我的镜头一起参观对岸共和国时微笑了吗?呵呵,笑不笑没关系,因为对岸共和国宪法的第十六规定:“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权利”;而第十七条又规定:“每个人都有不快乐的权利”。但是我承认:在维尔纽斯,我很快乐!(下图:隔着内里斯河眺望维尔纽斯新城。新城那边看上去意思不大,咱就不去了。下次咱还回到老城,去参观一所古老的大学。)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