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程砚秋玉霜簃藏曲的最终归宿(吴新雷)作者:程疯子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程砚秋玉霜簃戏曲珍本丛刊》(全四十四册)为程砚秋玉霜簃藏曲中精华部分,其中大量钞本来自藏曲最富的北京梨园世家之一金匮陈氏。这批藏曲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价值在于较完整、系统地保存了明清以来梨园艺人场上演出曲本,其中相当部分为陈金雀与曹文澜等三十多家名伶与班社的手钞本。历代艺人的演出剧本一直是各家秘辛,从不外传,民国乃至当代学者对玉霜簃藏曲虽然亟盼一见,却始终无缘窥得全貌,直至本书出版,这批秘籍才第一次正式与世人见面。程砚秋玉霜簃藏曲中有大量带有工尺谱和身段谱的钞本,这些身段谱是历代艺人留下来的原始材料,是传承和发展昆剧表演艺术的宝贵财富。
全书包括二百多种戏曲剧目,分为曲文曲谱与骨牌灯式两类。其中曲文曲谱中又包括元明清杂剧传奇、散出、承应戏开场戏、引子家门、曲牌谱鼓谱等几部分。全书戏曲按照剧名笔画排序,分为四十四册,由著名学者吴书荫作序,并作有按照时代排序的索引和简要的剧目提要。程疯子博客收录了分别由洪峰和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所撰写的关于程砚秋藏曲入藏北大图书馆过程的纪事文章两篇、著名学者吴书荫先生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程砚秋玉霜簃戏曲珍本丛刊》所作序、《北大图书馆藏程砚秋玉霜簃戏曲珍本丛刊》全四十四册目录。
花落谁家?程砚秋“玉霜箱藏曲”的最终归宿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新雷)
程砚秋先生(1904-
1958)是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在一生的演艺生涯中,创造并形成了独特的程派艺术,并成为“四大名旦”之一。2003年12月上旬,京中举行“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因与会者谈论的主题都在京剧方面,所以主持人指定我专论程先生与昆曲的特殊关系。为此我在12月6日下午发言的题目是《程砚秋先生的昆曲演唱和曲学成就》(已载于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程砚秋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程砚秋先早年习艺时,曾向昆旦名家乔蕙兰和曲师张云卿学了不少昆戏。他后来常演的昆曲剧目有《玉簪记·琴挑》、《牡丹亭·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渔家乐·藏舟》、《铁冠图·刺虎》、《雷峰塔·水斗》、《断桥》、《孽海记·思凡》以及《奇双会》和《百花赠剑》等。程先生不仅在昆曲的演唱上有精湛的造就,而目还注意收藏昆曲的文献史料。程先生的书室题名为“玉霜簃”,藏有大批清代昆班艺人手抄的台本(演出本),曾请杜颖陶进行整理,在1932年的《剧学月刊》上连载了《玉霜簃藏曲提要》。1954年至1957年之间,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其中苏州派曲家李玉的《万里圆》、《千忠戮》,盛世时的《胭脂雪》,张大复的《海潮音》、《读书声》,朱佐朝的《五代荣》、《双合会》、《轩辕镜》、《石麟镜》等一批昆曲剧本,就是根据程先生提供的玉霜簃藏本影印的。
程砚秋先生的后人都没有从事演艺工作,不比梅兰芳先生的子女继承父业活跃在舞台上,而目还在护国寺大街故居内办成了梅兰芳纪念馆。有鉴于此,程家后人也想办程砚秋纪念馆,但苦于资金短缺。2003年3月中,他们家对玉霜簃藏曲进行清点编目,商定交由声誉卓著的嘉德公司拍卖,以便集资筹办纪念馆。嘉德四季拍卖会于7月接受藏品,聘请北京的戏曲文献专家和文物专家在8月中通过鉴定,列入10月秋季拍卖的计划中。从中国嘉德2005秋季拍卖会据程家手写编目打印的《玉霜簃戏曲抄本目录》(共52页)看来,玉霜簃藏曲的主要来源是京中梨园世家“金匮陈氏”的旧藏,一部分源于怀宁曹氏”的旧藏(曹氏藏曲的主要部分被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购得)。陈曹两家的先祖陈金雀和曹文澜均为“内廷供奉”的昆曲名伶,世代收藏了昆班艺人手抄的曲本数千册,是研究昆曲演艺史的重要宝藏。经过专家论证,确认了玉霜簃藏曲的历史文物价值。程家提出的底价,起码为500万元,嘉德从商品经营出发,竞拍的喊价为800万元。
2005年8月30日,我忽然接得书荫同志从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他通报玉霜簃藏曲即将拍卖的情况后说,目下已有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广东省图书馆(即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三家表示了参与竞拍的意向,但他认为真正对口的应是“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挂牌单位“中国昆曲博物馆”。经他从中沟通,三家都同意优先让给中国昆曲博物馆,如果中国昆曲博物馆放弃竞拍,三家再相约竞争。他要我把这个消息转告馆方,我本来想直接打电话给苏州馆里的负责人,可又觉得口说无凭,为示郑重起见,干脆在9月2日花功夫亲笔写了一封信。
苏州市张家巷14号中国昆曲博物馆负责人台鉴:近接北京戏曲文献专家书荫同志打来长途电话,告知程观秋先生的后人愿将“玉霜簃藏曲”竞价拍卖,他有心把这个消息通报您馆。他对您馆十分看重,认为这批宝藏如能由您馆收购最为对口,所谓实至名归,最能发挥藏曲的作用。因我前年曾撰文参与纪念程氏百年诞辰的学术研讨会,深知玉霜簃藏曲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故而嘱我转达此意。经查考,程氏玉霜簃藏曲得自金匮陈氏。其祖陈金雀,是嘉庆、咸丰年间著名昆曲艺术家;子陈寿峰,乃老生名伶,光绪年间组建了“万年同庆昆班”;孙陈嘉梁,宫廷曲师,曾任梅兰芳先生的昆曲师傅。祖孙三代原来都是“内廷供奉”(我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中列有三人的传记),陈家世代收藏了大批昆班艺人手抄的演出本,有些台本还旁缀工尺谱。1925年陈嘉梁逝世,其后人将曲本发卖,为梅兰芳先生和程观秋先生竞购分藏(程氏的藏书室名为玉霜簃,梅氏则名缀玉轩)。此事传为艺林佳话,名扬海内。而玉霜簃藏曲之价值犹胜过缀玉轩者,是另有一批陈门家传的昆曲身段谱。据1933年二卷六期刊载的《玉霜簃所藏身段谱草目》著录,其中孤本、珍品甚多。这些身段谱是历代艺人留下来的原始材料,是传承昆剧表演艺术的宝贵财富。再说金匮(今无锡)陈氏寓居苏州后,后裔便以苏州为出生地,陈金雀就是由苏州织造府选送进宫的。那么,陈氏三代藏曲如能由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购藏,则不仅能成为镇馆之宝,而且曲藏回归苏州故里,真是陈氏之“三生有幸”,得其所哉!意义重大,非比寻常!书荫同志是热心人,承他嘱我转告,故特此致函。请尽快跟他直接通话(电话号码另纸奉达),他当告知详情,介绍你们跟嘉德拍卖公司联系,迟则恐为竞拍者所得矣。(但不知您馆有经费否?我只是受人之托转报讯息,不要因此而使你们左右为难。)即此专颂
近祉!
函件投递前,我担心中国昆曲博物馆经费困难,怕馆长和副馆长都吃不消,所以特地在信末加上了括弧内的那句话。果然,馆方没有办法解决经费问题,被800万元的竞拍价吓住了。馆方于9月19日给我的回信说:
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您好!您9月2日寄来的信已收到,非常感谢您对昆曲博物馆的热心支持!接信后,我们即与北京的书荫教授取得了联系,并了解了一些关于玉霜簃所藏手抄本的情况,进而与北京嘉德拍卖公司联系,他们寄来了程家提供的《关于玉霜箱抄本戏曲的几点说明》和手写总目的复印件,由此知道这批手抄本有函装本586册,散仓本985册,其中昆曲身段谱手抄曲本有124折,详注身段的有72折,简注身段的有50折左右。这些手抄本的年代最早的是在顺治、康熙年间,确实是一批昆曲文物的重要资料,其中最重的就是昆曲身段谱。遗憾的是竞拍价格800万元太贵了,顾笃磺老先生也这么认为,看来多半只能是放弃了。我们给您打过两次电话,您都不在家,故写信给您,让您了解我馆对这批资料的看法,并向您表示谢意!虽然我们没能购买这批手抄本,但对您的热心要深表谢忱!玉霜簃藏曲我们没有能力购买,但通过这件事,我们得到了《函装本清单》和《总目录》的复印件,我馆从此也有了这些曲目资料备查。再一次谢谢您的热心支持!祝秋安!
这样,在确知中国昆曲博物馆放弃竞拍以后,北图、北大和广图在幕后的竞拍事宜便提上了日程。其中广图古籍部的林主任财大气粗,因广东方而为建设文化大省,给他带了二千万元经费,专程来北京采购各种古籍,很想把玉霜簃藏曲尽收囊中。但北大图书馆古籍部的沈主任足智多谋,会动脑筋,会想办法,他劝林主任放弃竞拍,说是昆曲唱本到了广东没有用。他又说服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张馆长也退出竞争,说是老哥家底丰厚,何必跟小弟来争购那些尚待修补的破烂唱本呢?沈主任鼓动如簧之舌,竟把两家对手打发了去,剩下他独占鳌头,志在必得。他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快速行动,抢在十月预展之前,用戏剧性的博弈策略,以底价500万元竞购了玉霜簃全部曲本。
沈主任认识到,玉霜簃藏曲如在十月中进入公开拍卖的市场程序后,很可能被海外巨商或私家大腕买去,将使学界失去曲藏宝库,所以必须采取非常手段,赶在尚未预展之前中途拦住。他事先说服广图和北图的林、张两位负责人之后,立即通过内线跟程家后人商量,凭着最高学府无与伦比的崇高名声,他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程家撤拍,把藏曲卖给北京大学,程家开出的底价500万照付不误,一点也不吃亏。至于撤拍的麻烦事,一概由他跟嘉德公司友好协商。程家撤拍以后,嘉德公司便不再把《玉霜簃戏曲手抄本》列入拍卖品预展的目录中。
上述内幕珍闻,是那年10月中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图书馆古籍年会期间,沈主任眉飞色舞地亲口讲给与会者听的。这是他平生最为得意的业绩,讲起来自然是有声有色。他神通广大,使出了浑身解数。但500万元亦属巨款,他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当大家追问时,他只说北大图书馆也没有这么多的经费,是他想方设法到上面去申请得来的。大家好奇心切,又刨根究底地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呢?他却笑而不答,秘而不宣。后来,有一位好事者到北京大学找到相关人士,从侧而侦探到沈主任的奇谋妙策。原来,沈主任活动能力特强,办事效率极高。当他做好程家和嘉德两个方而的工作以后,便找“笔杆子”拟了一份“为购买《玉霜簃戏曲抄本》申请经费的报告”,内中中述程氏藏曲的历史时代背景及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强调竞购行动在时间上的急迫性。他拿了这份报告连夜在校内奔走,先找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带头签名,并动员多位北大顶尖级的教授联署,接着打听到北京大学校长要召开校务办公会议,他赶在开会前突击性地跟校长说合,当场抛出这份申请报告,当场讨论,获得与会者的一致赞同,校长乐得点头拍板,随即从北京的科研基金中拨出巨款。这样以来,玉霜簃藏曲终于从嘉德拍卖会那里挖了出来,归宿到最高学府图书馆的善本书库里了。
北大图书馆见闻录(四)
(作者洪峰)
嘉德公司秋季拍卖会将于11月4日至7日在北京昆仑饭店开槌。其中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秘藏的一套千余册的《玉霜簃戏曲钞本》,将在古籍专场拍卖,拍卖估价目前尚不明朗。
程砚秋,京剧四大名旦之一,1958年去世。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任职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有人评价说他的成就达到了京剧艺术近百年来的高峰。玉霜簃,是程砚秋家里的堂号。过去比较讲究的书香门弟或有名望的大户,家中都有堂号。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将《玉霜簃戏曲钞本》理解为程砚秋收藏的戏曲抄本。钞和抄通用。该抄本中有许多秘不示人的演出剧本和很多工尺谱、身段谱。对研究程砚秋的表演艺术、清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史料文献价值,相关专业机构都对这批戏曲钞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既然本文涉及到此事,这个神秘的买家,大家就能够猜到了。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沈乃文,54岁,研究员,北大图书馆系毕业,因从事古籍工作,所学甚博。该人一直关注着各类文物古籍的信息。这一次,他从朋友处得到了程砚秋所藏《玉霜簃戏曲钞本》将要拍卖的信息。他断定,这些是梨园剧本。过去的戏曲剧本,大体可分为两类。
其一、称为文人剧。主要是指过去的文人创作的杂剧。这种剧本就是用文字记录剧中的对白、唱词和一些必要的提示。我们拿来元代或清代的某剧本,比如《窦娥冤》,再比如《白蛇传》,你拿起本子就可以直接了当的阅读到剧中的文字内容。但是,你不知道应怎样表演,更不知道是什么唱腔。就是说,读这种本子无法获知它的唱腔曲调、表演动作,因此无法复原该剧。
其二、称为梨园本。这种剧本是拿在戏班老板或演员手中的,它已经和初始剧本的文字有许多的不同了,这里面有演员的改动和发挥。更重要的一点,梨园本内记载着锣鼓、身段、工尺。按照这种本子,你可以在几百年后复原该剧。
现在我们使用西洋的五线谱认读曲调,而过去民间传统的记谱方式是工尺谱。工尺谱过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身段仍然是用谱的形式记载的,顾名思义,它是对是演员表演时身段动作的记录。然而,现在基本断档了,很少有人能够读懂它。
沈乃文迅速向图书馆领导作了汇报,并在预展时前往嘉德公司亲眼检验。现场翻看了一些梨园剧本,完全证实了他的判断。只是这些本子数量太大,令人眼花缭乱,当场只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不可能在现场仔细品味其中内容。
这些梨园本并非出自程砚秋之手,而是程收集的当年徽班进京时的梨园本。大清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时,特召徽班进京贺寿,当时有著名的四大徽班,随后留在北京。嘉庆、道光年间,还有戏班进京加入了徽班演出,据称前后共有八大徽班。这些戏班,主要被曹家、陈家所把持。程砚秋收集的,就是乾隆时期曹家、陈家流传下来的梨园本。
程先生一直专注于戏曲抄本的收藏,对这套《玉霜簃戏曲钞本》非常珍视,抗战期间一直带在身边。文革期间,程砚秋被抄家,抄本被没收。周总理为了保护这套抄本,指示编目造册,由北京图书馆代为保管,文革后退还给了程砚秋家人。据了解,程砚秋后人并没有从事梨园行当的,这套抄本整整有两柜子,是嘉德拍卖公司从程砚秋后人的手中征集到的。
沈乃文直观感觉,应当购买此书。询问价格后得知,该书从500万元起价。经谨慎研究,图书馆决定购买此套古籍。如果说从私人老板手中拿出上千万元,手续较为简单,而从公家手中出大价钱,确实困难。况且北大家业太大,从来都是缺钱的。从决心购买这一点上看,完全反映出此书的价值所在。
11月4日下午,沈乃文和古籍部同事李云到达昆仑饭店二楼拍卖大厅,参加嘉德古籍专场拍卖会。大厅内人员并不多,约有五六十人。这些人都是文物行家和关心此事的人,记者都在后排等待消息。由于事先已给每个人发放了拍卖的顺序目录,二人已知顺序号,于是静静地等待着。终于《玉霜簃戏曲钞本》登场了,从500万元起价,出乎意料,并没有激烈的竞争,二拍过后,没有人再举牌,北大终以550万元竞得此书。沈乃文始终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要知道,北大只能出这些钱,如果有人出手就是大麻烦。我想,大概有钱人的注意力并不在此,或没有象专业人员那样真正了解梨园本的价值吧。
谁都没有看到过书中的内容,550万元是否值得?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打开此书,共1500本。一套套完整的剧本亮相了,明末清初的梨园本呈现出来了,《牡丹亭》、《荆钗记》、《琵琶记》、《牧羊记》、《红梨记》、《西厢记》、《太平钱》……据回忆,当时所有的校领导都陆续到齐了,包括正副校长、正副书记,大家兴奋异常。凡看过此书的人员一致认为:开始担心花冤枉钱,现在一看,值了,一点都不冤。甚至有人私下说,这样的本子1000万都不冤,如果将明代某一剧本恢复出来,仅从经济效益上看,何止550万。我想,如果真要恢复,只有抓住北大这样的有专业实力的单位,才能共同开发。
中文系教授林焘,时年84岁,语言学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主攻古典文学,在戏剧方面有极深的造诣。据说,一些京戏、昆曲名人等都曾请他做过指导。图书馆将老先生请来以后,他拿起剧本,立即兴奋的按照工尺谱哼唱起来。无奈,林焘教授年寿已高,已于2006年10月病逝。这世上还有几人真正识得工尺谱?竞得此书后,古籍部立即着手修补,目前尚未修补的只剩下100册。拍卖会结束后,嘉德公司立即在其网站上做出如下报道:在古籍善本专场中,程砚秋藏《玉霜簃戏曲钞本》以550万元被国内某机构竞得,成为本场成交最高价……(洪峰撰文,发表于《中华遗产》杂志2008年第4期,此为原始稿)
北大藏程砚秋玉霜簃戏曲珍本丛刊·序
(吴书荫)
程硯秋先生(一九〇四—一九五八),字玉霜,後改爲禦霜,是卓越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他所創立的程派,爲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他自幼家貧,長而好學,喜聚書,愛讀古典詩文和詞曲,據其夫人果素瑛說,他常在書房閱讀,至深夜而不睡。在他的玉霜簃書齋裏,藏有大批清代梨園傳本,都是舞臺上久演不衰的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和雜劇的演出本,爲戲曲史和崑曲表演藝術研究者所矚目。
這批梨園傳鈔本來源於金匱陳氏的舊藏。清末民初,在北京梨園界中,藏鈔本戲曲最富者,一爲金匱陳氏,一爲懷寧曹氏,兩家所藏,約計四千餘册。金匱陳氏,指清嘉慶、咸豐時著名崑曲演員陳金雀,他祖籍金匱(今江蘇無錫),寓居於蘇州。他原名雙貴,字熙堂,號金覺。幼師從老教習徐懋德,學習聲律音韻。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由蘇州織造府選送南府司樂,拜師孫茂林,習小生。因首演《金雀記·喬醋》,得到嘉慶皇帝的賞識,賜名“金雀”,遂以此名行世。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南府改制,裁退民籍學生,金雀依附外班演出。“每當廣筵通肆,按拍倚聲,聽者無不擊節,信絕技也”。咸豐十年(一八六〇),再應召入南府,爲昇平署總教習。同治二年(一八六三)秋,詔永遠裁革。金雀得暇,遂閉戶讀書,尤嗜古篆,自號學古篆伶人。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卒,享年八十七歲。著有《七聲反切易知》、《見聞雜記》、《填詞姓氏考》、《明心鑒》、《劇齣書目録》和《雜劇考原》六種,“皆敘述樂部聲容、詞曲原委,及教誨梨園子弟心法也”。長子壽山,也習小生,曾搭三慶、四喜班演出;仲子壽彭、季子壽峰皆爲昇平署供奉;壽峰長子嘉樑,爲清末民初著名笛師,曾爲梅蘭芳司笛和授曲。其婿錢阿四(名玉壽)、梅巧玲(梅蘭芳祖父)都是當時的崑曲或京崑兼擅的名旦。光緒三年(一八七七)金雀病故後,兄弟分居,他畢生搜集和鈔訂的曲籍盡歸壽峰所有。懷寧曹氏,指安徽懷寧曹春山,名福林,唱崑曲老生,其父曹鳳志,工崑曲小生,父子倆都是嘉慶、同治年間四喜班的崑曲名角。曹春山之子曹心泉則是近代著名的戲曲音樂家。這兩個梨園世家所藏曲本,大部分是兩家和崑曲班社的演出本,還有不少鈔本出自內府和昇平署。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陳嘉樑在京逝世,未幾二千餘册藏曲讓歸梅蘭芳和程硯秋,二人各得其半。世稱“梅氏綴玉軒藏曲”和“程氏玉霜簃藏曲”,成爲當時的一件盛事,傳爲曲苑佳話。
入藏於程氏玉霜簃部分,一九三〇年,先由書法家魏鐵三(名域,浙江紹興人)做了初步清理,不曾分類編目。次年,經程硯秋的編劇金悔廬(名仲蓀,浙江金華人,《劇學月刊》主編)介紹,將曲本悉數交杜穎陶進行整理、分類和編目。這批曲本共計一千五百六十三册,含劇目一千四百三十六個,絕大部分是崑曲劇本,也有極少數京劇、秦腔劇本。杜氏從中挑選出五百二十二種,約五百七十八册,請工匠鑲襯裝訂,並加上函套。另有散包本,約九百八十五册,含劇目九百十四種,他認爲重複或無保存價值,仍舊回到那重紙密裹的世界。
在函裝的整本戲中,有七十五種未加著録的稿本、孤本、珍本、罕見本,或雖經著録,但傳本較少者。如稿本有康熙五十年辛未端午衡棲老人題於宸珱軙^的自序本《雙叩閽》,及《三奇俠》(末頁題“桂月望後創稿,越月告竣”)。鈔訂本中有明末清初的《阒猩彙罚樦问隁次丙申孟秋上浣十日彭城佐卿於天津衛寓書鈔《萬年歡》。康熙十一壬子年季春吳郡雙林里甘淡道人録於閩城劉克爲衙署之《麒麟罽》,康熙十六年十月初十日録點、吳門楊俊生寫敦倫堂記《爲善最樂》(首頁題
“景龢堂”,演宋王曾父子事),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潤蒲上浣三日鈔《百順記》,康熙三十四張雲生鈔《鳳凰閣》,康熙己卯年荷月下浣二日平江朱君采重録《繡衣郎》(下卷),康熙三十九年玉音妙好堂鈔正、天喜沛郡本忠良臣氏識録《紫金魚》(上卷末尾題“康熙皇爺萬壽日鈔完,是年三十九年”),康熙四十五年丙戌遇重九值夏鈔録《珊瑚帔》,康熙五十年培德堂主人范陽彩臣校過點板重訂藏用本《釣魚船》,康熙五十七年桂月半癡筆録《倒精忠》。雍正元年十一月初八在杭城程倩文家鈔録並點岱瞻筆《景園記》,雍正七年虎月在寓中高岱瞻鈔《酒色財氣》,雍正九年十二月在儀真縣録完季秀甫筆、施實侯記鈔《盤陀山》,雍正十二年荷月在杭寓中高岱瞻鈔寫《金蘭誼》;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初二日鈔《天書記》,乾隆四十二年春高岱瞻鈔、江溪主人校訂《御袍恩》(又名《百福帶》)。同治元年十一月十七日學古篆伶人陳金雀煦堂鈔録完竣《十全福》。甲子年蒲月東海公言録《倒浣紗》、庚寅年荷月乙丑日鈔録《雙美緣》、癸酉仲秋鈔《青虹嘯》(又名《簷頭水》),趙舜章至德草堂《爛柯山》,洪善堂鈔《千秋鑒》,洪梅對月軒鈔《玉鏡記》,觀心室珍藏汝南郡《白蛇傳》,三槐堂主鈔《無底洞》(又名《陷空山》),以及《江天雪》、《金花記》、《節孝記》(演黃覺經尋親事)、《五福記》(又名《五福星》)、《稱人心》、《萬里圓》、《牡丹圖》、《四奇觀》、《再來人》、《人中龍》、《馬上緣》、《景玉緣》(又名《千金福》)、《萬倍利》、《落金扇》、《新編菱花賺》、《忠烈記》、《盜金刀》、《雙鳳緣》、《雙鶴配》、《雙和合》(有兩種)、《風流配》、《龍鳳祥》(又名《群星輔》)、《萬珠袍》、《宜男佩》、《玉蜻蜓》、《百子圖》、《雙緣照》、《順天時》(一名《三山關》)、《順風旗》等,《後漁家樂》(下卷)、《雙鳳緣》(上卷)、《萬壽圖》(下卷)、《迷樓現》(上卷)等。而以曹文瀾在乾嘉間鈔録訂正的散齣本尤多,計有十三種(其中與龔蘭蓀合作兩種),即戊午杏月(嘉慶三年)廿有八日爲文瀾大哥正、愚弟龔蘭蓀鈔本《兒孫福》,戊午冬月五日文瀾耕心堂校訂《風雲會》,戊午歲仲冬日爲文瀾大哥斧政愚弟蘭蓀《麒麟閣》,辛酉(嘉慶六年)林鍾廿有五日文瀾《後尋親記》,戊辰(嘉慶十三年)冬月曹文瀾重訂《衣珠記》,戊寅(嘉慶二十三年)冬月曹文瀾重訂《千鍾禄》,嘉慶十七年九月廿有二日長洲曹文瀾於京邸三徑書屋鈔《金瓶梅》(有一部題“嘉慶二十三年新正月十有一日於都門松竹堂南軒書,曹文瀾”),嘉慶十八年五月初一日吉立、曹文瀾《奈何天》,嘉慶十八年六月十九日重訂、曹文瀾《珍珠塔》,嘉慶十八年曹文瀾鈔《金不換》(即《迤褕F》),嘉慶二十年十二月中浣訂《火雲洞》,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廿有八日書秋鴻譏諷魏忠賢於德壽書室之《檮杌閑評》,曹文瀾鈔。真可謂琳琅滿目,梨園傳本,粲然備列。
鄭振鐸先生主編的《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所收清初的戲曲作品,大多數選自“梅氏綴玉軒藏曲”和“程氏玉霜簃藏曲”,其中蘇州曲家桃渡學者(鈕格)的《磨塵鑒》,李玉的《千鍾禄》、《萬里圓》,葉稚斐《琥珀匙》,張大復的《釣魚船》、《海潮音》、《讀書聲》,朱佐朝的《軒轅鏡》、《五代榮》、《石麟鏡》、《雙和合》(兩種,一本署“清朱佐朝撰”;另本則標“清無名氏”),丘園的《御袍恩》(即《百福带》)等十三種,都是據程硯秋先生提供的玉霜簃藏本影印。康熙時張蘩的《雙叩閽》、佚名的《千秋鑒》擬收入《叢刊》第六集(見吳曉鈴擬《古本戲曲叢刊第六集初稿》)。其中《長生樂》、《景園記》、《盤陀山》、《金蘭誼》、《青虹嘯》等,都要早於《古本戲曲叢刊》所收舊鈔本,對版本比勘和研究極具參考價值。至於《磨塵鑒》、《珊瑚帔》、《爲善最樂》等近十種,衹有“綴玉軒藏曲”有過録本或複本,由於梅氏書已入藏梅蘭芳紀念館,不便於流通使用,這樣玉霜簃的藏本就更爲廣大讀者所關注。
稿本《雙叩閽》傳奇作者張蘩,字采于,號衡棲老人,長洲(今蘇州)人。著有《衡棲詞》。康熙四十五年丙戍(一七〇六)秋,她“應徵北上,設帳於王府,館課之暇,奉內主命,草撰雜劇幾種,悉授家優演習”(卷首《自序》)。她是最早創作傳奇劇本,且有存本傳世的著名女曲家,因此爲治戲曲史者所重視。尤其是專門研究女曲家的女學者,因未能一睹《雙叩閽》風貌而引以爲憾。此本卷首鈐有“王宮女傅”、“張蘩”、“采于”等印記。全劇二十五折,借明萬曆時馬大猷蒙冤故事,隱射康熙間實事。惜尾折《恩旌》殘缺,另外多出第十六折《改裝》和第十七折《投江》殘頁,劇中生爲韓世宏,旦爲王淑真,寫張清替韓世宏死事。與《雙叩閽》的故事情節毫無關聯,可是鈔寫的字體和行款格式與稿本相同,顯然不是他人劇作混入。據《自序》張蘩尚有“雜劇幾種”(“雜劇”泛指戲曲),檢《笠閣批評舊戲目》、《今樂考證》等曲目的著録,今可查考者,尚有傳奇《才星現》和《醒蒲團》,這兩折殘頁可能是其中某劇的佚曲。若確如此,即使吉光片羽,亦彌足珍貴矣。
又如《阒猩彙穫髌嬉彩侵档靡惶岬膭∽鳎环志硎i,演王合瑞和殷鳳珠事。廣爲流行的地方戲《王大娘補缸》,就出自第十四齣《補缸》。劇中除用崑曲曲牌外,還有弦索、山東姑娘腔、四平腔、誥猖腔、西秦腔、京腔等,七種聲腔集中共演一個劇,反映晚明劇壇諸腔競奏、爭奇鬥豔的盛況。杜穎陶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四月出版的《劇學月刊》第二卷第四期上,刊行《阒猩彙氛肀緛K加以介紹,爲研究戲曲聲腔史的學者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獻資料。
再如李漁的《玉搔頭》,此劇見於《古人傳奇總目》著録,而《傳奇彙考標目》則題作《萬年歡》。它譜寫明武宗與妓女劉倩倩及范欽之女淑芳的愛情故事。據黃鶴山農《玉搔頭序》載,李漁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乙未冬,笠翁過蕭齋,酒酣耳熱,偶及之,笠翁即掀髯聳袂,不數日譜成之”(見清康熙年間《笠翁十種曲》所收《玉搔頭》卷首)。“乙未”即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劇應撰於這一年冬。玉霜簃藏曲中有舞臺演出本《萬年歡總本》,鈔本卷十四齣後云,“萬年歡上本終,丙申七月初六日起書”。下本卷尾又有一行題記:“順治十三年歲次丙申孟秋上浣十日,彭城佐卿於天津衛寓書鈔。”據這兩則題記,可推知《玉搔頭》原名《萬年歡》,順治十二年冬脫稿後,即付諸於梨園演出。因爲深受觀邢矏郏幻劧摺文昶咴拢陀山虾贾萘鱾鞯奖狈降奶旖蛐l。《萬年歡》二卷二十九齣(比《玉搔頭》少一齣),不標齣名。從情節安排到場次、唱詞及賓白,都與後來刊刻的《玉搔頭》不盡相同,對我們考察這個劇從初創到定稿都極有價值。
在程氏玉霜簃所藏鈔本戲曲中,如《虎符記》、《太平錢》、《迷樓現》、《龍鳳配》、《宜男佩》等五種,皆鈐有“寧府”、“遊戲”、“觀其妙”及“養志堂玩賞圖書”印記。寧府,即寧郡王弘皎的府第,爲清代著名的八大王府之一。弘皎是康熙帝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的第四子,字鏡齋,號東園,自號秋明主人,室名春暉堂。雍正八年(一七三〇)封爲寧郡王,乾隆二十九年(一六九〇)八月,薨,諡曰良。據《掌故叢編》“聖祖諭旨”所載,康熙皇帝非常嗜好戲曲,他既喜歡崑曲也推崇弋陽腔。由於最高統治者的觀賞興趣,直接影響清代宮廷和王公府第的演出,都競尚這兩種聲腔。如《宜男佩》四本三十齣,寫馬士英侄馬無際無惡不作,陷害卜世昌,霸佔其妾蕭韻娘,韻娘不屈,自刎而死。其子宜男長成後,終於爲母報仇,合家團圓。這就是一本用崑弋腔演出的臺本。寧府也藏不少戲曲劇本,其書散出後,吳梅、傅惜華等皆有零本收藏。
這批梨園傳本的鈔録時間可以上溯明代萬曆末年,如佚名的《阒猩彙穫髌妫撚“萬曆”、“
庚申”等印記,或創作於萬曆四十七年庚申(一六一九),其鈔録應在明末清初,它是“玉霜簃鈔本戲曲”中年代最早的鈔本。陳嘉樑重訂《繡襦記》(上卷)的題記云,“乾隆五十三年菊月二十日録完,石蓉塘校正;共和國七年戊午冬十六日重訂”。所謂“共和國七年”,即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可知鈔本的下限在民國初年。因此,玉霜簃所藏曲本彙集了明末清初到民國年間各代的梨園鈔本。
從這批鈔本的題記來看,參與鈔録的個人、堂號、班社和書屋等有三十多家。僅陳金雀家所用的就有餘慶堂、松壽堂、壽守堂、觀心室等,他一門三代親筆過録校訂了大量崑曲演出本、曲譜、鑼鼓譜、身段譜和昇平署承應戲等。除了陳金雀外,還有乾嘉時的蘇州崑曲名伶曹文瀾、龔蘭蓀、奚松年、孫茂林等。尤其是經曹文瀾鈔録校訂者,不僅僅有總本和小本戲,崑曲名劇的折子戲零本,大多數也都出自他的手筆。過去多誤傳他是曹春山的祖父,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家。曹文瀾名春江,茂苑(今蘇州)人,其堂號爲耕心堂,嘉慶後期曾寓居北京。他與龔蘭蓀相友善,同爲乾嘉時的名伶。精於律呂,擅長作曲訂譜(鈔本中的《八義記》總曲提綱、《三笑姻緣》總本四册,皆爲他所譜曲)。工書,有魏晉風味;能文,編著有《繡像九美圖全傳》彈詞行世。龔蘭蓀與曹文瀾多有合作,但他自己也留下不少鈔録和訂譜的曲本。上海圖書館庋藏《至德周氏幾禮居藏戲曲文獻録存》,所收録的《崑弋身段譜》,係乾嘉時張季芳、李乾山、曹文瀾、陳金雀等崑曲演員鈔録的崑弋演出本彙集,未題編纂人,也不分卷。但在第一册《書館》末,附有陳金雀的師承表:張維讓(太祖師)—朱景福(師祖)—曹文瀾(師父之岳父)—孫茂林(師傅)—陳金雀。據此譜系,可知陳金雀同曹文瀾、孫茂林的師承關係,他曾拜師孫茂林習小生,而孫茂林係曹的徒弟和女婿,陳金雀應該是曹文瀾的再傳弟子,因此,他們交遊至爲密切。曹文瀾、龔蘭蓀、孫茂林(映雪堂)等,或爲同門師承,或爲親友故舊,他們鈔録訂正的戲曲傳本都被陳氏所收藏,也就不難理解了。
玉霜簃藏曲中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保存相當數量帶有工尺譜和身段譜的曲本。如工尺譜有《琵琶記》、《千金記》、《獅吼記》、《紅梨記》、《西樓記》、《一捧雪》、《鈞天樂》、《雷峰塔》、《伏虎韜》(一至六册全譜,而曹心泉僅譜有稿本九齣)、《雙緣照》、《無底洞》、《祭瀘江》、《金盆撈月》等總本或小本曲譜,還有大量的零齣曲譜。最有價值的要數崑曲身段譜曲本,杜穎陶《玉霜簃所藏身段譜草目》介紹了《幽閨記》、《琵琶記》、《荊釵記》、《尋親記》、《一種情》、《牡丹亭》、《紅梨記》、《水滸記》、《千鍾禄》、《翡翠園》、《黨人碑》等四十三個劇目七十一折身段譜,其中詳譜就有六十五折,它們都是曹文瀾、龔蘭蓀、孫茂林、陳金雀、金藤光、張宏均、馬鳳章、大慶記、至德書屋、存善堂等十七家的自用臺本。在本書中,據我們初步統計,約一百二十八個劇目中,三百四十多折有詳注或簡注身段。工尺譜和身段譜作爲歷代藝人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結,先是口傳心授,最後纔經像曹文瀾、陳金雀等文化藝術造詣高的藝人寫定,使之成爲崑曲演唱和表演的舞臺規範。因此,玉霜簃藏曲中帶有工尺譜和身段譜的曲本,是崑曲傳承和創新的極爲寶貴的文獻。
對這批經歷三百多年歷史滄桑的梨園傳本,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生前倍加愛護和珍惜,他不僅聘請專家整理,鑲襯裝訂,加以函套,而且還親手對某些劇本編號,並在每劇封頁加鈐“玉霜簃藏曲”古文印章;即使在抗戰期間也一直攜帶身邊,不讓它們受到絲毫損失。“十年浩劫”時,程夫人果素瑛女士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將玉霜簃藏曲捐贈給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纔躲過那一場劫難。據云程氏後人爲了集資籌建“程硯秋紀念館”,纔將“玉霜簃藏曲”推向嘉德公司拍賣會,北京大學圖書館慧眼識珠,購藏於該館的善本書庫。
這次編輯出版《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程硯秋玉霜簃戲曲珍本叢刊》,我們在清理核查中發現有些重要的稿本和鈔本,已經從嘉德公司拍賣總目中消失。如卷首有康熙五十年辛未(一七一一)端午衡棲老人自序的稿本《雙叩閽》、萬曆四十七年壬申(一六一九)鈔本《阒猩彙贰⒖滴跞哪辏ㄒ涣盼澹堧吷n本《長生樂》、咸豐八年戊午(一八五八)譚光祥四折稿本雜劇(劇名佚)等。《雙叩閽》因有北京圖書館拍攝的膠卷,纔得以影印收入本叢刊,《阒猩彙穭t幸存當年杜穎陶的整理本(收入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戲曲珍本輯選》),我們還能略窺該本的面貌,至於後兩種,不知流落何處。
在杜穎陶先生未加整理的散包鈔本中,整本戲不多,主要是折子戲,雖然劇名重複者較多,但從拍賣目録來看,也不乏珍本、孤本和罕見本。最早鈔本如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三桂堂的旦角單本《寫本》、《堆花》等九折,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三月初三陶文虎記《四聲猿·罵曹》等。鈔訂者中也以陳氏一門爲主,而乾隆至德書屋、曹文瀾、奚松年皆有多種鈔訂本。如奚松年是乾隆後期蘇州織造府的名演員,專攻大面,曾搭揚州鹽商洪充實家班演出〔七〕,他有《人獸關》、《翡翠園》、《看策》、《火判》等十餘種演出本,及《雙紅記·青門》曲譜。從嘉慶至同治年間,崑曲名老生陳壽峰所鈔單折劇本約二十餘種,大多數是他的演出臺本。民國五年(一九一六)陳鐸(筠石)有《獅吼記》總本曲譜;未見著録者,有光緒九年(一八八三)三月餘慶堂陳記《雲鶴洞》下本曲譜、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陳盛喜鈔《雙鈴記》曲譜;至於乾隆四十五庚子(一七八〇)、道光八年戊子(一八二八)鳳鳴所記的《雷峰塔工尺譜》四册,其間相隔四十年之久,可見用心之罩畬!0矗壶Q鳳,係擊鑼手金生之弟,爲南府伶工,習凈,兼工小生。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南府改制被裁,攜眷南歸〔八〕。整本戲有福壽班鈔《蕩寇志》(六本)、《菱花賺》(三十二齣)、《雙璉璧》(整本,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榴月二十二日鈔)、《雙金牌》(二本)等傳奇,皆不見於著録;仁壽堂鈔《粉妝樓》(五本),雖見於王芷章《清昇平署曲目》中卷“傳奇”著録,但僅存精鈔本一册。這後兩種也非常罕見,衹有梅蘭芳綴玉軒有過録本。
散包鈔本佔玉霜簃藏曲的大部分,遺憾的是未能影印收入本書。“梅氏綴玉軒藏曲”爲金匱陳氏所藏梨園鈔本的另一半,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雖傅惜華先生編過《綴玉軒所藏戲曲草目》二卷,但綴玉軒藏曲叠經變更收藏單位,目前究竟存本多少,散佚多少,都是未知數。何時能將梅、陳兩家藏曲尋其流失,汰去重複,集中精品,再彙聚在一起刊印,使之珠聯璧合,構成一座文獻資料豐富的崑曲臺本寶庫,這不僅對戲曲文獻的整理和出版者,更對戲曲史和戲曲表演藝術的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家將翹首以待。附記:上海圖書館郭立暄研究員、首都圖書館邸小平研究員幫我核查有關材料,謹向他們致意。二〇一三年六月夏至
吴书荫
(著名学者吴书荫,1957年7月由无为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2年毕业后在北京戏剧专科学校、北京语言学院等高校执教。1978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著名戏曲史论家张庚,研修中国古代戏曲史。198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任戏曲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并指导研究生。1985年评为副研究员,1991年晋升为研究员。1993年7月,调入北京语言大学,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戏曲文献研究专家。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汤显祖研究会理事,曾担任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特约编审,国家重点出版项目《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特邀编纂
,又应邀参加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的专家选目工作。他长期从事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治学严谨扎实,为学术界所称道。)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程砚秋玉霜簃戏曲珍本丛刊
目录
第一册(444页)一文錢、一捧雪、十全福(一至四本)
第二册(622页)十全福(五至六本)、人中龍、人獸關五種、八義記三種
第三册(544页)九蓮燈、三元報、三奇俠、三笑姻緣第一種(一至三卷)
第四册(618页)三笑姻緣第一種(四卷)、三笑姻緣第二至四種、三鳳緣、三戰洛陽、才人福
第五册(556页)千里駒、千金記、千秋鑒兩種、千鍾禄六種、王十朋荆釵記五種
第六册(526页)王十朋荆釵記(後附邯鄲記)、王十朋荆釵記(後附爛柯山)、王瑞蘭閨怨拜月亭二種、王瑞蘭閨怨拜月亭(後附躍鯉記、占花魁、南西廂記、兒孫福)、天書記、天緣合、五代榮
第七册(540页)五香毬、五福記二種、太平錢、水滸記七種、火雲洞
第八册(546页)玉蜻、蜓玉簪記二種、玉鏡記、未央天
第九册(568页)古城記、石麟鏡、平妖傳、占花魁、四大慶、四奇觀、四節記
第十册(560页)四聲猿、白蛇傳七種、永團圓、吉慶圖二種、再來人
第十一册(528页)西川圖、西廂記、西遊記六種、西遊記(後附連環計)、西樓記二種、百子圖、百福帶
第十二册(514页)回荆州二種、伏虎韜二種、衣珠記三種、邯鄲記二種、杜秀才痛哭泥神廟、折桂傳、吟風閣雜劇三種、賀蘭山謫仙贈帶、罷宴二種
第十三册(518页)牡丹亭八種、牡丹圖、青虹嘯、青塚記、奈何天二種、虎符、記虎囊彈
第十四册(540页)昊天塔二種、忠義烈、兒孫福、兒孫福(後附千鍾禄、牡丹亭)、征西傳、金刀記二種、金不換第一種
第十五册(526页)金不換第二至六種、金印記四種、金花記
第十六册(486页)金瓶梅傳奇五種、金兜洞、金鎖記二種、金鎖記(後附如是觀、千金記、西樓記、鐵冠圖、牧羊記、西川圖、八義記、連環計)、金蘭誼、爭功請罪、定天山、定軍山
第十七册(556页)宜男佩、珍珠塔四種、珊瑚帔、草廬記二種、南西廂記四種
第十八册(482页)南界關、南樓傳、香囊記、俗西遊(後附衣珠記、金鎖記)、後尋親二種、後漁家樂、風月禪、風雨像生貨郎旦三種
第十九册(532页)風流配、風雲會、風箏誤、洛陽橋、祝髪記、迷樓現、紅梅記、紅梨記七種
第四册(618页)三笑姻緣第一種(四卷)、三笑姻緣第二至四種、三鳳緣、三戰洛陽、才人福
第五册(556页)千里駒、千金記、千秋鑒兩種、千鍾禄六種、王十朋荆釵記五種
第六册(526页)王十朋荆釵記(後附邯鄲記)、王十朋荆釵記(後附爛柯山)、王瑞蘭閨怨拜月亭二種、王瑞蘭閨怨拜月亭(後附躍鯉記、占花魁、南西廂記、兒孫福)、天書記、天緣合、五代榮
第七册(540页)五香毬、五福記二種、太平錢、水滸記七種、火雲洞
第八册(546页)玉蜻、蜓玉簪記二種、玉鏡記、未央天
第九册(568页)古城記、石麟鏡、平妖傳、占花魁、四大慶、四奇觀、四節記
第十册(560页)四聲猿、白蛇傳七種、永團圓、吉慶圖二種、再來人
第十一册(528页)西川圖、西廂記、西遊記六種、西遊記(後附連環計)、西樓記二種、百子圖、百福帶
第十二册(514页)回荆州二種、伏虎韜二種、衣珠記三種、邯鄲記二種、杜秀才痛哭泥神廟、折桂傳、吟風閣雜劇三種、賀蘭山謫仙贈帶、罷宴二種
第十三册(518页)牡丹亭八種、牡丹圖、青虹嘯、青塚記、奈何天二種、虎符、記虎囊彈
第十四册(540页)昊天塔二種、忠義烈、兒孫福、兒孫福(後附千鍾禄、牡丹亭)、征西傳、金刀記二種、金不換第一種
第十五册(526页)金不換第二至六種、金印記四種、金花記
第十六册(486页)金瓶梅傳奇五種、金兜洞、金鎖記二種、金鎖記(後附如是觀、千金記、西樓記、鐵冠圖、牧羊記、西川圖、八義記、連環計)、金蘭誼、爭功請罪、定天山、定軍山
第十七册(556页)宜男佩、珍珠塔四種、珊瑚帔、草廬記二種、南西廂記四種
第十八册(482页)南界關、南樓傳、香囊記、俗西遊(後附衣珠記、金鎖記)、後尋親二種、後漁家樂、風月禪、風雨像生貨郎旦三種
第十九册(532页)風流配、風雲會、風箏誤、洛陽橋、祝髪記、迷樓現、紅梅記、紅梨記七種
第二十册(542页)馬上、馬陵道、荷花蕩、軒轅鏡、財星福、倒浣紗
第二十一册(534页)倒銅旗、倒精忠二種、殺狗勸夫二種、胭脂雪
第二十二册(570页)高平關、宵光記五種、宵光記(後附琵琶記)、酒色財氣、酒家傭、海潮音、祥麟現、通天犀、乾坤嘯、梅玉配
第二十三册(590页)雪山寶卷、眼前報二種、崔君瑞江天暮雪、偷桃記、彩毫記、望兒樓、望湖亭二種、清忠譜、淩雲俠、混元盒、琵琶記七種、琥珀匙
第二十四册(598页)萬年歡、萬里圓二種、萬事足、萬珠袍
第二十五册(492页)萬倍利、萬壽冠、萬壽圖、葛衣記、敬德不伏老(後附千金記、八義記、南西廂記、關大王單刀會、水滸記、倒精忠、宵光記、西川圖)、落金扇
第二十六册(498页)焚香記(後附躍鯉記、義俠記、爛柯山、尋親記)、紫金魚、紫釵記、景玉緣
第二十七册(512页)景園記、無底洞、順天時、順風旗(一至三册)
第二十八册(542页)順風旗(四册)、爲善最樂、盜金刀、尋親記四種、蒙正祀竈(後附琵琶記、浣紗記、牡丹亭)
第二十一册(534页)倒銅旗、倒精忠二種、殺狗勸夫二種、胭脂雪
第二十二册(570页)高平關、宵光記五種、宵光記(後附琵琶記)、酒色財氣、酒家傭、海潮音、祥麟現、通天犀、乾坤嘯、梅玉配
第二十三册(590页)雪山寶卷、眼前報二種、崔君瑞江天暮雪、偷桃記、彩毫記、望兒樓、望湖亭二種、清忠譜、淩雲俠、混元盒、琵琶記七種、琥珀匙
第二十四册(598页)萬年歡、萬里圓二種、萬事足、萬珠袍
第二十五册(492页)萬倍利、萬壽冠、萬壽圖、葛衣記、敬德不伏老(後附千金記、八義記、南西廂記、關大王單刀會、水滸記、倒精忠、宵光記、西川圖)、落金扇
第二十六册(498页)焚香記(後附躍鯉記、義俠記、爛柯山、尋親記)、紫金魚、紫釵記、景玉緣
第二十七册(512页)景園記、無底洞、順天時、順風旗(一至三册)
第二十八册(542页)順風旗(四册)、爲善最樂、盜金刀、尋親記四種、蒙正祀竈(後附琵琶記、浣紗記、牡丹亭)
第二十九册(558页)節孝記四種、新編紅蓮賺、義俠記三種、福星現
第三十册(524页)獅駝嶺、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二種、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後附王十朋荆釵記)、趙氏孤兒、蔡琰歸朝三種、裴度香山還帶記、翡翠園、鳴鳳記四種、稱心願
第三十一册(526页)銅臺府、鳳臺關、旗亭記、精忠記二種、滿床笏第一種
第三十二册(520页)滿床笏第二至四種、漁樵記、墜釵記二種、翠屏山
第三十三册(482页)綵樓記二種、蕉帕記、醉菩提三種、醉菩提(後附倒精忠、關大王單刀會)、蝴蝶夢
第三十四册(502页)盤陀山二種、劉成美、劉知遠白兔記二種、劉知遠白兔記(後附爛柯山、雙珠記、義俠記、尋親記)
第三十册(524页)獅駝嶺、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二種、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後附王十朋荆釵記)、趙氏孤兒、蔡琰歸朝三種、裴度香山還帶記、翡翠園、鳴鳳記四種、稱心願
第三十一册(526页)銅臺府、鳳臺關、旗亭記、精忠記二種、滿床笏第一種
第三十二册(520页)滿床笏第二至四種、漁樵記、墜釵記二種、翠屏山
第三十三册(482页)綵樓記二種、蕉帕記、醉菩提三種、醉菩提(後附倒精忠、關大王單刀會)、蝴蝶夢
第三十四册(502页)盤陀山二種、劉成美、劉知遠白兔記二種、劉知遠白兔記(後附爛柯山、雙珠記、義俠記、尋親記)
第三十五册(574页)慶龍歸、逦鲙㈠香亭、龍鳳祥、霞箋記、鮫綃記
第三十六册(556页)鮫綃、記療妒羹二種、檮杌閑評、題紅記、雙心鬥、雙叩閽、雙忠記、雙和合、雙和合、雙官誥
第三十七册(544页)雙美緣、雙紅記二種、雙珠記二種、雙鳳緣、雙緣照、雙鶴配二種、歸元鏡
第三十八册(520页)攀桂圖、關大王單刀會、麒麟閣三種、麒麟罽、繡衣郎
第三十九册(608页)繡襦記三種、繡襦記(後附牡丹亭)、黨人碑三種、瓔珞會、躍鯉記四種
第四十册(596页)鐵冠圖六種、爛柯山三種、讀書聲、豔雲亭三種、不知名剧一種
第四十一册(523页)散齣第一至二十九種
第四十二册(592页)承應戲、開場戲、引子家門
第四十三册(506页)曲牌譜、鼓譜曲譜(一)
第四十四册(508页)曲牌譜、鼓譜曲譜(二)、骨牌燈式、骨牌燈譜
第三十七册(544页)雙美緣、雙紅記二種、雙珠記二種、雙鳳緣、雙緣照、雙鶴配二種、歸元鏡
第三十八册(520页)攀桂圖、關大王單刀會、麒麟閣三種、麒麟罽、繡衣郎
第三十九册(608页)繡襦記三種、繡襦記(後附牡丹亭)、黨人碑三種、瓔珞會、躍鯉記四種
第四十册(596页)鐵冠圖六種、爛柯山三種、讀書聲、豔雲亭三種、不知名剧一種
第四十一册(523页)散齣第一至二十九種
第四十二册(592页)承應戲、開場戲、引子家門
第四十三册(506页)曲牌譜、鼓譜曲譜(一)
第四十四册(508页)曲牌譜、鼓譜曲譜(二)、骨牌燈式、骨牌燈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