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没有崇拜,就没有瞎掰作者:目遇成色的地盘
神化人是精确奴隶的根源
我们中国虽然没有诞生世界性宗教,但我们是十分会造神和圣的民族。
我们很容易把人神圣化或妖魔化。
中国有那么多的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还有书圣、诗圣、画圣等艺术上的圣人。到了近现代,中国人又把开国领袖当成神来膜拜。而古代的一些帝王如唐太宗、康熙帝至到现在仍被许多国人神圣化、完美化。
人一旦被拉升到“神”和“圣”的高度,就成了完美的、没有缺点的、不容质疑,不能批评缺点,不能接受他不完美。胆敢有人批评这些人,指出不足甚至是错误时,就会招来滔天的反驳与咒骂。同样,我们的历史上也有那么多的被妖魔化的人,似乎是坏的不能再坏,坏的没有一点好,永远被人唾骂。
这种观念在思想起到了很负面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被其所钳制、禁锢,不敢批评,也不愿意听到批评,“神圣”们总是对的。
那还谈什么突破?谈什么进步呢?
就思想而言,我们一直生活在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的阴影之下,不敢去探索阴影之外的光明,反而认为阴影里就是最光辉的。直到近代,我们才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瞥见了光明。
对于神一般,圣一般的认知,我们必须要在思维里除去那些不该有的光环束缚。
现在,又有一些人打着儒家或国学的名号,将中国的某些古代人物和过去神圣化,乱解经典,把荒谬也解释成正当,把黑解释成白,千方百计地按照传统的惯例涂沫经典,给经典笼罩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
总之,“神圣”总是对的。这绝对是不好的苗头,是思想的退步,更是对伟大祖先的污辱与亵渎,如果他们地下有知,也会感到万分痛苦。
我们也很容易思维脸谱化,以偏概全。之所以形成这种“神圣化”、“妖魔化”的思维倾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思辨力不足,胸襟不够开阔,知识不够完整。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评价体系上的缺憾。中国人很难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甚至当为一个“坏”人的翻案时,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把“坏”完全又变成了“圣”。或者,当发现某个“圣”的错误时,又会把这个“圣”打入地狱,当成十足的“魔鬼”。评价很容易陷入片面化、扁平化、脸谱化的怪圈,看不到并难以接受人的个性的多面性、立体性、复杂性。这种特点正是由于其思维的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文艺作品中对人物的表现也存在神圣化和妖魔化的倾向,形象会脸谱化、幼稚化,不够丰满、立体、多样。
我们思辨力不足会形成“二元”思维,往往简单地评价为“好”和“坏”,其实,所有人都难以用“好”或“坏”来评价,在某个方面很坏,在另一个方面却很好。或者,他现在很坏,但后来却很好;或者是以前很好,现在却变坏了。请不要相信世上有没有缺点的人,或者是坏得没有一点值得借鉴学习的人。
人,就是复杂,不能简单地粗糙地定性为“好人”或“坏人”,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错事就对其全盘否定,也不能因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就过度的美化与拔高。
如果丘吉尔是中国人,在中国建立了那样的功勋,他会被神化成一个高大全、神圣化的形象,会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绝对不会在战后选举中败北。但在英国人看来,丘吉尔在二战中做的事情,是他作为首相应该做的工作,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是一个做出伟大成绩的凡人。领袖是最不值得夸耀,而那正是国民选择的明智。伟大的领袖我们可以纪念他,可以用一艘军舰来命名,也可以用冠名山、星辰或城市来怀念。
一个人,首先是人,拥有全体人类共有的特点,然后才是他的个性。
让情怀的归情怀,未来的归未来。神化一个人是精确上做奴隶的根源。没有崇拜,就没有瞎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