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编剧邹静之  当年差点唱歌剧

$
0
0
(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2015-11-16
信报记者张学军 主格

       前国足教练米卢对于足球有三个概念:“快乐足球,态度决定一切,享受足球。”这三句话对一个中国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他就是著名编剧邹静之。


       从当初的诗人,到后来的影视编剧,再到后来的歌剧话剧创作,恐怕连邹静之自己都算不清楚,他究竟写了多少字。但是一路走来,他对于自己“写作”这件事儿却可以跟米卢发生点关系,那就是把三个概念中的足球换成写作,即“快乐写作,态度决定一切,享受写作”。


       浪漫的秋季,在他香山的家里,邹静之和记者坐在他的乒乓球桌旁的黄花梨木的椅子上,从早年间的嘎小子一直聊到今天的著作等身,记者体验最多的就是“快乐”和“享受”,而且一路走来最重要的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不能唱歌剧就改当编剧


       “我人生最痛苦也是最大的失败,就是学声乐。我十年如一日地学声乐,最终以失败告终。”当一名歌唱演员或者在台上唱歌剧是邹静之最终极的人生理想。事实上,邹 静之几次差一点上台成了歌唱家。在北大荒期间,他考过部队文工团,因为北大荒知青汇演不让走。等他回到北京后,好容易又在煤矿文工团考了三试,因为队长换 人而最后告吹。


       歌剧是邹静之打小就喜欢的事儿,可真正与歌剧结缘却是与作曲家郭文景相识之后。在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中,邹静之见识过郭文景其人。后来,相继听了他 的《愁空山》等作品,他甚至还在《爱乐》杂志上就此发表过一篇乐评。当时,正巧郭文景想与人合作一部歌剧,于是惺惺相惜的两人不期而遇,就有了以“韩熙载 夜宴图”为题材的歌剧《夜宴》。这部歌剧在世界各大歌剧院上演过,同时也为郭文景赢得了世界声誉。


       那是邹静之歌剧创作的起点,2007年国家大剧院成立以后,当了五年歌剧推广大使的他为大剧院写了《西施》《赵氏孤儿》两部原创歌剧,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创作歌剧《长征》。学了十年声乐的邹静之,虽然没能当个歌手,但他最终选择了另一种歌唱方式——用笔咏叹人生。


       “接下来,你还想玩儿什么?”邹静之如此自问自答,给孩子们写童话,再有就是将一直没写的以北大荒生活为原型的《少年行》写成小说,写成话剧。


他是最会讲故事的人


       北大荒,不仅是邹静之人生的起点,也是他写作生涯的基点,他太多的回忆发生在那里。


       因为父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十几岁的邹静之就去了北大荒。在他的行李中,一个小木箱中装满了如翦伯赞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各种 书籍。因为家学的缘故,邹静之很小就接触名著,二年级读了《说唐》《三个火枪手》,四年级读了《红楼梦》。所以他不仅书箱里装得书多,就连肚子里也都是故 事。


       “那时候,每一个连队都有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读得书多,我就成了我们那儿最会讲故事的人。”邹静之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一到晚上,大把儿缸子茶沏好了,我坐 在那儿,外边风雪交加,我在屋里讲着托尔斯泰的《复活》。我可以讲成本儿的《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讲《安徒生童话》,也讲俄罗斯的《落角》《多雪的 冬天》。”


小学毕业生考上电大


       在黑龙江省劳动六年,又在河南农村插队两年。1977年邹静之返回北京,进了煤炭研究院基建科,做泥瓦匠、洋铁皮打水壶,给人做手工沙发,挨家挨户抄水表等各种工作。那段时间,他曾一度迷恋打桥牌,甚至打败过北京市的冠军。


       这个不安分的人,在电大中文招生的最后一天报了名。没想到,小学毕业的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以高分登榜。电大学习期间,邹静之在《北京晚报》发表了第一篇小 说,在《诗刊》发表了第一首诗,并一发不可收拾。“诗本身就存在,你只是一个发现者,或者说不是你在写诗,而是诗在写你。在写诗的那十多年里,我一直追寻 着的是那种状态。”写诗,当诗人,进《诗刊》杂志当编审,邹静之在诗坛风风光光地“混”了十多年。


写剧本时边写边演


       进影视圈,邹静之说要感谢两个人,田壮壮和唐大年两位导演。他第一个剧本叫做《吹笛人》。说到这事儿,邹静之说,比他小的唐大年对他讲故事的能力很欣赏,在 介绍给了田壮壮后5分钟学会了电影写作的格式。因为有小说在,所以“半个月左右我就写完了,那个剧本我给女儿挣了一架价值几千块的钢琴。”


       于是很快就有了第一个电视剧剧本《琉璃厂传奇》。那部戏,他不仅跟张国立、冯远征等成了朋友,还获得了当年春燕奖最佳编剧奖。之后,邹静之以“泄洪”般的速度写了《康熙微服私访》《铁齿铜牙纪晓岚》《倾城之恋》《五月槐花香》等。


       邹静之回忆,尽管写作体量很大,但是他以三天两集的速度兴奋地写着,“不知道为什么,每天就坐在那儿,在写作中充满着说不清的兴奋和快乐。”


       看过邹静之戏的人,都会被那些接地气的情节、那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所感染和吸引。老邹说,其实他写作的时候也没闲着,“眉毛眼睛都动着,我有时候几乎是一边写着一边表演,甚至自己跟自己对话。”


       邹静之讲了件趣事,他朋友要结婚,他想送礼,朋友说“您别的别送了,就把你那个《康熙微服私访记》手稿撕两篇给我得了,我说这不行,得留着。”


       荧屏上火起来的同时,邹静之的《千里走单骑》《一代宗师》《归来》也令他成为大银幕上极有号召力的写手。


邹“菜农” 半山享天伦

       邹静之的家在一个环境雅致的半山上,院落不是很大,但充满着田园气息,几株观赏的红枫,几垄自家种的蔬菜,让邹静之找到了“躬耕陇亩”的雅趣。他说:“种菜 是我特别爱干的事,铁栅栏,围网子,或者买一把电锯修枝剪杈,这我都能干。而且干这种事,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它完全属于自己。”


       爬了大半辈子“格子”,这两年邹静之才发现停下来休息一下很有必要。特别是有了外孙之后,以往被他视为浪费时间的陪小家伙玩耍都成了美妙的事情。


闲散的生活要到来


       记者与邹先生坐在两把他收藏的黄花梨椅子上,旁边就是乒乓球桌。他说,北大荒的老哥们儿一个星期会来切磋一下球技,每天晚上老两口只要身体好就比赛,“21个球五局,45分钟打得浑身是汗。”


       “我64岁了,从今年开始,我觉得闲散的生活要到来了。”邹静之说,冠心病、高血压、多年写作的职业病,慢慢的都显现出来,他觉得自己多年如一日的写作节奏应 该慢下来了,“我觉得很多原来你认为荒废的时间,是极为必要的,比如在海滩上发呆,比如教自己的外孙牙牙学语,原来我觉得我都不能干这种事。”尽情地享受 天伦之乐,是这段时间邹静之乐此不疲的事情。


       前几天,他带着外孙去外地,整个上午陪着小家伙游泳,跟着他玩儿,给他讲故事,“我发现中国老式家庭,祖孙在一起生活,对人是有好处的,孩子当然会占你的时间,但他带给你的快乐和身心的愉悦是巨大的、无法替代的。”


       外孙有了,自己拿什么跟他交流呢?当了姥爷的邹静之决定动笔写童话,“写那种极富汉语音乐性的童话,把语言的美和飞扬的想象结合起来,这是我现在特别想做的一件事。”


电子控依然拿笔写作


       邹静之是个电子控,电脑从286时代开始不知道换了多少,但是他写作始终用笔和纸,真正的“爬格子”挣饭吃。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写“康熙”“纪晓岚”的时候他用的大多是A4纸大小的信纸,一页36行左右,写到第几页够一集,他自己心里明镜一样。


       “用手写,那种思绪的飞扬、情绪的缱绻、下笔的速度、情感的节奏都不一样,有着书写独特的魅力。”邹静之说,当年他曾经吃过被雷电劈死的小牛肉,“味同嚼蜡, 那些雷电把所有新鲜美味全夺走了。就像用电脑打字,全过了电了,感觉出来的东西全都一样。而且经常被一个不会打的字中断,我一下就起急把该写的东西忘 了。”


       邹静之认为,他这一代大概是拿笔写作的最后一代人了。


老伴儿是第一个读者



       邹先生的夫人当年是幼儿园园长,退休后几乎成了他的生活助理和秘书。邹静之的手写稿的录入工作,都是由夫人来完成,可以说她是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我那 时候判断这个戏好不好看,有时就看她敲字的状态。”邹静之回忆:“她敲字敲到很累了但还在敲,有时候实在敲不动了她开始看稿子,我觉得这就有戏了。但是她 敲着敲着打瞌睡了,我想这下完了。”


       邹静之夫妇是在北大荒时相识的,那时候他们才16岁,会唱歌懂声乐的他教三个女生唱歌,那两个后来都考上专业了,最后就剩他们俩了。邹静之说:“算了,咱俩谈恋爱吧,一直到现在,老夫老妻了。”偶尔老两口也合作来上一段对唱,“松花江上”“饮酒歌”唱起来有滋有味。


“来福”是家中一宝


       站在邹静之家的大门前,首先迎接你的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小狗,样子是雪纳瑞和某种狗的“混血”。不凶不叫,老是围着你转,而且很快就和你混熟了。这只曾经的流浪犬名叫“来福”,是邹静之老两口的伴儿。


       说到她的来历,邹静之说,就在这房子装修的时候,刚刚出生两个月的“来福”就跑到工地来了,装修的民工吃啥她也吃啥,渐渐地就不走了。“那时候,我还住在太 阳园。有一天,我老伴和女儿就把小家伙抱回家,检查身体、洗澡、打针花了三千多块钱,从此她就成了我们的家人。”邹静之说,那时候经常看见他牵着一条难看 的流浪狗遛弯儿,甚至有人劝他“邹先生,您换只狗养吧。”不过,“柴火妞”来福大狗小狗都混得来,最后成了太阳园的名犬,一只古牧和一只杜宾为来福掐架, 咬出血来了。“来福”真是有福气,一个流浪狗遇上一个好人家。


       现在,每天早上,带着“来福”遛早儿是邹静之的早课。老两口爱“来福”爱得不得了,他们甚至把“来福”的照片制成商标贴在红酒瓶上,送给朋友。邹先生就送给记者一瓶产自智利的“赤霞珠”干红,上面写着一行小字“正面标签的狗狗形象选自中国北京的一条叫来福的爱犬”。


关键词 “铁三角”

想给他们写部话剧



       从“康熙”到“纪晓岚”到“五月槐花香”,邹静之和张国立、王刚、张铁林“铁三角”成了莫逆的朋友。“国立一直忙,他是一个工作狂。王刚老来得子,现在是瓷 器收藏大家了。铁林现在书法精进得不得了。我们都有的聊,在一块不管京剧、歌剧、书法,五行八作,都能聊。我们互相惦念,不见得天天见面,挺好。前几天我 们还在一块吃了一顿西餐,彼此相见甚欢,大家还是想一起弄一部话剧,让我写。”


       其实,为“铁三角”量身打造一部话剧一直是邹静之的“心事”。“张铁林演过舞台剧,唱过几口京剧;张国立演话剧《朱莉小姐》得过梅花奖;王刚演过音乐剧。他们三位演话剧没问题。”邹静之说,其实原来写过一个大纲,不过现在时间长了得重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k2MTM5NA==&mid=401517005&idx=1&sn=6ededddbabed3305f9642f4b2e2adce3&scene=2&srcid=1117dzVSLqEON1OAfgPsbGP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