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小吃叫卖声
(附有tycqycqy5先生关于“小热昏”的二次补充)
今天苏州日报“老苏州”专版刊登了我这篇文章,节录如下:
上世纪五十年代,苏州大街小巷里小贩的叫卖声真是五花八门:
……………………
“嘡——嘡——”小贩挑着担子,敲着破锣,叫喊:“阿有破布头换糖啊!”担子前头是只木头盒子,里面放一大块扁圆形、石铁崩硬的麦芽糖(饴糖)。后面的一只荡篮里放着收来了破布头。那时普遍的穷,衣服是“老大新,阿二旧,阿三补,阿四破。”实在破得不能穿了,布块大的还可做补丁用,小的可以用来做叠鞋底的布,扎鞋底用。小孩嘴馋,大人就取出少许破布换糖,换糖人用两块铁片,一块作刀用,敲下一条饴糖。俗话说“换糖三饶头,勿饶勿失头。”换糖人总会依着要求,两三次给点糖,当然一次比一次少。换糖人也有吹竹笛的,曲调极简单。现在想想那种糖是极不卫生的。
“完——”最简单,一个字,卖豆腐花的,挑着一副担子晃晃悠悠地过来哉。我不知道小贩为什么要喊“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他不喊“完”的时候 ,豆腐花真的卖完了。豆腐花担前是只铜锅子,下面有只煤炉,豆腐花必须趁热吃,凉了就品不出滋味了。锅子周围放着好多个小罐头,里面放着各种佐料。豆腐花本身并没有味道,甚至还略带些苦味,要靠佐料来丰富口味,豆腐花之所以称为“花”,主要是佐料中要加入葱花和榨菜末、虾皮、紫菜,再浇上酱油、加上点味精、滴几滴麻油、辣油,这碗豆腐花你就是不吃,看着也舒服,嫩豆腐是乳白色的,葱花是绿色的,紫菜是黑色的,虾皮和榨菜是黄色的,辣油是红色的,真是色香味俱全。这后面一挑为特制的木架子,放着碗和汤匙。现在虽然也有卖豆腐花的,但不再幺喝了。
还有两种小吃的叫卖声,在上世纪60年代前就基本上消失了,现在极少有人知道,这恰恰是最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那就是卖白果和卖梨膏糖。
深秋、夜晚、小巷,小贩歇下担子,炉火通红,炉子上放着有柄的铁丝笼子,分成盖和锅两部分,四周缀有响铃,小贩把笼子里的白果抖翻几下,铃声嚓啷啷响起来,小贩唱起来:“烫手拿来热白果,亦是香来亦是糯,一粒开花两粒大(du)……要吃白果就来数,一分洋钿买三颗!”四周弥漫着白果爆裂的香甜味,引得小孩全来围观。这叫卖声调像歌曲,最为宛转动听,至于多少钱卖几颗,随市价而有所变化。
最有趣的叫卖是卖梨膏糖,要说唱的,这形式叫“小热昏”。如果是夜晚说唱,就挂起一盏马灯。
一般是夫妻搭档,两人站在一条长凳上,男的把戏曲中扮演媒婆的套子戴在头上,脑后装根假的小辫子翘起来,戴副没有镜片的大框眼镜,脸上涂脂抹粉,中间故意涂方白的,身上穿件红花蓝底的马甲,扮个不男不女的滑稽人。两人敲着小锣“ti tang!ti tang!ti ti tang!”,然后敲三记锣说一句,叫“三记一”。如:“辰光末到”“人头还少”“初到贵地”“先向各位讨教”“混一口饭吃吃”“唱唱南腔北调”……接着两手飞舞敲锣,身体前仰后合,表现出高超技巧。语言风趣,九腔十八调 ,时时令人捧腹大笑。有次说外国人吃到了中国的麻团,觉得特别奇怪,特别便宜,说“呒不洞洞,呒不缝缝,这糖奈哼放到仔当中?这一粒粒芝麻贴上去,要花费几化人工?”说唱到关键时刻,就打开长方形的小箱子,推销梨膏糖,然后再继续说唱。如果极少有人购买,甚至人们一时轰然逃开,就可能把箱子上的木头小乌龟拍拍,骂山门,甚至干脆走人换个场子了。
小热昏后来没有了。
至于挑骆驼担,笃笃笃,卖糖粥,这民俗风情节上常常表演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附tycqycqy5先生的补充:
看了你这篇博文,觉得很情切。
记得当时“半半生”病患期间,他不能更新博客,委托我替他写了几篇文章,发在了他的博客,其中有一篇是《童趣•小热昏》,之后他就走了。也是最后一篇。我不知道他看到了没有......
小热昏
原本幽静的小巷, 忽然响起打竹板, 敲小锣的声音, 巷口立刻热闹起来, 小把戏们就像听到了发令枪声, 扔了手里的玩具枪, 洋娃娃, 冲出家门。 大把戏, 老把戏, 男把戏, 女把戏也不甘落后, 都出得门来, 纷纷走到街上——卖梨膏糖格来哉。
中间支一木头三角架, 上面放只木板箱, 箱子正面写三个字“小热昏”, 三角架两边各一条板凳, 男左女右板凳浪立好, 这就上了舞台。 脸上涂满红绿膏药, 五彩缤纷。 男热昏头上还套一皮带圈, 后面系佩一根硬辫子, 香蕉状,头朝上, 脑袋一动, 那辫子跟着一翘一翘, “小辫子笃笃划,要吃饭毋说法。” 热昏们如是说!
女热昏打三巧板, 男热昏敲小锣 , 能敲出勿少花样, 但是不说不唱。 面部,身体做出各种滑稽动作, 引人发笑, 等摊子围拢哉, 观众立满哉, 也就停哉。 这一过程叫“点篷”, 就为招徕看客。小把戏们当然钻到最前面, 女把戏稍后, 男把戏再后, 老把戏在最后,搁排凳靠墙根坐定。
人头挤挤, 演出开始。 开场白一般是俩人相互触霉头, 耍弄, 取笑, 出丑。 女热昏常用折扇拍打男热昏的脑袋, 劈劈啪啪, 小辫子翘个不停, 佯装哭笑不得, 一脸苦相, 引出一阵哄笑, 全场哈哈。 台上台下, 气氛活跃, 演员、观众都进入了角色, 小热昏开场成功。
正值嘻嘻哈哈之时, 戛然而止, 醒木一响, 打开木箱, 揭开白纸包, 喊道: “开门大吉, 小囡优惠, 迟来勿卖, 一分二块。” 这是最便宜的一种梨膏糖, 一公分余见方, 白色, 一分钱二小块 , 算是“尝尝甜头”, 也是为了撑个场气。 小把戏清楚小热昏前后次序, 早已准备好另头, 争先恐后, 交钱换糖。 边看边吃, 两全其美, 笑在脸上, 眉飞色舞, 甜在口中, 心满意足。 不知是小热昏热昏了小把戏的头, 还是梨膏糖粘住了小把戏的口, 反正肯德基, 巧克力, 不是一分二块的对手!
小热昏交响曲, 一般有五到六个乐章, 第一乐章引子结束, 第二乐章柔情的玫瑰上场,有曲有调, 有说有唱。 曲牌“申曲调”, 唱段《孟姜女》。 凄凄惨惨, 悲悲切切, 长城朆哭倒,女把戏倒眼角隐隐哉。 效果正好, 醒木一响, 打开木箱, 揭开红纸包。 喊道: “玫瑰花香, 上好糖酱, 娘娘最爱, 五分四块。” 阿姨, 婶婶, 打开绢头包, 摸出一角, 二角, 自己尝尝, 其余赏给自家, 邻家儿郎。小把戏再得实惠, 愈发骨头轻, 人堆里钻进钻出, 嘻笑打闹, 猢狲脾气改勿脱。
第三乐章, 诙谐的《济公》开场 , 曲牌“锣先锋”。绘声绘色, 阴阳顿挫, 男把戏们个个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 说到济公不顾违规犯律, 大碗喝酒, 大块吃肉, 被方丈赶出佛寺。破帽破扇破鞋, 似痴若狂, 嘴里念念有词: “做个和尚难, 做个不吃肉的和尚更难! ” 男把戏笑得前俯后仰, 还有人跟着模仿济公喝酒醉态。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醒木一响, 打开木箱, 揭开棕色纸包,喊道: “酒香火腿, 金华特产, 男人喜欢, 二角五块。” 个个摸兜掏袋, 有酒要醉! 小孩挤在摊前, 水泄不通, 交易有碍, 男女热昏发急, 一齐大喊: “勿买走开,走开! ——轧么轧勒前头, 屁么拆得蛮臭!----” 小把戏只得后退, 全场大哈哈。
第四, 五乐章, 快板慢板协奏曲, “三巧赋”、“东乡调”、“五更”、“十叹”、“莲花板”; 《八美图》、 《顾鼎臣》、 《火烧红莲寺》、 《枪毙阎生瑞》。 醒木响, 木箱开,百果, 金橘, 青橄榄------
第六乐章主题曲 《卖梨膏糖》, 四季调:
一枝冰雪吊梨膏,二则要用桂圆熬。山楂麦芽能消食,四君子把小虫消。
上用五香花露飘,下有六味味道好。七星灶里生炭火,八卦炉中炖梨膏。
九枝陈皮能开胃,十味中药共煎熬。煎是煎,熬是熬,祖传秘方熬成膏。
伤风感冒疗效好,止咳平喘呱呱叫。大家快来卖梨膏,长命百岁寿星高。
搁排凳有了动静, 立刻醒木再响, 又开木箱, 梨膏宝贝, 这才出来。 “阿爹阿婆, 勿错机会, 包治咳嗽, 一角一块” ----- 老把戏们笑颜开, 五角, 一块挪出来!
“小热昏”归在童趣栏目,也有道理, 确切来说, 乃老少皆喜, 共趣也。街头下三九流开口饭, 属民间艺术范畴, 讽刺时弊,讥谕世事, 甚是尖锐泼辣, 故而自贬“小热昏”, 发高烧热昏了头而胡言乱语, 实在是怕惹出是非。 三分卖糖,七分卖唱, 混在社会最底层, 很是不易, 受尽欺辱, 歧视。
无锡艺人, 筱小林, 小仁娣自称小福林传人, 每逢庙会,节会都要登台表现, 希望这门街头艺术得以发扬, 传承。
无锡官员脑子活, 马上将“小热昏”上报, 申请世界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 想与苏州昆曲平起平坐。只是档次太低, 高不上去。 后来无锡市政府自己批了个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算过过瘾。
靴业祀孙膑,木匠祀鲁班,裁缝祀轩辕,小热昏该祀者, 应是小得利, 最早唱小热昏的,是苏州木渎人陈长生,艺名叫小得利。最初就勒海上海老城隍庙唱,后来又到河南路桥北堍天妃宫露天演出, 收了勿少徒弟,其中有杭州人杜宝林。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蛮多艺人勒上海, 江浙各地演出。50年代后期,逐渐销声匿迹哉。但到80年代也还有少数几位小热昏艺人勒从事该项活动。目前估计也只有筱小林, 小仁娣两人哉。
小热昏讥人嘲世尖锐泼辣 梨膏糖止咳舒气立竿见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