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求教

$
0
0
原文地址:求教作者:ruiren491112
                 北京外城地名疑云

明成祖朱棣(136052日至1424812日)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明初,大将徐达占领元大都后,为了便于防守,将城北纵深约2.8公里较冷僻的城区舍弃于城外,另筑了一道北城墙,使城市面积缩小约百分之四十。当时这里是燕王朱棣封地,称北平府。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为了仿照南京皇宫的形制在宫前布置五部六府官衙,将南城墙向南移了约0.8公里。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兴建的宫殿城池告成。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平府改称北京。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原元大都丽正门位置,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门之称。正阳门箭楼始建于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
天坛位于紫禁城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天地坛,明嘉靖时始称天坛,是明朝历代皇帝祭天祭地之所。它创造了一个皇帝(天子)代表“皇天”掌管“天下”的象征性联系,来加强孔孟的社会等级制度。
先农坛于紫禁城正南偏西,正阳门外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与其东面的天地坛建筑群相对应。原名山川坛,沿用明初旧都南京礼仪规制,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界神灵共同组成一处坛庙建筑群。明嘉靖时始称先农坛。
到明中叶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于北方蒙古部族的军事进犯威胁到北京城的安全,又仿照南京城的办法,在城外加筑一道外郭城以加强城防。但限于当时财力,这道外郭城墙只修筑了南面8公里就从东西两端折而向北和旧城城墙相接,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字形轮廓。这个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
永定门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53年),永定门瓮城及箭楼建于清康熙年间。
地坛位于安定门外东侧,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因北京北城垣中间没有城门,故与天坛和先农坛的位置不相对。
天坛和先农坛北墙距离正阳门约三里远,而地坛南墙距离地安门只有半里。一是建立庙堂都选择在高处所致,二是明皇帝在正阳门外“造市”,形成正阳门外物资交流市场。当年,在正阳门外有辽代开掘的萧太后河,即现在东西打磨厂花市大街的走向。
                     
从正阳门至天地坛和山川坛之间的道路,叫御道,为皇帝祭天地山川专用。御道比路两侧地势高三尺以上,遇到沟渠要架桥,就出现龙须沟上的“天桥”,“天子”专用之桥也。
北京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河水积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泄出。
正阳门至天坛先农坛之间的“御道”地势高。外城的积水,以“御道”为界,东面朝东南方向流淌,西面朝西南方向流淌。
先农坛墙北峪天坛墙北的龙须沟积水,自西向东流淌。
“御道”东面出现无数斜向的排水沟,从西北到东南,人们后来在排水沟两侧建房形成街巷,胡同都是斜向的,就是现在前门外长巷头条至十条,呈“扫帚”型。
前门外东的三里河流域,其形状与长巷系列胡同的形状相似。下图是乾隆代沟渠图的局部。
          
“御道”西面出现无数斜向的排水沟,从东北到西南,最后形成铁树、梅竹、樱桃、李铁拐等四条斜街。
         
明北京内城有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西城的赵登禹路,原名北沟沿,后改名白塔寺东街。元代曾是大都金水河故道。由和义门(明清西直门)引护城河水东流,经小河漕东流入太液池。明代称大明濠,清代称西河沿,原来是北京内城一个很重要的排水渠道,内城积水通过这沟从正阳门西侧的西水关(今和平门位置)排出至南护城河。
东城的北河沿南河沿和正义路,原名御河,位于皇城东侧,为明渠,内城积水通过御河从正阳门东侧的东水关(今正义路南口位置)排出至南护城河。
北京东郊的通惠河,以前也叫大通河,在元代的时候,一直是漕运的主要河道,当时漕运的船只从通州可以一直开到什刹海。到了明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里的大通桥以内,不再能够通船,但是排洪的功能还有,一下雨,大雨就通过护城河和通惠河排洪,民国后改成暗沟。
北京外城护城河外东面的积水,从正阳门外西打磨厂往东南方向至外城东南角的洼地,形成潘家窑积水区,现在叫龙潭湖公园,潘家窑是明代烧砖挖土形成的大坑。
北京外城护城河外西面的积水,从正阳门外明濠、潘家沟沿(今潘家胡同)往子南方向至外城西南部的洼地,形成韩家潭、大小川淀、黑窑厂积水区。现在的陶然亭公园,过去这一带是琉璃厂、黑窑厂明代烧琉璃瓦烧砖挖土形成的大坑。
现在的龙潭湖一带,还保留一些水坑,只是面积小多了。在先农坛西边,陶然亭公园附近,还有一些。先农坛从西边一直到北边,过去是窑厂,烧窑的时候要挖土,挖土后就形成坑坑洼洼,下雨后变成了一个个水泊子,称大川淀、小川淀、韩家潭等。
正阳门外珠市口两侧的道路也是斜的,是雨水依照地势自然排泄形成的。珠市口向东排至桥湾,珠市口向西排至虎坊桥。
过去,在外城有东三里河和西三里河二条排水沟。笔者认为“三里”是个虚数,大约三里远。东三里河,从今西打磨厂斜向至磁器口;西三里河(笔者现在还没有找到明确地理名称的来源)往南,从现在的南新华街至虎坊桥;分别与珠市口东大街和珠市口西大街相交。
正阳门至天桥南北路,称“御道”,全长约三里。
故笔者以为,“御道”东面的排水沟,称东三里河,西面的排水沟称西三里河。东三里河,北起西打磨厂,南至桥湾;西三里河,即正阳门西水关外的明沟,北起护城河,南至虎坊桥。
《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云:桥湾街,形成于明朝,称北桥湾,属正东坊,沿用至清、民国,1965年定现名。元代此处有文明河,后称三里河,有桥名三里河桥,其南曰南桥湾,其北曰北桥湾。
《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云:虎坊桥,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因明代在此设虎房而得名,《京师坊巷胡同集》有虎房桥西虎房的记载。虎坊桥之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是在虎房东侧大明沟(今南新华街)上建起的一座木桥。清代改建成石桥。20世纪20年代填埋了明沟,拆除了石桥,如今只保留了虎坊桥这个地名。
尹钧科,男,1931年出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研究生。
                       
尹钧科2010年撰文写到: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北京地理》的记者打电话问我宣武区西柳树井这个地名的来历问题,我无能以对,只是建议他看看《宣武区地名志》是如何说的。事后,我深感内疚,自己研究北京地名多年,又有《北京地名研究》一书问世,怎么连南城的东、西柳树井的来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呢?惭愧!
于是置手中的工作于旁,找出《宣武区地名志》,但该志未将西柳树井列专条,只在珠市口西大街条中稍有谈及,称建国以后,西珠市口分别称为西珠市口大街、西柳树井大街与一些小街合并,统称为珠市口西大街。按照此说,西柳树井这个地名是建国后始有的新地名,仅存了十几年的时间。
之后,又查阅了《崇文区地名志》,该志也未对东柳树井列专条解说,只在珠市口东大街条中谈到,谓宣统年间,自西向东分称东珠市口、三里河、东柳树井,民国以后又分称东珠市口、三里河、平乐园、东柳井。1965年地名整顿时,合并各段,又因皆位于珠市口之东,故统称珠市口东大街。
该志下面又说:清宣统年间,因东段路北有一口井,井旁有一柳树,得名柳树井,为与珠市口西大街的西柳树井区别,冠以东字,称东柳树井。
这里对柳树井这个地名的解释还是合理的、可信的。这种情况下,可知西柳树井出现晚、历史短,是对应东柳树井而称的。
东柳树井出现早,但只称柳树井,后称东柳树井,则是与西柳树井对应称的。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另外,查阅清末《京师坊巷志稿》中不见东、西柳树井地名,可见该二地名确是较新的地名,文献少载不足为怪。
以上所说,仅供参考。此信匆匆而成,字迹潦草,望莫见笑。余不具,顺颂,撰安。
像尹钧科这样的北京地理专家都没有东、西柳树井地名出处的证据。那就很难寻觅“东西三里河”地名出处的证据了。
据史书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将外城何家庄至左安门水关一千二百余丈的明沟拓宽挖深,提高排水能力。笔者认为,这条“明沟”就是东三里河,也是前门外“三里河”地名的出处。
笔者以为,西三里河就是明代的“明濠”,从正阳门西水关外至虎坊桥,因为明代挖的排水沟,而且不是“暗沟”,所以叫“明濠”“明沟”最合适不过了。到了清代,把带有“明”字眼的地名更改了,也是非常自然的事儿,对称东面的东三里河,现在的南新华街,应该叫西三里河。
《东城区志》云:珠市口东大街,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呈东西走向,东起广渠门内大街,西至珠市口西大街。长1880米,宽7米。此处明代是猪市,所以明正东坊有猪市口东地名。此街形成于明代,称东西三里河、三里河街,清宣统年间自西向东分称东珠市口、三里河、平乐园、东柳树井。1965年合并各段统称珠市口东大街。同时将德寿夹道、过街楼、北大院并入。过街楼因是大街西段路南小巷口处建的过街小楼而得名。三里河大街在明代分东西三里河。据《京师坊巷志稿》记:明史河渠志:言城南三里河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多水溢,乃穿正阳门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三里河流经打磨厂、长巷头条西,穿芦草园、北南桥湾、金鱼池、红桥,流入左安门迤西的护城河中。明代时曾有人建议利用三里河以济漕运,因三里河河道势不易开未实行,决定修通惠河。明嘉靖年间修筑外城,三里河遂废成街,名称沿用河道名。此街东段路北有一井,旁有柳树,为区别西珠市口得西柳树井,冠以字,得名东柳树井。在大街的中段北侧,有铁山寺,是旧三里河的重要标志。此街自修成后,一直是城南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俗称南大街。民国初,街东口古刹大慈庵内酒业公会与路南得恩成公盐柜,控制全市的官酒、官盐。此街原有有轨电车,于1953年扩展道路时拆掉,改行公共汽车。20008月该街扩建为两广大街中的一段,20027月通车,原街两侧破旧房屋被拆除,建成了一条现代化商业街,被崇文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北京大都市街。
笔者对《东城区志》说的“西三里河”在珠市口东大街有质疑,但没有依据,只是推测“西三里河”在珠市口西大街。
《北京胡同志》云:珠市口,在前门外。名见《胡同集》。猪市,为交易生猪、猪秧儿(仔猪)之所。市当始于其地尚未划入外城之先,至迟废于明末。至于市之具体座落,今已不详。后为雅化,而易猪为珠,见《乾隆图》,实则其地从无珠宝贸易。据《图》,当时以今给孤寺夹道迤东,至前门大街为西珠市口大街。但却无东珠市口大街之名,自前门大街而东,以至今安国胡同北口间之路,时称小市街。至《志稿》,始见东珠市口大街。
民国间沿称东珠市口大街、西珠市口大街,又或省大街二字,径称东珠市口、西珠市口。晚清以来,其长短或有盈缩。东珠市口最短时只东至今大江胡同南口,最远则东达北桥湾胡同南口。西珠市口则长期西至煤市街南口。六十年代并东珠市口、三里河大街、东柳树井大街三段为一,统名珠市口东大街,使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至前门大街;并西珠市口、西柳树井大街、虎坊桥大街为一,统名珠市口西大街,使东起前门大街,西至南新华街南口。
珠市口因处于前门外四通八达的道路中心,故其附近之东西街自晚明以来即日渐繁盛。清中叶后,店铺更较普遍,而西珠市口尤盛于东珠市口。据1910年调查,外城上中等旅店共一九五家,西珠市口里余之街即占十一家;著名饭庄饭馆九十五家,西珠市口便有四家,其中之天寿堂饭庄更名噪一时。九江、赣宁、赣州等会馆、清之中城兵马副指挥署、清末直至民国间的总商会,民国间之黑白炭业公会皆设于此。民国间在此短街上即有文明戏园(始于清末,民国中期更名华北戏院)、开明戏院(40年代改称市立剧院),清华池浴池等,广招游客。东珠市口之繁盛虽逊于西,但也多有饭庄、饭馆,如忠顺诚皮货庄、天利涌绸缎庄等亦颇驰名。清代之东珠市口汛、民国间之外一区署,皆在东珠市口。
《北京胡同志》说,“六十年代并东珠市口、三里河大街、东柳树井大街三段为一,统名珠市口东大街。”并没有说西三里河在珠市口东大街。
《北京市宣武区志》云:南新华街,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北起前门西大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因位于新华门之南得名。明清以来这里为明沟。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进驻北京。始整修城墙、街道。填沟修路形成新华街。和平门以南为南新华街。

珠市口西大街,呈东西走向,东起前门大街,西至虎坊桥与南新华街、虎坊桥大街和骡马市大街相交处,长1147米,道路红线宽70米,为市级主干道,是“两广路”的一部分。
珠市口西大街路北与之相交的胡同有:胭脂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棕树胡同、棕树二条、培英胡同、煤市街。现在热心人热衷寻源的“八大胡同”在珠市口西大街北侧。
珠市口西大街路南与之相交的胡同有:小蜡烛巷、纤儿胡同、万明路、红炉胡同、板章路、留学路、铺陈胡同。
《北京胡同志》云:板章路,呈南北走向,北起珠市口西大街,南至香厂路,东侧与板章胡同与华康里相接,西侧于大保吉巷和双五胡同相交,长100米,宽6米。板章路因为附近的板章胡同而得名,《顺天时报丛谈》载“自城南游艺园至第一舞台之南北马路,亦系最近开辟者,因其地原有板章胡同,故命名为板章路,沿此路而南两旁商店林立,多为新式建筑,可谓为北京最新之商埠。该路一带饭庄、饭馆极多,其次化妆品公司、绸缎庄,最近又新辟落子馆等……”从现在路两边的老建筑上,依然能够想象当年的繁华与喧闹。
《北京胡同志》云:板章胡同,呈东西走向,长100米,宽4米。胡同内原有宜分万、安溪、同安等会馆。安溪会馆的前身是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旧居。李光地是福建安溪人,死后将其旧居捐为会馆。
《北京胡同志》没有说明“板章”两字的出处,记载说明都是清朝的事儿,明代是否称“板章路、板章胡同”?
《东城区志》云:案板章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北部,东起针线胡同,西至东直门北小街,南邻马道胡同,北有支巷通针线二巷,属北新桥街道办事处管辖。
案板章胡同,清时称昂邦章京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昂邦章京,国语子爵也,俗讹为按班张。昂邦章京,为满语,但意并非指子爵。章京,官名,清代军职多称章京,如参领称甲喇章京,佐领称牛录章京。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亦称章京,为堂官的重要助手。军机处的章京,又被称为小军机。昂邦,清代官名,满语大臣大官的意思。有人译按班。清初,专用于亲近重臣。入关后,常用于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如黑白昂邦(参赞大臣)、阿里哈昂邦(尚书)。天聪八年(1634年)定八旗官名,以昂邦章京为总兵。顺治七年(1650年)定八旗汉宇胄名,又以昂邦章京为总管,如盛京昂邦章京,宁古塔昂邦章京。由此可推断,昂邦章京胡同是因胡同内住有昂邦章京而获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胡同名称案板章,后或称擀面杖,误以为是卖案板、擀面杖的地方。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称案板章胡同。1949年后沿称。
那么,宣武区板章路板章胡同的“板章”是否是“满语”,是否是“姓板的章京”住在该胡同而得名?
笔者恭请知情者赐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