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么书仪
笔名(曾用名): 出生日期: 1946年1月 籍贯: 河北唐山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职称: 研究员 研究方向: 元代文学、元代戏曲、晚近戏曲研究 |
么书仪(女)1946年1月生于北京,研究员。学术专长是元代文学、元代戏曲、晚近戏曲研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1981年后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工作直至2006年退休。 一、学术论文 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戏 (《文学遗产》1980·3) 《白朴年谱》补正 (《文史》17辑) 山川满目泪沾衣 (《戏曲研究》6辑,1982) 谈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 (《文学遗产》1983·2) 关汉卿 (《百代英杰》北京出版社,1984) 元剧四题 (《戏曲艺术》1984·2) 元词试论 (《天津社会科学》1985·2) 白朴的词 (《中国文学史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全金元词》中一些问题的商榷 (《古籍整理与研究》1986·1) 也谈《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形象 (《古典文学知识》198 · ) 谈红娘形象的复杂性 (《戏曲艺术》1983·增刊) 元剧与唐传奇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 (《文学评论》1984·3) 《录鬼簿》中贾仲明吊词三释 (《中华文史论丛》1986·1) 明人批评《西厢记》述评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1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关于《析津志》和其中关一斋小传的作者 (《文史》27辑) 元代曲家脞谈 (《戏曲研究》18辑,1986) 关于传奇八种 (《文学遗产》1985·2) 关汉卿思想和创作的二重性(《中国古典文学论丛》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曲海探珠 (《中国古代戏曲论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人合作) (《中华戏曲》2辑,1986) 元剧四题(之二) (《百家论坛》1987·3) 从元代的吏员出职制度看元人杂剧中“吏”的形象 (《文学遗产》1986·5) 以史写心的元人历史剧 (《文学评论》1989·2) 元代陵墓何处寻? (《古典文学知识》198?) 戏曲祖师老郎神 (《古典文学知识》198?) 崔莺莺的爱情观 (《古典文学知识》198?) 李开先、石君宝评传二则 (《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元杂剧与正统文学 (《文艺研究》1989·3) 王恽不是曲论家 (《文学遗产》1989·6) 简评《论中国戏剧批评》 (《戏曲研究》34辑,1990) 徐棻的新编历史剧刍议 (《成都舞台》1990·2) 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 (《名家解读元曲》1991·1) 维护“本实”的退避 (《阴山学刊》1991·2) 日本的中国古代戏曲专家传田章及其《西厢记》研究 (《古典文学知识》1992·1) 略论杨维桢多变的生活道路 (《文学遗产》1993·2) 梦想的破灭—忽必烈在治国问题上的变化 (《文史知识》1998·9) 明清剧坛上的“男旦” (《文学遗产》1999·2) 元剧与唐传奇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 (《名家解读元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怎样读《西厢记》 (《古典文学知识》1999·6) 清代宫廷的“节戏” (《中国文化报》1999·12·9) 齐如山的“发现” (《中国文化报》2000.1.13) 面对佛道二教的耶律楚材 (《文学评论》2000·2) 漫谈“跳加官” (《中国京剧》2000·3) 南城往事 (《万象》2000·4) 饶头戏 (《文史知识》2000·11) 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时髦 (《万象》2000·11) 说晚清的“堂子” (《中国文化报》2000·11·16) 民初的三部戏曲史著作 (《中国文化报》2001·2·13) 西太后时代的“内廷供奉” (《寻根》2001·3) 《中国戏曲发展史》评析 (《艺术百家》2001·3) 袁寒云:是贵公子,也是纯文人 (《万象》2001·5) 晚清宫廷演剧的变革 (《文学遗产》2001·5) 《西厢记》在明代的发现 (《文学评论》2001·5) 晚清宫廷戏剧考述 (《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2002·3) 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 (《戏曲研究》2003,第61辑) 《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正误 (《文学遗产》2003·1) 热河乾隆观剧图史事 (《寻根》2003·2) 说起关汉卿 (《文史知识》2003·4) 徽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华艺术论丛》2003·第1辑) 道光至光绪年间的旅行指南 (《文史知识》2004·1) 回复陈芳 (《文学遗产》2004·2) 杨掌生和他的《京尘杂录》 (《戏曲艺术》2004·1) 晚清作为科班的北京南城“堂子” (《北京社会科学》2004·3) 试说嘉道年间的“花谱”热 (《文学遗产》2004·5) 一帧照片的五个说明 (《海南师院学报》2004·6) 徽班给北京带来了什么 (《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 戏曲史叙述中的“堂子” (《大戏剧论坛》第二辑) 戏曲史叙述中的“堂子”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晚清北京南城的“堂子” (《现代中国》第五辑) 晚清伶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戏曲研究》2005,第68辑) 清末民初日本的中国戏曲爱好者 (《文学遗产》2005年·5) 清代宫廷戏剧考述——以晚清七十年为中心 (香港岭南大学《岭南学报》新第三期,2006年) 徽班进京·程长庚·前后“三鼎甲” (《徽州学研究》第二卷,2007年) 关于升平署档案 (《文学遗产》2008年第二期)
二,赏析、一般文章 元杂剧赏析三篇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骈文赏析二篇 (《历代骈文名篇注析》黄山书社,1988) 白朴散曲赏析四篇 (《元曲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元散曲赏析二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9) 望祭文丞相文赏析 (《散文诗大观》漓江出版社,1991) 1983年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1984年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1985年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1987年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1988年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公案戏漫谈(1——17期连载) (《人民公安报》1988) 《古文观止》译文二篇 (中华书局,1991) 历史人物介绍二篇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91) 漂洋过海的杨贵妃 (《东方》1994,4) 圆明园记忆 (《北京政协》1997,11) 东京的“案内” (《北京政协》1998,2) “优雅”与“热闹”——浙昆、上昆折子戏观后 (《苏州日报》2003,12,6) 《西厢记》赏析五则 (《古典剧曲鉴赏词典》2004·1) 三,学术专著 《戏曲》(《中国古代文体丛书》之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元代文人心态》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铜琵铁琶与红牙象板》 (大象出版社,1997) 《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董西厢》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晚期戏曲的变革》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元代文学史》(参加集体项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中华文学通史》(参加集体项目) (华艺出版社,1997) 《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铜琵铁琶与红牙象板》重印本 (大象出版社,2009年)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插图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从程长庚到梅兰芳——晚近京师戏曲的辉煌》繁体竖排本 (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元代文人心态》修订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晚清戏曲的变革》繁体竖排本 (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四,注释、评点、古文翻译、散文集 《元曲三百首》(与人合作) (大连出版社,1992) 《志怪传奇三百篇》 (大连出版社,1995 《王季思选元曲三百首》注释(与人合作)(东方出版社,1998) 《清代杂剧选》(与人合作)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射雕英雄传》评点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春城无处不飞花》 (台湾,麦田出版社,2000)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台湾,麦田出版社,2000) 《两意集》(与人合作) (学苑出版社,1999) 《两忆集》(与洪子诚合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寻常百姓家》 (台湾 人间出版社,2010 年)
五,辞书条目撰写、主编辞书 《大百科全书·戏曲》2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大百科全书·文学》23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5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世界诗学大辞典》53条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 《中国文学大辞典》78条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曲学大辞典》元代部分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7条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主编《中国戏剧通典》(与人合作) (昆仑出版社,1999) (本书获得,新闻出版署1999年颁发的“第三届国家辞书二等奖”) 副主编《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与人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六,古籍整理 《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与人合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函,120册 (本书获得,新闻出版署1992年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丛书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