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上缘 北昆唱牡丹
——北昆恢院第一齣古典名剧《牡丹亭》始末
张卫东
经历“文革”后的1979年,北昆恢复建院与京剧团一个大院,这便是坐落在南城的陶然亭路十四号松柏庵。此处原是北京梨园义地埋葬两湖苏皖的艺人坟茔,解放后在此设立北京市戏曲学校。当时这个大院里还有北京实验京剧团,他们与北昆共用一个办公楼,排练场地很是简陋。虽然那是个百废俱兴的时代,对古典剧目的艺术观多是建立在新编历史剧的轨迹上。原中国京剧院及北昆党支部书记马少波在1980年,曾提议北昆应该整理古典剧目,他请出北昆创研室老编剧时弢把研究二十年的缩编版《牡丹亭》呈现,由原北昆创研室傅雪漪作曲,副院长马祥麟担任导演,创研室朱心任副导演,鲁田、王龙根任舞美设计,段纯麟任人物服饰设计。马少波虽然担任艺术顾问,不过从排练到演出经常往来监督。
这是全国昆剧界第一个恢复古典名剧编排的大戏,但排练场地却只在一个不到三十平方米的房间,那就是当时北昆的特殊环境,因同时还有一齣现代昆剧也在如火如荼地排练,可以说在当时能把这齣《牡丹亭》编排出来着实不易!
刚刚从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调来的蔡瑶铣饰演杜丽娘,还有她幼年的同学董瑶琴配演春香,老北昆的青年演员许凤山饰演柳梦梅,马明森饰演杜宝,王小瑞饰演杜母,富德忠饰演陈最良,秦肖玉饰演石道姑,李鸣声饰演郭驼,周万江饰演石榴花判,张毓雯饰演大花王。
当时《牡丹亭》那细腻委婉的曲调以及优雅的文辞,已经不会被大多数观众所青睐,因此在舞台排场方面大家一直再思考,打算安排些火爆的表演压下观众们的浮躁。因此,经时弢与马祥麟研究,决定把原来的《冥判》重新创作。因此,在这齣戏里又诞生出在古法基础上创作的一场戏,借石榴花判帮助杜丽娘成就与柳梦梅的百年好合的夫妻,易改原来的冥判上任审问蜜蜂、蝴蝶、黄莺、燕子等的风流公案故事。周万江主演石榴花判“跳判”的表演,曾请吉林省京剧院导演郝鸣超设计排练,再加上马祥麟为蔡瑶铣安排的鬼步表演,使得他们的舞台效果相得益彰,成为全本《牡丹亭》中的一个亮点。这齣根据《冥判》改编的《问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成为精品折子戏,在北昆的营业戏中是经常对外公演的一折,这也是北昆历史上从整理古典名著中提取精华,又创编成可以独立为数不多的新折子戏之一。石榴判官的脸谱、服饰以及穿戴等也都是郝鸣超设计。譬如红扎髯口加上两绺儿黄色胡须,代表石榴花中的花蕊,富有形象图腾的趣味。
在舞台美术方面也是完全为了维护表演而设计,经过鲁田、王龙根等不断研究,利用绚丽的舞台格调突出人物,而后的徐灼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段纯麟在人物造型以及服装设计上独具匠心,使得目前的杜丽娘以月白色为基调的服饰成为大家的公认穿戴。
剧本主题以完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眷属关系为主线,其它枝节因表演的时间关系都做了删除。但是经典篇目如《闺塾》《游园惊梦》等基本保留,只是曲词剔除一些暗香黄色的字眼儿。《拾画》也保留了经典唱段,并且改变了石道姑的表演风格,成为协助柳梦梅掘坟使杜丽娘还魂的重要人物。在最后一场的掘坟表演上利用虚拟的意境,以石榴花判用红绸虚化表演,并配以明快鲜亮的舞绸表演以及众花神与蜜蜂、蝴蝶、黄莺、燕子等团场舞蹈而结束全剧。
蔡瑶铣与董瑶琴原是上海戏校第一届昆剧班的高材生,蔡瑶铣是五旦朱传茗的弟子,董瑶琴是贴旦张传芳、方传芸的弟子,他们饰演的杜丽娘与春香在表演上是南方“传字辈”的风格,但这次合作需要完成完整饱满的一台大戏还需要从新调整。马祥麟是北方昆弋荣庆社的“祥字辈”弟子,是继韩世昌之后的惟一健在的挑班名家,这次作为“文革”后硕果仅存的乾旦导演,为了这齣大戏花费很多心血。他把自身旦角表演的所有经验总结后,又经过一番思考,敞开心扉抛开门户概念,决定请蔡瑶铣、董瑶琴一起把传统的《闺塾》《游园惊梦》《寻梦》等折表演一番,而后保留住大家认可的经典表演,又把自己的表演设计与他们耐心商榷,使得这齣戏的舞台表演贯穿南北,既吸纳众家之长又按照剧本文字要求十分妥帖。
副导演朱心艺名朱世藕,是南方“世字辈”的大师姐,她与马祥麟相互商谈,把自己当年学习的经验告诉蔡瑶铣和董瑶琴,并把小生的一些表演技巧展示给大家,为此设计出很多优美的造型。
许凤山是白云生弟子,擅长表演巾生以及穷生,在扮演柳梦梅时着力突出正义书生的一面,并没有按照一般巾生的风流倜傥程式化进行表演,这也是符合此番整理剧本的人物要求。在《拾画》一齣中,由马祥麟设计了与石道姑的双人表演,比起原本一人的独角戏丰富了许多,也使得观众看去耳目一新。
傅雪漪在作曲方面虽然没有添加过多的配器,但因为要用很快的速度衔接剧情,安排了较多器乐加以陪衬,从而也因此影响到全国各地剧团纷纷效仿。如在《惊梦》后直接进入《寻梦》的环节就是利用弹拨乐表现出杜丽娘的心情,因此也使《寻梦》的剪切到直接进入叙述故事。而后的《写真》基本以伴奏音乐铺陈,比起旧戏中的叙事更加富有感染力。
北昆的《牡丹亭》於1981年国庆期间,在北京王府井吉祥戏院连演三天,结果盛况超出人们的想象,那是北昆营业戏为数不多的三天爆满记录。因为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很多流行的娱乐方式,剧场里几乎没有几个年轻人,但《牡丹亭》在北京剧坛的轰动效果,也不能不说明观众们还是对精致优雅的古典名著十分青睐。
此后,《牡丹亭》还在在北京各处的高校争相上演,曾到河北省的邢台、邯郸等三线城市慰问农民兄弟,甚至还到东北哈尔滨以及大庆油田慰问工人群众。一路走来被北京市评为新剧目奖,蔡瑶铣还被评为1981年新剧目汇演特别奖。
因为北昆《牡丹亭》的影响,继而全国各大昆剧院团也纷纷整理编排,首先是上海昆剧团以及南京江苏省昆剧团、浙江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等,在音乐上无不效法器乐填充情节以及配器的外包装,致使影响到近些年来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的音乐创作模式风景依然。
1987年,北昆又恢复上演这一版《牡丹亭》,因时间关系舞台稍压缩一些碎场次,柳梦梅改由满乐民饰演,陈最良改由张国泰饰演,其它演员没有什么变动。
1996年,为了培养后辈青年,剧院选派优秀演员学习此剧,杜丽娘由魏春荣饰演,柳梦梅由温宇航饰演,春香由王瑾饰演,杜宝由海军饰演,杜母由白晓君饰演,陈最良由张卫东饰演,石道姑由王怡饰演,郭驼由马宝旺饰演,大花王由董萍饰演,石榴花判由老演员侯宝江饰演。继而,这齣《牡丹亭》成为第二代北昆青年演员们的常演剧目。2004年12月20日,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经典保留剧目岁末展演暨祝贺蔡瑶铣从艺50周年”活动中魏春荣、邵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了这一版的《牡丹亭》,转年11月30日蔡瑶铣因胰腺癌仙逝於北京友谊医院。而后的《牡丹亭》并没有消沉,却因市场需要能在各种不同场合经常上演,并且走出国门参加对外演出交流。因演出时间的缘故,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缩编,废除了《闺塾》《肃园》等又删除了个别人物,因此使剧情更富有叙事连贯的特点,也符合普通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一时期的青年主演们也不断轮换更替,杜丽娘曾由邵天帅饰演,柳梦梅由邵峥、张淼、王琛等饰演,春香由马静、王琳琳饰演,石榴花判由董洪刚、张鹏等饰演。
《牡丹亭》是北昆近四十年来第一个整理的古典名剧,也是累计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而今依然屹立在舞台上经久不衰,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古典名剧整理改编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