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戏曲遇见了“非遗”
——2014杭州市西湖之春艺术节有感
在20世纪的后20年里,围绕如何重新振兴戏曲一事曾进行过许多的调查与改革行动,然而事与愿违,每一次调查和改革的结果是让戏曲更进一步地走向迷失、异化、萎缩甚至消逝。
进入21世纪,一个全新的名词被引进到中国,那就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5月,昆曲被列进第一批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京剧和皮影戏也相继被列入。与此同时,从2006年起,国家先后发布了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涉及到浙江剧种的就有昆曲、京剧、越剧、高腔、调腔、平调、乱弹、木偶戏、皮影戏;瓯剧、甬剧、姚剧、绍剧、婺剧;醒感戏、湖剧、淳安三角戏等17个戏曲剧种。而杭州现有的国家级非遗剧种包括越剧、绍剧、婺剧、淳安三角戏(睦剧),杭州市区唯一的地方戏——杭剧则成为浙江省级“非遗”剧种。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对戏曲进行再度保护和抢救,对传统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杭州市的“非遗”戏曲保护工作已在扎实推进,主要保护措施有:抢救资料、恢复传统剧目、排演新戏、培养后备人才、改善演出条件等。
在2014年杭州西湖之春艺术节暨杭州市新剧(节)目调演上,9台14个剧(节)目中,非遗剧(节)目就有10个之多。其中有越剧《新狸猫换太子》,绍剧《壮心不已》,睦剧折子戏《南山种麦》《牧牛》,越剧折子戏《暮夜却金》《春风又绿》,杭剧折子戏《珍珠塔-跌雪》《天雨花-对鞋辨真》《青春祭》《游龙戏凤-卖酒》等。
艺术评论家沈勇教授在他的学术专著《当戏曲成为“非遗”》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思考:“各级地方政府就像参加奥林匹克一样,把申遗拿项目看成拿金牌,比谁的项目级别高、比谁的数量多最终变成一种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我们既要看到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与检查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益处……让更多的中国人摸清了自己的文化家底。”“作为‘非遗’的戏曲,在保护的过程中‘痛并快乐地’活着”。“传承是戏曲保护的核心、关键”。在沈勇教授的视野里,对不同戏曲剧种可以实行不同的保护形式:动态保护,在市场机制下,保护其生存空间;静态保护,即把无形文化遗产变成有形化,把非物质变成物质化;而抢救性保护,就是将那些濒临失传的戏曲活化石完整、原汁原味地保存和传承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下的地方戏曲,进入各级保护名录后获得了重新审视、定位与发展的契机。而杭州市西湖之春艺术节的举办,是一次剧种抢救、留存珍贵文献影像资料、扩大地方戏曲自身影响的良机。可以这样说,当下的地方戏曲不光有了一顶光鲜的帽子,更是得到了“护身符”和“保护伞”。广大戏曲从业人员应珍惜这次机遇,真正借助“非遗”保护的良机把戏曲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赋予戏曲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在今年的“非遗”演出中,传承保护意义最为深远的无疑应该是睦剧和杭剧。说到这两个剧种,就不得不分别一个人和一个团。一个人是指睦剧的国家级“非遗”传人王姝苹,一个团指的是杭剧的代表性剧团——杭州黄龙杭剧团。
先来说一个人——王姝苹,一个在千岛湖畔成长的睦剧演员,一个对睦剧情深意长的奇女子,在全国唯一的睦剧团——淳安县睦剧团解散后的三十多年里,她一直坚守在睦剧阵地上。
睦剧又名“三脚戏”,是清末明初流行于浙江遂安、淳安、开化,安徽歙县、屯溪,江西婺源一带的地方戏。睦剧演出风格淳朴、健康、活泼,主要特色是载歌载舞。流传至今的曲牌有一百多个,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睦剧情节贴近生活,以反映乡间邻里和家庭生活为主,表演自由、明快、风趣、热烈,唱腔浑厚、粗犷。经常演出剧(节)目《荞麦记》、《雨过天晴》等一百多出,在浙西一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本次艺术节上,王姝苹带领她的团队给我们带来的是在余杭临平剧院演出的,老戏新编折子戏《南山种麦》和《牧牛》。为了把这两台折子戏排演好,王姝苹从去年接到西湖之春艺术节的预备通知起,就厉兵秣马,未雨绸缪,邀请一批年轻的演职人员加盟,除了剧本整理由她自己动手外,作曲配器,舞美设计制作,服装道具,都有新生力量加入。而她更注重的是年轻演员表演上的培训、提高。睦剧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培养专业演员了,曾经的演员大多转向其他领域。在没有专项培养新演员之前,如何才能满足演出的需要呢?王姝苹采取的办法是利用现有的其他专业演员经过特殊培训,使之达到登上舞台的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一番动员和挑选,王姝苹找到几位年轻的越剧演员来学习睦剧。在她手把手的精心调教下,短短半年时间,年轻演员们就能够担当起重任。除了参加本届西湖之春艺术节外,王姝苹还积极创造条件,把睦剧折子戏和演员推向更多的舞台,“浙江好声腔”“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者大行动”“浙江好腔调”等都出现了睦剧和演员们的身影。
戏曲是靠名家名演员为立身之命的,地方戏需要演出来推广,睦剧有王姝苹,实在是一件大幸之事。好在地方戏曲从来就有能够在夹缝中间生存的能力,剧团可以不要了,但是剧种是不会马上就灭亡的,就是这个剧种没有了,它的一些艺术元素也还会在民间永久流传下去的。在我们观赏睦剧折子戏的时候,那些动听的山野小调,那些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表演动作,都深深地打动着现场观众,流淌在我们的心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再次让民众意识到戏曲是值得骄傲和珍视的文化财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借着“非遗”保护的良机,一些原来被边缘化的剧种得到了关注和扶持,新的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纷纷成立,众多传统剧目得以恢复排演,大量珍贵资料得到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似乎让困境中的地方戏曲看到了光明,也让众多戏曲从业人员欢欣鼓舞。
杭州黄龙杭剧团就是以新成立专业剧团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代表。黄龙杭剧团在本届西湖之春艺术节上推出的这些折子戏,都是在杭剧老艺术家章泗群、汪谊华和导演俞珍珠等人的专心指导下,老戏新排,推陈出新。黄龙杭剧团在王勤、孟科娟等的带领下,不断培养出一批批新的杭剧表演人才,让杭剧又一次展露在杭州市民面前。
杭州黄龙杭剧团,是在市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建立的,成立以来一直以排演杭剧传统戏和古装戏为主,在10余年的历程里,先后排演了杭剧表演唱《西湖美景天下扬》、杭剧《苏小小》、折子戏《双下山》、《小姑贤》、《失子惊疯》、《断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在2013年浙江省戏剧节上新编杭剧古装戏《新龙凤锁》荣获新剧目大奖,导演,编剧,作曲,主演、演员等优秀奖,全省三十九台大戏排名第六,取得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在本届西湖之春艺术节上推出了杭剧折子戏分别是《珍珠塔-跌雪》《天雨花-对鞋辨真》《青春祭》《游龙戏凤-卖酒》。优秀青年演员汪喜喜等担纲主演,她们的表演或酣畅淋漓,或深情悲悯,或嬉笑怒骂,皆成黄龙洞下的一道道靓丽风景,也受到专家和观众的热评。
地方戏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旗帜下,既是名利双收的文化招牌,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脆弱的,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保护。2014杭州西湖之春艺术节,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地方戏曲绽放出了无穷魅力。这是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功德,也是戏曲艺术家们努力的结果。
然而,在热闹和喜人形势的背后,长期困扰戏曲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何才得到实质性解决。给谁唱?唱什么?怎么唱?是保持原汁原味,还是努力变革创新?各界人士仍莫衷一是。“非遗”后的戏曲,让一些戏曲从业人员集生产和保护的双重任务于一身,但艺术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不同工作要求,往往又令他们不知所措。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的滞后、莫衷一是,也让“非遗”后的戏曲从业者感到茫然。
困难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地方戏曲遇见了“非遗”,是一件好事;一批有抱负的艺术家,遇上了一个好的平台,也是好事情。
还是借用沈勇教授在《当戏曲成为非遗》中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戏曲保护必须实施保留“原生态”与发展“时尚化”同步走的战略,守住文脉,踏实前进。
果真这样,实在是地方戏曲之大幸也!
(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