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种类最丰富、最具地方文化风格的艺术形态,也是生命力最强的艺术类型。从戏曲诞生至今,历史上就有各路才俊,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着手研究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有戏曲发展的完整或断代的纵向研究,也有戏曲形态、特征、表现方式等的横向研究;有地方戏曲的剧种研究,也有剧作家和作品的研究…… 沈勇教授别出一路,从“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当下语境中的传统戏曲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近期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当戏曲成为“非遗”》,就是沈勇教授在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收获。
正如书名标示的一样,该著作立论和架构的支点,应当在于以“非遗”理论和方法,来考量当下传统戏曲的处境。全书以“作为‘非遗’的戏曲”、“戏曲的‘非遗’时代”、“坚守与突围”作为论著的三大篇章,以如何看待“非遗”、保护“非遗”为主体内容,对“非遗”视野中传统戏曲的传承与保护,作了扎实而深入的研究。作者运用“非遗”理论与方法,对如何传承与保护传统戏曲,提出了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的观点。尤其是对“非遗”时代的戏曲的历史、演变、现状、困境、未来,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实地调查和梳理,进而进行深刻的立论剖析。显然,指望300多个剧种永远不变,是孤立的、静止的世界观,不符合历史辩证法。传承与保护戏曲,应该用理性的态度,想要达到过去那样“锣鼓一响,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把戏曲当做主要娱乐的方式已经不可能了。对业已消亡或濒临消亡的剧种,应该尽快做好抢救式记录。对尚未消亡的剧种,应努力吸收其它艺术元素以增加自身竞争力外,更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其它剧种、其它艺术进行融合,以最大的诚意促进戏曲的创新。如果对活生生的观众缺乏敬畏之心,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观众,完全按照古人的模式来经营戏曲,实际上就是将戏曲控制在一个封闭不动的状态,逐渐锻造成“化石”,抽空它的活力,从而以爱的名义为已经奄奄一息的戏曲打上了死结。论著要求我们对保护“非遗”和文化多样性,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对戏曲采取动态等三种保护方式,使之朝积极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同时,论著对“非遗”化戏曲和“非遗”时代戏曲的研究,采用深入基层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非遗”时代的戏曲尤其是浙江戏曲及剧种进行了考察与研究。作者具有导演与教授的双重身份,一方面熟悉剧种、熟悉剧团、熟悉剧场,本身就是身体力行的戏曲工作者;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戏曲教育与研究工作者,坚守文化良知,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并做史论结合式研究与探索。论著中,关于越剧兴衰流布的调查,关于浙江诸剧种生存的调查,关于浙江剧团的现状,尤其是关于“路头戏”现状的调研,有历史,有演变过程,有数字,有问卷,有采访,材料详实,令人信服。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也是“非遗”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相当长一个时间内,田野调查一直未被学界认同,以为充其量不过是“资料”搜集而已。但事实上,各地发现的大量的民间仪式、民间艺术形态很少在史志文献及稗记中有所记载,而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恰恰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代的学者通过田野调查,深入社会的底层及其内部,才能对它有所发现。“礼失而求诸野”,这些课题调查报告的文字或实证资料,都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民间蕴藏着大量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有宗教的、民俗的、艺术的多方面的文化,且多混杂一起。显然,单一的学科理论和观点是无法解释这种在民间流行、至今已数百年的仪式、艺术现象。只有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理论,打破单学科的结构形式,从历史人文总体观照,用宗教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的理论,才能对这种存在,理出头绪、廓清源流、明确功能。就此意义上说,田野调查无疑比单一学科的调查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显然,这种基于“非遗”视点与传统戏曲现状的研究,是继承与重构一种时空交融的新型艺术与艺术史研究范式的双重需要。论著以“非遗”研究为学术宗旨,对传统戏曲进行“场景还原”与“版图还原”的努力,力图通过“非遗”与“戏曲”的关联研究,深入揭示中国戏曲的表现形态与演变规律。如对“路头戏”的研究,就采用了“场景还原”的方法,把人们遗忘乃至误解的“路头戏”,通过“场景还原”,揭示了这种独特的演剧方式的生命形态。而对浙江戏曲的整体考察,则采用了“版图还原”的方法。浙江是中国戏剧的摇篮,宋元以降,戏曲文化十分丰厚,名家名作浩如烟海,声腔剧种遍地开花。“版图还原”无疑指出了浙江诸剧种的分布格局,推衍出传统戏曲的地缘政治色彩。论著围绕着决定和影响中国戏曲的关键要素,从文人流向、传承流程、剧种分布格局等层面切入,博采统计数据,力图时空还原,进行逻辑推绎,力求宏观思辨与实证分析相统一,历史形态与当下传承相结合,整体分析与个例研究相结合,资料详实,体大虑周,对于中国戏曲的“非遗”研究和“非遗”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其研究的内容和结论,也可成为学者戏曲研究的素材,更能成为政府文化决策的重要依据与参考。
(作者:叶志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