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园初称苹果村
双塔邨人按:《石景山村落史话》至此告一段落。这些文章,详见《石景山文史第十八集·村落专辑》。
有文章说,石景山区“苹果园”的地名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才出现的。此说欠妥,苹果园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永乐年间。
苹果园初称苹果村。村名的由来,要从永乐皇帝说起。明代著名的“靖难之役”之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由于连年战争,当时的北京已经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界,与首都的地位极不相称。当时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原地区的兵荒马乱及各种灾役,很少波及到山西,山西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呈现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经济繁荣,人丁兴盛的景象。因此,永乐皇帝决定从山西移民,北京郊区的一些村庄,就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村庄,有的负责养殖鸡鸭鹅,有的负责栽种蔬菜,有的从事猪牛羊的豢养,有的专门负责果树的栽种。京郊的这些村庄,由“四署”统辖,即蕃育署、嘉蔬署、良牧署、林衡署。
京西的移民,专门负责果树的栽种,谓之“果户”,由林衡署管辖。《明史》卷186记载:林衡署的管理太监多达32人,是“四署”中人员最多的衙署。由此推知,“四署”之中,果户是最多的。明人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的果户,与石景山区有关的有:鲁姑村、东安祖、上营、中营、下营、石井村、黄村、苹果村。该书作者在记载这些村庄时,还特意注明“果户”二字。这些村名,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发生音变,有的已经改名,如“鲁姑村”即今鲁谷村,“东安祖”即今衙门口,“黄村”即今西黄村,“苹果村”即今苹果园。
从“苹果村”分析,这是一个专门从事苹果栽种的苹果专业村。林衡署管辖的果户,除苹果外,还栽种哪些果树呢?当时北方优质的水果,如桃、杏、李、桑葚、花红、樱桃、石榴、虎喇槟等,都在栽种范围之内。为了生产这些上乘水果,果户们采用移植、引进、嫁接杂交以及选育等技术手段。经过数年,林衡署果园的果树陆继开花结果。开花时节,花团锦簇,果实累累,满园飘香。琳琅满目的御果吸引了京城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及他们的纨袴子弟。他们不把果户放在眼里,以“赏花”、“游猎”种种名义,大摇大摆混进园里。有的还呼朋引类,骑马、牵狗、驾鹰,在园子里东钻西窜,美其名曰“提免子”,把好端端的御果园搞得乌烟瘴气。那些成熟的果子,也免不了大受其殃。此类事越来越多,消息传到皇帝耳边。永乐十四年(1416)正月,皇帝下诏,严禁无干人等私入园内。无论是皇亲国戚、勋官重臣,敢有以身试法者,每人一律罚交九匹马、九副马鞍、九连猎鹰、九只猎犬,还要罚缴一百两白银,一万贯宝钞。这只是经济处罚,刑事上还要依刑律治罪。此诏一下,煞住了御园的不正之风。
林衡署果园的珍果是甜美的,果户们过的日子是辛酸的。由于不堪忍受深重的剥削和压迫,果户们经常逃亡,大多返回山西老家。朝廷通过捉拿、严惩等手段,但见效不大。无奈之下,朝廷不得不做出让步,《续文献通考》卷24记载:“隆庆五年四月,诏免林衡署果户房号税。初,永乐时,有果户三千余,后渐逃窜,仅存七百余户,嘉靖间复征其房号。至是,果户奏诉贫难,帝亦悯之,故有是命。”
林衡署位于何处,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林衡署位于石景山、庞村之间,今属首钢南部厂区。作为直属于皇家的御果园,莫说宛平县,就是顺天府(相当于今北京市),也无权过问宛平境内的林衡署御果园。因此,宛平县令沈榜在《宛署杂记》一书中,不敢记“林衡署”三字。到了明末清初,郑缵祖才在《燕山纪游》一书记述林衡署位于石经山(今石景山)东南方向。石景山东南方向的北惠济庙,有可能就是在林衡署遗址上重建的。
明朝灭亡以后,果户们“翻身解放”,几乎在一夜之间,果树被砍伐殆尽,成为阅兵演武的场所。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皇帝在石景山举行阅兵仪式,场面极其宏大。
1929年,奉系军阀张海鹏(字先涛)为迎合其宠妾所好,在苹果村故址开辟苹果园,沿称至今。一号地铁的终点站设在苹果园,使苹果园的地名名满天下。
本文作者:双塔邨人
参考文献:
1、易克中《皇家果园林衡署》,《石景山文史资料》第12辑。
2、《续文献通考》卷24,王圻撰。
3、《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4、《酌中志》,北京燕山出版社。
5、《明史》卷186,中华书局。
6、《石景山区地名志》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