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创办人“行者孙冕”在新浪微博中发布的“达县。明代建的彩虹桥,世界上最美的桥!乌依轮逼呀!现在盖的桥能看吗?”。
“彩虹桥”的美丽传说
很早以前,石木祖师爷鲁班云游天下时,路过现今达县大风乡。时值夏日炎炎,骄阳似火,口渴难耐时,远远看见一户人家,竹篱茅屋,残壁土舍,于是上前一讨水喝。出来一六旬老妪,见是远方来客,却也不失大风人热情朴实的风范,款而待之,礼遇有加。祖师爷见婆婆贫寒而厚礼,陌路亦相助,于是怜于婆婆的诚挚,顿生感恩之心。临行时,精选一方青石,取出神器,为老婆婆打造了一块猪槽,曰:“云游之人,四海为家,两袖清风,无以为报,此猪槽,权当答谢”。婆婆想,猪槽我有,多此一块却也无妨。祖师爷就此别过,仙游而去。
明年春,山洪复发,柳河泛滥,船不敢行,致交通中阻,两岸隔绝。此一大祸患,连年不断,人民苦不堪言。于是,乡绅士民,齐聚一堂,筹谋建桥。一时间,四乡八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打石铺路,砌桥架拱,好不热闹。不数月,一道彩虹般亮丽,弯弯似新月的高拱桥横空出世。正当大家沉浸于即将合龙的喜悦时,工地传来一个令人无助的消息,大桥正中的“合龙石”至今仍无着落。能工巧匠们寻遍了十里八乡的采石场,始终都打不出一条严丝合缝的“合龙石”。
乡民们急了,八方寻找,一无所获。最后,众议之下,一至赞同,悬赏五十两,亟待“合龙石”。
当天夜里,婆婆沉睡酣眠之时,祖师爷投梦而来,表明身份之后,告知猪槽即“合龙石”也,速速献出请赏,此乃以谢礼遇之恩也。婆婆晨梦初醒,急急查看,虽猪槽尚在,却也并无奇巧呀,且猪食涟涟,味儿也不爽噻。婆婆忐忑不安的找到工场师傅,以梦告之,师傅惊讶之余,心存病急乱投医之态,忙派人将猪槽抬来一试。只见猪槽一落下,青丝严缝,俨然天成,更有金光闪射,云开雾散,浊水沉清,游鱼雀跃。四乡百姓,云集拱桥,簇拥着婆婆,焚香遥拜祖师爷。乡绅当即取白银五十两,赞婆婆献石有功。婆婆连忙谢绝,称自己因年迈体衰,未能向拱桥捐钱出力,本自惭愧,仅此一猪槽如何能比乡亲们的功劳啊,请将赏银散与乡邻同喜同贺才是。乡绅士民,无不敬佩。
至此,高拱桥合龙成功,情牵两岸,村民孩童,农耕商读,走亲访友,好不自在。于是,“合龙石”下,至今都留着猪食的槽。于是,婆婆的晚年有无数人在照顾。于是,当新桥建成后,人们仍不会忘记这个故事,因为,很美。
彩虹桥全景
高拱桥位于四川省达州市达县大风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街头,东西横跨明月江,是连接大风、檀木等乡的交通要道。
远处看去,形如弯弓,近处相观,桥水倒影,若初月悬天,雄伟壮观,一百多年前就被誉为“郡诸桥之冠”。
据民国《达县县志》记载:唐代以来,这里是沟通达县、开江、万县、梁平线的要道,明代建有铁索桥。拱桥建于清同治7年(1866年),筹资建桥时,“麋米万元”,故又有“万元桥”之称。该桥为单拱大跨度飞架石桥,桥长45米,高27米,面宽10.3米,均用青石砌成半圆形拱。从桥头上拱顶,两端共有石梯76级,坡度六十五度。桥两侧石栏高1米,为糯米和石灰拌浆交错相连,至拱顶化为弧形。拱顶桥面呈瓦背形,宽9米,长6米。桥两头的引桥是用石板铺成的8×9的平坝。
桥下原有铜钟一对,每遇风吹,嗡嗡长鸣,数里可闻。桥的两端原各置有2.5米高,座围3米的石狮一对,相视嬉戏,跃跃欲奔,两岸的石壁上还各建二郎庙一座,庙内各有威武雄伟的二郎神,只可惜这些镇桥之宝皆失于鼠辈、毁于“文革”。可幸的是大桥经历了百多年的沧海桑田,依然挺立,至今完好如故。
为了保护大桥,公路另辟其道,达开公路从桥旁蜿蜒远伸,但是越来越多的游人对大风高拱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桥工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该桥为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面:
桥侧面近写:
拱顶:
新修公路继承了它的历史使命:
2011年,自行车驴友路过拍摄:
过去,她是当地村民独有的;未来,她是世界独有的;现在,你可以随时拥抱她。
最后,感谢《新周刊》创办人“行者孙冕”在新浪微博中发布的“达县。明代建的彩虹桥,世界上最美的桥!乌依轮逼呀!现在盖的桥能看吗?”。把这么美丽、挺立、伟大的彩虹桥、高拱桥、万元桥带给大家一起分享。
我做为川东人,看到自己的家乡美景被大家所熟知,很荣幸!
谢谢。
达县上古属巴地,夏属梁州,商(殷)、周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秦、西汉属巴郡宕渠县。东汉永元年间(89一lO4),析宕渠县东境置宣汉县,以宣扬汉王朝德威故名,隶益州巴郡。建安六年(201),隶巴西郡。建安二十三年,隶宕渠郡。达县蜀汉建兴五年(227),宣汉县属巴西郡。延熙时(238一257)隶宕渠郡。后,隶巴西郡。西晋武帝时(265一289),宣汉县省。惠帝永熙时(290)复置,隶梁州宕渠郡。成汉宣汉县隶宕渠郡。东晋宣汉县隶宕渠郡。南朝宋永初(420一422),析宕渠郡宣汉县置巴渠郡,领宣汉、始兴、巴渠、东关、新安、下蒲、晋兴七县。南朝齐始兴县、宣汉县隶巴渠郡。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废巴渠郡置万州,实行“土断”,宣汉县治北迁,隶并州南晋郡。始兴县改石城县(一说大同二年宣汉改石城,一说西魏废帝二年宣汉改石城),隶开巴郡。石城县以治西石城山得名。新置三冈县,隶新安郡,大同中(535一545),置永康县,并置万荣郡,隶万州。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以万州居四达之地,改名为通州。石城县隶通州开巴郡。三冈县隶新宁郡。永康县隶罗州万荣郡。北朝北周保定四年(564),永康县改隶万州万荣郡。隋开皇元年(581),石城县、三冈县隶通州开巴郡,永康县隶万州。开皇二年,省万州,永康县隶清化郡。开皇三年,省蛇龙、新宁县入石城县隶通州。永康县改隶巴州。开皇十八年,改石城县为通川县(一说开皇三年改石城县为通川县,一说大业初置遭川县),改永康县为永穆县。大业三年(607),改通州为通川郡,通川县、三冈县隶通川郡。巴州改清化郡,永穆县隶清化郡。唐武德元年(618),通川郡改通州。通川县、三冈县隶通州。武德二年,析通川县东境复置新宁县,析通川县北境置思来县,隶通州。析永穆县北境置恒丰县,析永穆县西境置太平县,隶万州。武德三年,置通州总管府,辖通、万等八州。通川、思来、三冈县隶通州。永穆、恒丰、太平县隶万州。武德七年,改通州总管府为都督府。通州、万州及属县隶通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省思来县入通川县,废万州,撤太平、恒丰县入永穆县,隶通州。贞观五年,废都督府。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通川、永穆、三冈县隶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复州名。宝历元年(825),废三冈县。大中五年(851),复置,隶通州。五代通川、永穆、三冈县均隶通州。宋乾德三年(965),改通州为达州。通川、永穆、三冈县隶达州。咸平二年(999),永穆县改名永睦县。熙宁六年(1073),省三冈县入通川县。七年,省石鼓县入通川县、永睦县、新宁县。靖康间(1126),州治迁城东50里捍城山。元至元十七年(1280),州治从捍城山复还旧址。至元二十二年,省东乡、巴渠、通明、永睦县,通川县隶达州。明洪武九年(1376),省通川县入达州,降达州为县级州(一说改达州为达县)。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府级州,辖东乡、太平县。清雍正六年(1728),达州升为直隶州,隶川东道。嘉庆七年(1802),改达州为绥定府,取达州的达字为县名,增设达县为附郭首县。中华民国民国2年(1913),废府存县,隶川东道。民国3年,改隶东川道。民国6至22年,颜德基、余际唐、刘宝善、刘存厚等军阀先后割据达县,实行防区制,政区制名存实亡。民国24年,达县隶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苏维埃时期1933年10至12月和l934年8月至1935年2月,达县隶绥定道,属川陕省。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达县隶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52年10月,隶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9月,隶四川省达县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