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远去的特色人群:部队大院子女

$
0
0
                     远去的特色人群:部队大院子女

北京有一种特有文化,叫“大院文化”。有一群人在,“大院文化”的洗礼下,成为一个极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骨子里流淌着英雄的鲜血,传承着“红色基因”。他们几乎与外界“隔绝”。高大的围墙和严守的哨岗阻止了人们的一切好奇心。这些在外人看来很神秘、很陌生,仍不住想打听打这“神秘”的部队大院。
从公主坟一直到北京西山脚下,一直到西山脚下的北京军区大院。你可以看到公主坟的空司、海司,到玉泉路的铁道兵司令部,鳞次栉比,一字排开。这就是后来逐渐形成的“大院文化”。有段时间,老百姓都称这里叫“新北京”。
 
一路走来,差不多每隔一段就会看到哨兵在把守大门,那个时代,整条街安静而神秘,而哨兵身后绿色的木头岗楼特显眼那时候地每个大院面积都很大,人也不像现在的多,总有感觉东西南北走不到头。
 
如果说大院有什么文化底蕴,说穿了就是一个五脏俱全小麻雀,从理发店到小卖部,从食堂到卫生所,从幼儿园到小学校,甚至中学,一应俱全。培英、育英、群英、育红、友谊、育翔、七一、八一、十一等都是大院的子弟学校。
 
这些大院中,大都有操场,干部、战士早上要出操。50年代末,有的操场被“开荒”种上了菜,据说一位干部因饿得不行,晚上偷摘了个茄子吃,结果背了个处分。
 
这些大院里有两座礼堂很著名,一座是总后礼堂,一座是解放军政治学院礼堂。50年代末60年代初,“劳逸结合”,礼堂几乎天天演电影。最早的《江姐》和《长征组歌》都曾在这里第一轮上演。
 
大院的孩子们早期跟父母一起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南腔北调,听不懂也没有关系,混熟了,很快就能聚在一起,大家一起玩耍,各种疯玩。有时候出去玩,就差某个小伙伴,一群人在小伙伴家楼前叫喊,那阵势跟行军大打似的。玩到饭点,等各家大人叫喊回家吃饭,大伙儿才各自散去。
曾大受欢迎《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影视剧。都是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大院里的生活为原形,诉说着一个时代的青春与热血以及爱恨纠割。这也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
 
部队大院的驻地,都有自己的生活围城,各大院自成体系统,高大的军院大门,以及以大院编号为代号,同学之间回答住什么地方都会说:住某某号院。
 
大院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自带优越感,住的是部队统一配给大房子,家里有军线电话,小时候就玩过枪,走到那都爱装着军装,冬天披军大衣穿翻毛军钩。
 
在街上还没什么车的时候,大院里面就有了红旗,伏尔加,老奔驰的轿车,更优越的是大院里面都有特供。吃的巧克力和大白兔奶糖、以及整框发的水果,各种战备罐头,压缩饼干还有特供的烟酒在外面根本买不到。
 
部队大院子弟,也都自成圈子,一般轻易不和院外人交往。不同大院的子弟经常会“串”,但耻于跟外边的人打成一片。以前院墙外背着筐子捡粪的农村孩子特别多,大院这帮孩子一看他们来了,特别喜欢趴到墙头拿石头掷人家,说是“打土鳖”,你说坏不坏。
 
在大院长大的小孩,打小就知道谁家级别高,包括谁家有大内参、有电话、有电视都知道,大家虽然都在一块儿玩,级别低的家庭孩子的基本上插不上话,还会经常遭到取笑。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两个小孩为了一个活动起了争执有一个父亲是参谋长的孩子过来协调:——你爸什么级别?——上校。——你爸什么级别?——中尉。参谋长的儿子果断地说:“听上校的。”
 
各个大院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身份标志。海军的孩子穿一身蓝、白袜子、懒汉鞋的边得是雪白的。自行车也有讲究,卸掉后座,同伴坐在前头的大梁上。空军的孩子上身是陆军下身是海军,也就是上绿下蓝,飞行夹克道是很摆。
 
陆军的孩子比较牛一身绿,自行车座椅拔到最高,前面带一个,后面带一个,呼啸而过。再大一点就开军车乱窜。陆军大院孩子最不能容忍,小伙伴连内衣和袜子也穿军队的,再套双军胶鞋,会被鄙视成土鳖。
 
大院子弟身上普遍具有一种浪漫气息。当年院里的孩子,谁玩得起气枪,或者背着吉他,会唱两首歌,这都是特别牛的。
 
那时在这些院儿中有“大院儿院儿越小、人越少、心就越齐。就如同现在的小国寡民。院儿越大、人越多、反而相互谁也不服谁了。院儿越大派系就越多。
 
各院儿之间是战是和,全凭各院儿中“戳得住的”孩子王的个人关系好坏而定,他们身边的这帮孩子都是跟着起哄的。也学着军装穿“袢儿服”,鞋是“三接头”的,将校靴或伞兵靴,头发是清一色平头或寸头,以打过无数次“仗”收尾。
 
孩子王之间要是同学或是哥们儿,这俩院儿之间就可能友好相处,外面要有“事儿”,还可能相互“帮忙儿”,孩子王之间要是不和,这俩院儿之间可就是死对头了!有叫不完的“碴贝儿”。院儿里孩子都不敢单独外出。
 
这些军队大院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都在一起,早上听起床号起床,中午放学到大院的食堂吃饭,没事时能把院里各个角落寻摸个遍。白天躲,夜晚蹲在某个角落吓唬同伴,“发小儿”间,那些“不正经”的事儿,都在心里热乎乎地记着,也许要计较一辈子。
 
院里的孩子们从小到大都在这个“小社会”里,有着相近爱好和志趣,有着共同的童年,虽然昔日的哥们伙伴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幕幕的欢乐童年,但军队大院的老楼房们依然告诉我们,这一切真的存在过。就算到了今天,“大院文化”依然影响一代又一代,在北京有种生活其实叫做部队大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