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浅谈昆曲的念白

$
0
0
原文地址:浅谈昆曲的念白作者:王若皓
浅谈昆曲的念白


—— 由《白罗衫》的“京腔念白”想到的

石鹏飞

“昆剧”又被冠名为“昆曲”,“剧”显然是不能等同于
“曲”的,“昆剧”是一个剧种,而“昆曲”只是其中的一个很
重要的组成部分。既然用“曲”来替代“剧”,并且得到了大众
的认同,那么“昆剧”与“昆曲”的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模糊化
也就说明,观众在观看昆剧的时候是着意于唱而忽视念白的。的
确昆曲的唱腔在所有的戏曲剧种中是最有特色的,由于方言等因
素的原因,昆剧的念白也应该有它的独特之处。但是,现在的昆
曲念白呈现出一种京剧念白的倾向,由石小梅主演的江苏省昆剧
院的经典剧目《白罗衫》就有这种倾向。

昆曲念白与京剧念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与相异之
处,现代的昆曲演出中是否可以更多的借鉴京剧的念白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将京剧念白和昆剧念白吃透,但是在查
阅一些资料之后发现这一课题太大了,不可能在几天的时间里把
它搞清楚,所以只略谈一两点。

昆剧界相传有“一白、二引、三曲子”的说法,也有人说
是“一引、二白、三曲子”,前者是根据传奇的编写方式论定
的,后者是根据难易程度论定的。念白由于无伴奏,无谱子,如
何念的好听全凭演员自己掌握,因此比唱腔更见演员的功力。昆
剧念白采用哪种语音来念更好听呢,一般来讲北白依照《中原音
韵》,南白依照《洪武正韵》,但由于所在地域的差别,各个剧
团又有所异。北昆的前身高阳昆腔因演唱、念白用以安新、高阳
一带为主的北方话音;苏昆用吴越一代的话音;上昆苏昆相近,
也有差别,吴中、江浙一带的味儿更多一些;而湘昆主要用湖广
音,因此各个剧团又有各自的特点了。

与昆剧界类似,京剧界也有“千金话白四两唱”的说法,
这样说未免有些夸张,但足见念白之难、之重。京剧界对念白的
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昆剧界,京剧的念白有京白、韵白、苏白,
还有一种谐白(荀慧生发明,京白的语气,韵白的旋律),京剧
的念白还有贯口白,数板,扑灯蛾 ,念对儿等各种花样。京剧界还
有一种说法叫“耍嘴皮子”,在剧本中给人物设置大段的念白,
在念白的演出过程中很见演员的功力。近几年还出现了京剧念白
专场演出,可见对京剧念白的重视了。而昆曲中像贯口白,数
板之类的花样几乎是不存在的,大段念白在昆剧中称之为“长
白”,俗称“赋”,但在舞台上几乎见不到了。姑且不论《白罗
衫》中的念白倾向的好坏,至少它说明昆剧界人士开始关注念白
了,能够意识到这一问题即是好事。京白是按北京方言念的京字
京味的念白,韵白和京剧的唱腔一样,用湖广韵,是200年前徽
班进京时的产物。京白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极其相似,有些就是

生活中的语言,比如《三打陶三春》中陶三春闯金殿前念的台词
:“我先敲它娘的景阳钟”,下殿时念的:“万岁爷,明儿见!”
等等。即使是韵白也尽量的要浅显易懂一些。昆曲与其他剧种不
同,更多地使用文言的白口,虽然言简意赅,比较精炼,多以定场
诗、词、四六句,以及对偶句的形式出现,使得它的文学性更强,
但是它与现代生活更远,也就更加难懂,这也是昆剧少大段念白,
贯口的原因之一,戏虐的说,费劲儿不讨好的活谁也不愿干啊。

昆剧是从吴中地区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
的特点。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受到北方语系的影响,但总的看来还
是以南方语系为主。而京剧的血统中虽有一半是徽剧,汉剧的,
但出生地在北方,形成之初也主要流传于北方,所以北方语音更
浓重。并且现在的京剧念白越来越趋于普通话,不知道是不是样
板戏的“成果”。语系不同,发音位置,声音归位,收音,共鸣
也就不同,《白罗衫》中好多地方借用京剧的发音位置、共鸣,
但是声音归位,收音方法又显出吴越语言的特点,看起来就不伦
不类。如果说荀慧生先生的谐白是成功的典范的话,那么这种尝
试可以视为失败的例证了,我个人认为,其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昆
剧念白的独特之处。

实在是“囊中羞涩”,再多就不敢说了。但是现代演出舞台
上如何对待昆剧念白的确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俞振飞先生对
于昆剧演出用何等语音的见解是,既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传
统戏和新编历史剧以韵白为好;现代戏要用现代语言,但不能与
生活语言毫无区别,也不能和话剧语言一样。

昆剧念白京剧化的现象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探索,这种倾
向受到受众的影响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昆剧还要演出,要让
观众看明白。中国人的实用主义,现世主义便发挥作用了,既然
京剧普及范围更广,便主观地认为向京剧靠拢更容易被各地的观
众所接受,从而扩大观众群。不仅仅是昆剧,许多剧种也有相聚
靠拢的倾向,更有甚者就是把京剧的音乐改成本剧种的音乐就完
事了。

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已经改变了,昆剧的艺术趣味也日益的不
被人真正理解了。艺术应该适应现代人的口味,但是将两种不同
的艺术形式生硬的捏合在一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艺术在变
革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所失,也必然会有所得,“得大于失”亦或
是“失大于得”谁也不知道。为了将损失降至最低,也为了更大
胆的创新,在保留传统艺术不变的同时,我们可以另起炉灶,不
要让旧的艺术成为创新的绊脚石,抓住旧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去
做更大胆的尝试,做一种延伸也许是现代人更应该考虑的事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