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初荀勖笛上三调以一笛吹三调的真相————并释清商曲的音阶
一、前言
东晋太始年间,荀勖的笛律,算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页盛事了.但是为何荀勖在一只黄钟之笛上,要使之吹出三调,即可以吹出『正声调法』『下徾调法』『清角之调』呢.即使吹『下徵调法』及『清角之调』有音孔不准,必须使用哨吹或假用之法去升半音,却还是一定要秀出这项绝活呢.因为,这是荀勖的算计,要显示出自已的能力,可以在一只笛上吹出当时包括他自已设计的正声调法在内的三种调出来.为何如此说呢?
原来,荀勖的笛律的时代是中国处于以一均的长河之中.《旧五代史乐志七》所记后周世宗时枢密使王朴定雅乐十二律旋相为宫之法,并造律准,呈上之时的奏疏里指出的『汉至隋垂十代,凡数百年,所存者黄钟之宫一调而已。』
但王朴的话,也并没有全对。因为,所谓自汉至隋十代,其中大多使用的是以林钟为宫的正声音阶,更具体一点的说。自汉至隋垂十代,凡数百年,所存在林钟之宫一调而已,而这只是指的是雅乐(太乐、大予乐)。
于汉、魏晋南北朝(六朝),基本上,除了短暂的时期外,雅乐而只有『一调』而已.而《通典乐二》曰:『隋代雅乐,唯奏黄钟一宫,郊庙朝飨用一调,迎气用五调。旧工更尽,其余声律皆不复通。或有能为蕤宾之宫者,享祀之际肆之,竟无觉者。』『累代皆黄钟一均,变极七音,则五钟废而不击,反谓之哑钟。祖孝孙始为旋宫之法,造十二和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
二、荀勖『正声调法』吹奏他心目中的以黄钟为宫的正声音阶并可以旋宫的雅乐
荀勖笛上三调之一的『正声调法』就是要吹出他这个雅乐派所创建以达成他所追求的以黄钟为宫的正声音阶的宫(黄钟)、商(太簇)、角(姑洗)、变徵(蕤宾)、徵(林钟)、羽(南吕)、变宫(应钟)的七声。而在他的那个时代的雅乐,是使用东汉及魏以来以林钟为宫的正声音阶。他以雅乐派喜好黄钟的本性,要改变当日的雅乐使之成为以黄钟为宫的正声音阶。而当日雅乐不旋宫,只在林钟一均之上并以林钟为宫。他要不但恢复黄钟均作主,而且以黄钟为宫,并在十二均上旋宫,于是订名为『正声调法』,所谓的『调法』,是指可以旋宫的乐调体系。他的雅乐笛,完全为黄钟为宫的正声音阶所设计,奏出黄钟为宫的七声正声音阶,每一声都不必另加特殊指法,即可精准吹出黄钟为宫的七声正声音阶每一个音。
三、荀勖『下徵调法』(以林钟为调首的正声音阶)吹奏当日的雅乐
而荀勖笛上三调之二的『下徵调法』就是要吹出当日雅乐唱奏时所采用的以林钟为调首的正声音阶。按,从有文献可考得的资料(一如吾人于〈完美解开汉、魏笛律二调乃东汉黄钟及太簇两均之笛之谜
———并谈杨荫浏算错东汉到魏之律高,应约#c1〉一文内所考证),至少在东汉时,历经魏到西晋荀勖时代,雅乐(太乐)都是使用以林钟为宫的正声音阶,简谱如5,6,7,#1,2,3,#4,5。而且此一音阶,在北周时亦不但雅乐所使用,燕乐的苏祗婆乐调也是以林钟为宫的正声音阶,一如吾人于〈隋代开皇乐议郑译的『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正解——并释『八音之乐』〉一文里所考证者。荀勖把此种当日只在林钟一均上所使用的雅乐不旋宫的林钟为宫的正声音阶,改成可以旋宫,并取名叫『下徵调法』。所谓『调法』,是指可以旋宫的乐调体系。下徵调法上的特色,就是有『应声』,即大吕音,简谱的#1。所以荀勖笛上三调奏下徵调法时必须采『假用』之法,把黄钟音升高半音而成为大吕音,这样才成完整奏出当日雅乐的乐调的七声出来。
四、荀勖『清角之调』吹奏当日的『非雅乐』的『宛诗谣俗之曲』,指清商或相和等曲
而荀勖笛上三调之三的『清角之调』就是要吹出西晋,一如沈约于《宋书》指出的,当日『非雅乐』的『宛诗谣俗之曲』,亦即指明了,西晋以来至沈约当日,『宛诗谣俗之曲』使用的是荀勖笛上三调里的『清角之调』。
按,清角之调是民间乐调,它是不旋宫的,而荀勖用他的以黄钟为宫的雅乐笛无法完全吹出清角之调,因为荀勖的律比汉魏以来的律高一律,因此他叫人拿了他的『大吕之笛』叫列和吹相和曲等清角之调曲。他以他的想法,清角之调原先是在汉魏的律比他的律低一律,所以用『大吕之笛』,列和该可以吹了吧,因为大吕之笛比黄钟之笛高一律,在吹奏清角之调时,很多需『哨吹』使高一律的技法,如黄钟笛的筒音姑洗,原先必需用『哨吹』以便高一律吹成清角,但若用了大吕之笛,则一吹筒音即是清角,可以不用『哨吹』的技法了。也就是,一用大吕之笛,原先黄钟之笛吹清角之调所需如注文的各『哨吹』,在使用『大吕之笛』时都不会用到。
因此,清角之调,以《宋书乐志》里,乐律家何承天的注文里,可以得出清角之调的真相如下表。
荀勖律 |
黄钟 |
大吕 |
太簇 |
夹钟 |
姑洗 |
仲吕 |
蕤宾 |
林钟 |
夷则 |
南吕 |
无射 |
应钟 |
黄钟笛 |
羽 |
|
变宫(非正) |
|
宫 |
|
商 |
角(非正) |
|
变徵(非正) |
|
徵 |
黄钟笛孔 |
第一孔 |
|
笛后出孔 |
|
笛体中声 |
|
第五附孔 |
第四孔 |
|
第三孔 |
|
第二孔 |
即何承天于注文里,明白表示的『清角之调,唯宫商及徵,与律相应,余四声非正者皆浊』,而『宫』,则是因为『哨吹令清』始得为相应的。即,用『黄钟之笛』,如果吹『清角之调』,必须较正吹出音低了半音的,包括有『宫』、『角』、『变徵』、『羽』,而『变宫』也是不必调的。但因荀勖漏列,所以何承天补言:『太蔟为变宫。非正也。』其实算一算,七声里,若由『黄钟之笛』去吹,有五声不相应,只有『商』、『徵』二声不必哨吹提高半音。以下就绘出一个比较表,在依注文的指示了,于『黄钟之笛』之下,硬是要吹出『清角之调』,必须在笛子七的孔位里的五个孔位都要加高半音,即才真正吹出了『清角之调』。如此,一看下之比较表:
荀勖律 |
黄钟 |
大吕 |
太簇 |
夹钟 |
姑洗 |
仲吕 |
蕤宾 |
林钟 |
夷则 |
南吕 |
无射 |
应钟 |
黄钟笛 |
|
羽 |
|
变宫 |
|
宫 |
商 |
|
角 |
|
变徵 |
徵 |
黄钟笛孔 |
第一孔 |
|
笛后出孔加哨吹 |
|
笛体中声加哨吹 |
|
第五附孔 |
第四孔加哨吹 |
|
第三孔加哨吹 |
|
第二孔 |
于是排出一个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的七声音阶,此为清角之调的音阶。
而宫在荀勖律的仲吕律上,汉魏之律低于荀勖律一律,故此宫音在汉魏当日是在蕤宾律上。而商音在林钟律上,宫与商音只有半音之差。
一看各声之间的关系,于是恍然大悟,原来所谓清角之调,实际上应是『蕤宾之调』,只是荀勖的新律高于汉魏律一律,于是好似清角(仲吕)之调。但再详看此一『蕤宾之调』,原来它不就是以黄钟为宫的七声正声音阶的变徵调式吗,简谱如#4,5,6,7,1,2,3。如果以汉魏当日以林钟为宫来看,即如简谱的7,1,2,3,4,5,6,乃是下徵音阶的变宫调式。如此一看,原来中国汉魏民间的俗调的『蕤宾之调』(实即清商曲),是源于七声的正声音阶的变徵调式。而清商曲的『清商』二字,倒要感谢荀勖的笛上三调内的记载孔位及何承天的注文,让我们知道,清商曲的所以会叫做『清商』,是它的音阶的宫音与商音只有半音之差。宫为浊,商为清,一如东汉高诱注《淮南子》时曾在释清浊时说过的。清商曲的『商』音只『清』于宫音一律,而『清商』曲并不以宫音为主,而以商音为主,以是得名。实质上,此一『蕤宾之调』的商调式,是『蕤宾之调』(荀勖的清角之调)的正调,正即是所谓的下徵音阶,但其宫反而是在『变宫』上。此汉魏民间俗调——清商曲的音阶的真相。(刘有恒,2017,7,4于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