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曹植创『鱼山梵呗』系伪史考
一、本文
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刘敬叔写了一本《异苑》的志怪小说集,此书内容多系神怪不经之事,而且其中也有有关佛教的记载,如『月支国有佛发,盛以琉璃罂。』而其中有鹦鹉救火的故事,也是取材自佛经《旧杂譬喻经》、《阿育王譬喻经》、《杂宝藏经》:『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当日刘宋的刘义庆《宣验记》亦有类似故事鹦鹉灭火。
在刘敬叔《异苑》此书里,首开了所谓曹植创立中土的梵呗之说:『陈思王尝登鱼山,临东阿,忽闻岩岫有诵经声,清遒清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礼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
但之前,在正史及杂史里,如《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指出:『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到了东晋末年郭缘生的《述征记》指出:『鱼山临清河,旧属东阿,东阿王曹植,每升此山,有终焉之志,植之所游,池沼沟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犹存焉。』不论正史或杂史,在东晋末年以前,讲到曹植登鱼山,没有讲到他会听到有人犯禁敢信佛颂经,而且曹植敢犯禁把经文用梵呗唱出。此一乌有之事,在东晋末年到刘宋时期的刘敬叔《异苑》里就把曹植披上与佛教的关系,还伪说他是中土梵唱的创始人。
按,曹植不可能首在中土创梵呗的原因,除了在东晋末以前的文献皆未记载登鱼山还创梵呗之外:
(一)曹丕时期,禁止佛教。曹植以一被哥哥曹丕想除之后快的皇族,身敢犯禁吗?因为,他就是因受曹丕之忌,被贬到鱼山,他以一待罪及受监管的身份,小心行事还来不及,还身先试法,去信佛经,从而依佛经造梵呗笔之于文字吗?
(二)曹植文才大,但对音韵方面不行,还被嘲笑填词『乖调』。《文心雕龙乐府》有谈到:『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也。』提到了像是曹植,写成乐章辞的文采不错,是为『佳篇』,但是没有找伶人,来为他的佳篇别配音乐,而在依腔填入原有的词格内之下,于是就唱起来不合声韵的要求,和曲调相乖了。曹植文采一流,但是对于声韵方面就无法配合,那么,『岩岫有诵经声,清遒清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礼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伪说其系声韵颇精通,能转诵经声为梵唱之言岂不系虚幻不实的造假之语了。而后来又伪造他音律精而创佛教转读七声之事,更是天方中的天方夜谭了。
(三)在刘宋时期,曹植此人已被释迦化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伪造他写『七步诗』,而七步诗的典故,就是出于佛经里记载佛祖释迦摩尼出生时七步成诗,也转化到曹植身上,说他是七步成诗,像个中土的佛祖一样了[1] 。在此心态之下,再伪造他也是中土的梵唱创始人,可明白刘宋时期伪造曹植与佛教关系者,皆为相同的思考逻辑。
二、伪造的鱼山梵呗,当制作于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即如《述征记》成书时,尚无所谓曹植为华言梵呗之祖的伪说,及伪造的曹植鱼山呗的出现。但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刘敬叔的《异苑》成书时,已有此一说法及伪造的鱼山呗的问世。
于是在南朝梁代慧皎的《高僧传》始据伪说置入曹植为中土梵呗始祖。该书卷十三谈梵呗在中土的历史:
『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其后帛桥、支钥亦云祖述陈思,而爱好通灵,别感神制,裁变有声,所存止一千而已。至石勒建平中,有天神降于安邑厅事,讽咏经音,七日乃绝。时有传者,并皆讹废。逮宋齐之间,有昙迁、僧辩、太傅、文宣等,并殷勤嗟咏,曲意音律,撰集异同,斟酌科例。存于旧法,正可三百余声。自兹厥后,声多散落。人人致意,补缀不同。所以师师异法,家家各制。皆由昧乎声旨,莫以裁正。 ……然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始着〈太子颂〉及〈睒颂〉等,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其后居士支谦,亦传梵呗三契,皆湮没而不存。世有〈共议〉一章。恐或谦之余则也。唯康僧会所造《泥洹》梵呗,于今尚传。即敬谒一契,文出双卷《泥洹》,故曰泥洹呗也。爰至晋世,有生法师初传觅历。今之行地印文,即其法也。钥公所造六言,即《大慈哀愍》一契,于今时有作者。近有西凉州呗,源出关右,而流于晋阳,今之面如满月是也。凡此诸曲,并制出名师。后人继作,多所讹漏。或时沙弥小儿,互相传校。畴昔成规,殆无遗一,惜哉!此既同是声例,故备之论末。』
而后来到了唐代,如唐代道宣的《广弘明集》又伪造他还发明了佛经声韵上的『转读七声』,言:『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读七声,升降曲为之响,故世之讽诵感弘章焉。』或唐代道世的《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言:『魏时陈思王曹植,世间艺术无不毕善,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等等,都是加工又添伪的二手文献了。
以曹植为名伪造的鱼山梵呗,到了唐代还传入日本,而存于日本。虽非曹植所造,但一如本文所考,当系东晋时所伪造的梵呗。(刘有恒,2019,8,14于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