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225@365汤沈之争不是两派之争而是不知乐者自曝其短

$
0
0

汤沈之争不是两派之争而是不知乐者自曝其短

汤沈之争,绝非是两派之争,两派之争,起于吴梅之说,害人不浅。汤沈之争,是知乐者沈某与不知乐文人汤某之两个人之争。在明代,昆曲是时曲,即流行歌曲。其系依腔填词,只要是好昆曲者皆知之,依腔填词之下,腔已固定了。那么,填词时当然得『依腔行字声』。如,现在有一昆曲曲牌,有三个音,323,中间的2低音,当时每个知乐的人,都知道此处必得填一上声字,来配合此一低腔。沈某及其他像王骥德、凌蒙初等人所说的就是怎能不填上声字呢,不然不就拗嗓了。而汤某认为我想如何填,曲意所到,怎能顾到什么四声呢等等,等于就是自已不知乐的供状了。


明末沈宠绥还指出昆曲戏班唱昆曲每一曲牌固定唱腔,如果剧本填词不合该填的字,就会立刻发现而唱的支离破碎。所以当日看来在辩争里只有汤某一人是不知乐的,其他人都是知乐的。但今日戏曲学界或音乐学界不知乐者充斥,才有把沈某叫格律派的名辞出现(据所知,是杨荫浏此中国乐学界中之人搞出来的)。沈某等人只不过要遵语音的法则配合唱腔,并合于乐工的能适唱以便兼及才如此要求,知乐的必知。

故所谓又有说格律派作品不流行是守格律之故,更系胡言了。汤显祖的作品,在明代民间演出绝少,都是封建士大夫家演出,像明代很多戏曲选集,愈近于俗者,至多只收折柳阳关。牡丹亭民间不唱,所以才有像冯梦龙等改本为求戏班可以演出以期普及,但仍引不起人民兴趣。而清初以来昆曲没落,士大夫清工才谱四梦(如叶堂),后世汤某大部份作品被士大夫抬举下,始从案头上了剧场(到今天,汤某作品到中国农村去问问农民百姓,一定少有兴趣,喜好的一样还不就是等于古代属于士大夫的受现代高等学府教育的文人为主吗。清初李渔就讲过汤显祖作品的文字,人民百姓都难懂)。故沈之作消沉于昆曲没落之时,而汤之作始被士大夫清工拱上抬面。

在戏曲学术辨真伪上,汤沈之争亦是敝人着力所在,多有文章揭汤某及世之不知乐文人的疮疤。敝人曾出版之三本戏曲论著[1] 内,多有讨论到此。

因为汤沈两人之争,汤不知乐,故敝人既知其妄,不会站在不知乐人这一边的。(刘有恒,2019,8,13于台北)

============================
本文取自与曲友讨论之内容,因与学术是非有关,故公开有关讨论的部份。

============================



[1]《昆曲史料与声腔格律考略》(台北:城邦印书馆,2015)《宋元明戏曲史考略》(台北:城邦印书馆,2015)及《曲史料与声腔格律考略》(第二集)(台北:城邦印书馆,201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