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解开唐代燕乐二十八调至北宋教坊只继承十七宫调之谜

$
0
0

解开唐代燕乐二十八调至北宋教坊只继承十七宫调之谜

 

一、前言

 

北宋前期依《宋史乐志》所记,乃『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大曲』,但又指出了,十八调内的正平调,『正平调,无大曲,小曲无定数。』所以教坊之十八调,实即大曲连同小曲,不则于大曲只用到十七宫调。按,十八调计如下列:

宫调

商调

羽调

黄钟均

正宫调

大石调

般涉调

夹钟均

中吕宫

双调

中吕调

仲吕均

道调宫

小石调

正平调

林钟均

南吕宫

歇指调

南吕调

夷则均

仙吕宫

林钟商

仙吕调

无射均

黄钟宫

越调

黄钟羽

 

一直到北宋末年,在史料里明白表示,『教坊、钧容、衙前及天下州县,燕乐旧行一十七调』(《宋会要辑稿》的《乐四之一》内记载徽宗政和八年蔡攸之言),亦北宋不止教坊,连同钧容、衙前及天下州县,全国官民都一律只用了十七调。

 

那么唐代燕乐二十八调,为何至北宋教坊只继承十八宫调(按,前言正平调无大曲,而排除),其他十调为何消失了。其原因,只要知道唐代燕乐除角调外是下徵音阶,北宋燕乐除角调外是正声音阶,其转换之中,那大吕均的角调以外的三个调式(高宫、高大石调、高般涉调)就不见了。 [1]

 

二、唐燕乐下徵音阶的高宫、高大石调、高般涉调转不成宋燕乐正声音阶而消失

 

按,吾人于本书的〈谈唐代燕乐与宋代燕乐宫调的代换表〉一文里曾列出一表,正可以看出为何唐代的大吕均上角调以外的三个调式,皆于北宋消失:

唐代燕乐的宫调
(下徵音阶)

宋代燕乐的宫调
(正声音阶)

唐黄钟均→宋夹钟均

黄钟宫、越调、黄钟羽调

中吕宫、双调、中吕调

唐太簇均→宋仲吕均

正宫、大石调、般涉调

道调宫、小石调、平调

唐夹钟均→宋?

高宫、高大石调、高般涉调

———————

唐仲吕均→宋夷则均

中吕宫、双调、中吕调

仙吕宫、商调、仙吕调

唐林钟均→宋无射均

道调宫、小石调、平调

黄钟宫、越调、黄钟羽调

唐南吕均→宋黄钟均

南吕宫、歇指调、高平调

正宫、大石调、般涉调

唐无射均→宋大吕均

仙吕宫、商调、仙吕调

高宫、高大石调、高般涉调


在该表里,明白可以看出,唐代的夹钟均上的高宫、高大石调、高般涉调,在宋代改为正声音阶时,其无法转换成正声音阶,故消失。

 

至于十个调里除以上唐代夹钟均上的三调外,其他七调皆是唐代燕乐七均上的角调。

 

三、唐燕乐七角调至北宋因无法使用七运图而消失

 

唐宋的角调的真相,吾人于本书里〈唐代燕乐角调:『商角同用』之下以变徵音为结声〉一文里已明释,并于本书多所提及。

 

而唐段安节于《乐府杂录》里有『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吾人于本书多有叙及它是指管乐器的指法示意图。例如它的第一运里,越角调与越调排在一起,不是表示它与越调都是同一结声的,而只有从管乐指法上去解释。因为越角调是唐代造出来的,本不存在于燕乐里的调式。它的造法,即是用『商角同用』之法,此『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是管乐器的运指图示。

 

表示在第一运时,越角调的吹奏指位是把越调的角音当成越角调的商音来吹,于此指法下去吹出越角调的一列音阶出来,于是在越角调的角音,即位移往变徵音去了。在此七运图里,越角调与越调排在同一运下,是管乐器指法上的指示用,在琵琶上才不能用。但到了北宋,此时下徵音阶换成了正声音阶,『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那个角调的排法,如越角调和越调排法是同在第一运,以提示乐工越角调的运指法参考越调的功能已失去了。在北宋燕乐里,角调已挪至相当于变宫音为结声去了,此时和越调在运指上已对应不起来了,乐工无法方便地使用『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去运用到角调上,于是唐代燕乐里的角调的七调全都于教坊失去使用的方便法门。其它如钧容、衙前乃至于民间,也都一概无法有方便法门用管乐吹奏之下,除了少数乐工专精于一时者外,于是一皆消失了。

 

只有正确解开唐代燕乐及宋代燕乐的音阶真相,其转承之间的蛛丝马迹,自然全可以豁然了悟,其所以被当成是个谜,只是因为于燕乐调的来龙去脉没有真正解开之故。

 

 



[1] 按,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唐代无射均上的仙吕宫等三调于北宋可以转成大吕均的高宫等三调。问题是唐来仙吕宫等于宋代并无转换成宋燕乐用者,而于北宋高宫等三调皆无新制,故亦消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