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尽,霜降了,天气凉了。
秋风起,菊花残,快立冬了。
最近又见老弟画梅兰竹菊,画了几十年,总也画不完。
说起梅兰竹菊,就会想起很多往事。梅花,因母亲名字中有个梅字,又姓石,山中有石,石上梅开,一种很雅的意境,因此偏爱梅。
兰草兰花,从小家中几上有兰,父亲又喜欢画兰,长大以后,慢慢懂得兰草与君子互通,互引为知己。孔子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徳,不为穷困而攺节。因此,也格外欣赏兰的清新品。
竹,说不出什么理由,一般院中也不常见,只有在公园里、山野中倒是常见假山石旁,偏僻一隅处偶见竹子。北方的竹子由于干燥,竹子秀而不美,竹叶边缘总是枯了叶尖,比不上南方的竹子,尤其是四川的竹子,挺拔,叶绿无黃。
说到菊花,开得再艳也不喜欢。尤其是白菊和黄菊,一种伤感的颜色。虽我生在九月,菊花的季节,却一点也不欢喜菊。但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缺一不可啊。后来,上初中时,语文课本里有桃花源记,知道了陶渊明,更喜欢那句大家都知道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而对菊花有了改变。
陶渊明喜爱菊花,在自已草屋的院子里种了菊花。山中有雾,菊上有霜,大把时光,喝酒写诗,赏花弾琴,一方田园,万古天真。
更多的知道陶渊明,那还是在高中的语文课上。高中时代有很多人和事,让我不能忘怀。语文单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南方人,白净书生模样,非常儒雅。偏分头,爱围一条格子围巾。讲一口南方腔的普通话,应该大不了我们几岁。讲台上,龙飞凤舞的板书一下子就令我佩服。
记得刚到学校时,老师总要对班上的同学摸底排队,好坏心中有数。我在初中最后一年,青春叛逆期格外強,对班主任的有些做法反感有意见,带领同学们和老师作对,上书教务处。可想而知,直接影响到我的品行评语。班主任在我的品行评语中写了什么,我不知道,但从单老师的眼神和语重深长的谈话中,我猜到一二,当时我是无所谓的态度。单老师指出新学期,新开始,改掉任性、自作主张。为了管好我,单老师表示信任我的能力,让我当小组长。当时我非常不屑这个也许别人都想当的组长。心里说大队长、学生会话剧团副团长、朗诵队队长都当过,不稀罕这个组长。看着单老师挺诚恳的样子,我答应了,并且带领小组在班上做到最好,单老师很滿意。
记得的,单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掀起文学热,成立了语文小组,全班同学迅速扑向文言文、古诗词,借着陶渊明的桃花源,大家对陶渊明有了更深更广的了解和兴趣。课文外的"归园田居",还有很多"饮酒"、"杂诗",让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真实,理想与现实的残酷,陶渊明的感动来自桃花源,来自一种本真,一种回归生命本原的智慧。
提壶抚寒柯 远望时复为
吾出梦幻间 何世绝尘羁
幽兰生前庭 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 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 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 鸟尽废良弓
记得那时,每次上语文课前,我都准备充分,和老师同步。老师每次都让我朗读课文,还推荐我去年级组织版报。我班和高一一班办了《接班人》,我还给自己起了蓝天的笔名,一直用到现在。我每星期天都会去前门书店,用攒下的零花钱去买"中华活页文选",一页二页的买,一学期就可以装订成一册。就是从那时起,喜欢了文言文,喜欢古诗词,也喜欢写点东西。这些都和我的单老师分不开。
还记得我们高中同学四十年再聚首,那一次来的人最多,各科老师也最全。单老师有些老了,但还是那么儒雅。聚会上,我代表同学们发言,发自肺腑的感恩老师,感谢同窗三年的友情。单老师就坐在我身边,笑容满面的看着我。会餐时,我我举杯敬了单老师,他还记得我上课时朗读课文的样子。
没想到,那是最后一次看见单老师,那一次的聚会成了永别。
如今,我们都老了,单老师也走了。单老师去了哪里?该不会去了桃花源吧,悠然见南山,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陶渊明离我们有1600年了。而他的桃花源,他的悠然见南山,他的菊花,他的酒诗都不曾离开。
有没有发觉,有时我们离他很远,有时又离他不远。木心有一句名言:"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怎么理解都不为过,也许,一辈子也不如陶渊明!
写到这里,真情流露,倒真想有一个陶渊明那样的知己。每当菊花盛开,提着酒缶去南山,只见黄昏夕照流苏,山峰云雾缭绕,飞鸟成群结伴,手中一把菊花,向我招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