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弋阳腔叙事(10)

$
0
0
原文地址:弋阳腔叙事(10)作者:南昌陈政



(此篇特邀刘志红女士撰稿。)

徒歌与帮腔,也是弋阳腔的一大特色。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原是古老民歌的表演形式,后来发展到宗教仪式中,与目连戏文长期交错,并影响到弋阳腔。帮腔的出现,显然也是与当时社会环境所提供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相适应,以弥补无管弦的不足。

其调喧字多腔少,一泄而尽。戏曲舞台上只要有以下特点的艺术形式:长短不一的乐句形态,有角色独唱及后台帮腔的交替,有打击乐为前奏、间奏、尾奏和跟腔的伴奏方式,均可以视为弋阳腔或弋阳腔的支流(程列清)。
 
我在同行徐卓先生于2013年,对福建上杭县水竹洋村高腔傀儡戏《麦里藏金》现场拍摄的录像中,一睹流变出去的高腔表演。没有管弦,只有独唱加帮腔,锣鼓,方言。流动的演出,简陋的戏台,大锣大鼓渲染气氛,率真奔放,将一个内敛民族的性格酣畅淋漓地外化表达出来。

弋阳腔对传奇剧本的另一大突破在滚调。滚调是一种介乎唱白之间的朗诵体韵文,一种行腔非常快的流水急歌。加滚以后,原作内容得以丰富并更加通俗化。

另外,弋阳腔还具有向无曲谱,只沿土俗的特色。说明弋阳腔于发展过程中,在创作上灵活,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和可变性。这也正是南戏随口令顺口可歌的民间戏曲特征的继续和发展。也奠定诸如《白兔记》等优秀南戏剧目,历经风雨,至今还能在地方戏中活态生存的基础,表明了弋阳腔蓬勃宽广的艺术生命力。
 
纵向继承,横向吸收。如此种种,穿越历史,弋阳腔能一直置身戏曲世界,勾勒中华文化史,也就毫不奇怪了。 
 
身处当下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回望故乡。拨开过往的云雾,仿佛见到一群群弋阳腔艺人,从边缘之地出发,挑担推车,扶老携幼,走南闯北,冲州撞府。将这古老的身形,夸张的脸谱,粗犷的唱腔,播撒在一片片热土之上,缔造一个个张扬他们生命的时空。
 
有人说,一个民族古老的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更寄托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绵延不绝的血脉。

戏曲文化,确乎江西历史文化的又一条大河。从弋阳腔到赣剧,从魏良辅到汤显祖。这条大河波澜壮阔。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弋阳腔的叙事,我们才刚刚开始。

(刘志红,女,江西人。学业背景:音乐人类学。现居上海。)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