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弋阳腔叙事(8)

$
0
0
原文地址:弋阳腔叙事(8)作者:南昌陈政


促使弋阳腔广泛流播的因素还有一些。

比如明初军队的驻防调动,明中叶以来赣东北、皖南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江西商帮、徽州商帮的贸易往来,都在客观上促成了戏班的流动,扩大了剧种的流传。

更多的专家认为,一切外因都不敌内因的作用。内因是弋阳腔这颗种子的基因很好,它在剧目内容上切合老百姓的需要,在艺术形式上也易为普通老百姓所掌握。主要表现在:

1
、弋阳腔继承和发展了南戏演唱时那种随心令顺口可歌的民间艺术创作的传统。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中说:“江西弋阳土曲,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这也就是李调元在《剧话》中所说的向无曲谱,只沿土俗的特点。这说明弋阳腔虽也演唱联套的曲牌,但它不象昆山腔那样格律谨严。它可以不受固定曲谱的规范和束缚,使艺人的创腔实践有了很大的灵活性;还便于他们吸收土腔土调,丰富唱腔曲调,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例如《古城会·秉烛》所用的联套,就是由曲牌〔驻云飞〕和民歌〔闹更歌〕交替出现、反复运用,由一更唱至五更的。

2
、弋阳腔可错用乡语,即采用方言土语,不必如海盐腔多用官话。因此,“四方土客喜闻之”(《客座赘语》)。这就使它每到一地能与当地语言、语音逐渐结合,从而成为地方化的声腔。

3
、弋阳腔对昆曲等传奇剧本一向采用改调歌之(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移植上演的做法,并且用加的表现手法,插入通俗的韵文、散文,使广大群众更易理解。以上三点,体现了弋阳腔在流布、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与各地群众的需要和爱好相结合的规律,也是它每流传到一地,必然要和当地语音、民间艺术相结合而发生变化,最终形成当地高腔的根本原因。

弋阳腔,把赣地先民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在种种不堪的环境中推到了一种极致,今天我们看来,这三个字无异于一种艺术宣言。

我们江西人一听到这种调性,立即就能揣摩出祖先们骄健的身姿,马上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物华天宝,什么叫人杰地灵,什么叫文章节义之邦”……

离开,仅仅需要一个转身;而传承,却往往需要一辈子。

有时候,知书达理是一回事,事到临头是另一回事。

元人张养浩除了那支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之外,还有一支《山坡羊·北邙山怀古》,录如下: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了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有些东西,唤不应,便好。若是唤得应,历史又有什么波澜了呢?人生还有什么意趣了呢?

有些东西,则是唤得应的。传统文化便是,弋阳腔便是。

仅弋阳腔三个字,跳进我眼帘,就常常能瞥见江右山川岁月的清远浩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