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丧钟为学区房而鸣?不可能的--转自无言升学新讲堂第70讲作者:无言ok
雪线以上的峭崖
历经一次次崩塌后
默默地封存着什么
雪线下
溪水从柔和的草滩上
涓涓流过
——引自北岛诗作《雪线》
随着毫无征兆的“731”一房多校的新政公示天下,西城学区房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有位来咨询的家长谈及去年秋季我和他们谈学区房时说过令她记忆犹新的一句忠告:“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之所以有这段话,是因为那时候的西城学区房在全市其它区域房价都在缓慢下降且自身严重缩量的大形势之下,依然维持价格不变且略有回涨的姿态,与东城、海淀学区房形成了高达60%-100%的溢价率。归根结底,还是有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着它。而这个特殊政策很独特之处恰好是没有政策就是最大的利好。其他区都已经出台限制炒学区房的政策,唯独入学热度最疯狂的西城区以不变应付万变,维持既往有利于炒房的种种做法。西城区学区房高溢价举实际例子来说,60平米的老房子,和平里学区中,很好的学区房如和4小学以及93学园的学区房,当时价格在一平米10万元左右,而同在二环外的德胜学区育翔小学的房价则在13-15万元一平米(成交价),溢价40%,如果对比金融街里的宏庙小学学区房,则更吓银,高达18万-20万一平米(成交价),溢价100%。很显然,这种溢价如同危墙一样容易倒塌,一旦购入后只要遇到回调便是百万元数量级的损失。因为现在适合家庭居住的学区房都是千万级,下调10%很常见。实际上,尽量维持量缩价横盘,当时价位比之2017年3月份的高点,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回落了10% -20%,最高点时,德胜学区曾经达到18万一平米,金融街则是27万元一平米。已经有百万元的损失,这对普通富裕家庭来说,已不是小数。实际上,任何家长都不是傻子,只要了解了真实情况以后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信息不对称甚至伪造信息,是家长被坑害的最大祸因之一。
果不其然,这还没到一年,西城区学区房市场这几天就已经爆雷了。一方面宏庙小学等学区房成交量急剧上升,成交价格先扬后降。另一方面以“闻疯热”著称的西城学区房型新移民的主力军——小学1-5年级为主的家长们也在纷纷考虑是否逢高出货,及早换房以改善糟糕的住房环境,尤其是二胎家庭亟需扩大住家面积。这些家长多数是在2014年西城区教改变房改的大背景下,多少被迫无奈在西城购房的,因为很多单位就规定了没有西城户口就不享受单位政策保障,而获得西城户口对这些体制内老实巴交的家长来说,买房是唯一选项。但毕竟是领工薪的阶层,面对单套能住一家人的最低起步价从4百万一路跳涨至8百万再回落750万的西城学区房,绝大多数体制内家庭只能买非常不宜居的小户型。为了蝇头大的政绩或区区业绩而扰动数十万家庭的平静生活,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是不是有人在作孽a!!!潮来必有潮往。买家多的时候人潮汹涌,推动房价跳涨。而寒暑易节,卖家多时必然也是扎堆出售。谁还会长期持有老破小???就像德胜学区很多楼已经换手2/3,老居民在房价6万、9万、15万一平米时不断大批出售。甚至连10年-14年购房的已早已脱手,更不说那个精明的炒房客了。
![]()
这一下子,西城有了学区房新政,新政这个雷一发就不可收拾,暴得太大了,就连人民日报、环球网这两天都转载了北京日报的文章《降温学区房!北京实施“六年一学位”“多校划片”等措施》,文中强调,北京幼升小采取六年一学位及多校划片措施可以抑制学区房房价。
但这篇报道,也可以说是睁眼说瞎话,目前仅仅是西城学区房被预期降温,价格也没有大幅度震荡,可在记者们的笔下,变成北京学区房降温了。这不是疏忽,而是恶意的偷梁换柱。西城学区房岂能代表北京学区房整体!!!
实际上,不仅其他区如和平里学区房在涨,就连西城区的非学区房的价格也在涨。很多小白痴太可怜了,被洗脑到相信西城区都是学区房的愚蠢地步,实际上,同在西单地区,相距不足一公里,宏庙小学的20万一平米与顺一小的12万一平米,真实共存,仅仅因为对口不同小学。顺一小一直就在北京教委的旁边,并没有因为离教委近而享受任何教育均衡的阳光雨露,反而成为2014年西城区房教改的众多被遗忘的角落中突出的一员。
哪里来的降温,高溢价学区房的必然回落而已。
通常学区房之于周围非学区房,溢价20%是合理的,达到30%就危险了。30%的溢价程度,已经无法用教育均衡来解释了,然后就在鼓吹教育均衡者的身边,30%已经是很仁慈的溢价幅度,学区房对学区房之间已经形成了100%的溢价差,这从数据上分析,只能理解为那个极高溢价学区房背后一定是有特殊政策支撑的,进而就事论事分析,那个特殊政策一定有特殊的利益驱动,否则便是一个愚蠢之极的行为,因为这种做法从数据分析上就已经严重破坏了教育均衡。
由于每年都有全国优秀人才的固定流入,北京学区房自始至终都是刚需。反常的是西城区学区房市场近十年在各种利益集团的推动之下洗脑式跳涨。至于明里暗里,谁和谁的利益挂得有多紧密,公众也无从知晓,从数据分析上只能看到五花八门不可理喻的奇葩运作。因而,经常被封锁数据,也成为广大家长们必然遇到的现实难题,习惯成自然态。 众所周知,西城区学区房在“天价”这个风口浪尖上占了很多年,仅仅在2016年,各大媒体即报道一平米46万元的天价学区房,引发社会舆论轰动,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整治”措施却令公众大跌眼镜,治理方向并不是去查那些恶意煽动民心、虚假营销之类各种擦法律边损害家长利益的行为,而是下令各类售房app下架超过15万元一平的学区房,不许学区房中介将15万一平米及更高价格的房源公开挂牌。发展到后来,甚至不许以学区房名义进行房屋介绍,
难道不许说学区房,这北京就没有学区房不成?这些都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馊招,完全是自欺欺人,所以房价那时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在2016年出现了疯狂跳涨行情,直到2017年3月的317新政出台,才算是重挫了炒房群体。但317是限制贷款买房,抑制了用大杠杆炒房的疯狂行为,并不影响学区房的刚需。
学区房刚需强劲的大背景之下,炒房行为难免依然猖狂。非常极端的例子是育翔小学在2012年就已经被官方媒体报道过入学人数爆满,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任何措施缓解对该校的炒作。反而把西师附小作为该校的调剂校,而且还从西师附小手里划走一个校区,加之合并了德外二小,形成了一个一校三址且三校址相距非常远的怪样子。有关部门出台的所谓一个学校不得超过600人的规定,早就被突破了N年有余。尤其是一房多校政策,学位爆满的西城区不实施,反而学位不紧张的东城区继朝阳区之后推行。
客观地说,无论是不是炒房,2010年代的早期购房的家长,由于北京楼市在10年时间里,处于单边上升通道,因而普遍获利非常丰厚,但随着2017年3月学区房市场出现了拐点,长达10年的单边市结束,学区房和楼市一样,进入到震荡市行情,只是表现得更为坚挺。
在2017年年初购入学区房的家庭,到2019年年底,往往已经亏损1、2百万。所以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是有充分理由的。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楼市没有只涨不落的时候,起起落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世上没有哪所学校的学区房是非买不可的,这个常识,居然也被很多小白痴真的忽视,这能怪谁呢?请不要用从众心理来解释,学区房可以从众,但对不起,升学利益永远只是少数人甚至极少数人获益,从众行为在升学路上坑害的只能是自家孩子。这不仅是学区房不应该从众,学奥数同样如此。京城升学两大害,西城的房子,海淀的板子。都是小白家长需要用心警惕其陷阱的。
值得提醒家长们的是,一房多校有待实践检验。
很简单的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益来,天下攘攘,皆为利益。一房多校真正实施起来同样很容易带来新的人为干扰。尽管去年已经在东城和海淀推行,但并没有采用摇号方式。西城如何推行,将又是一疑案。西城多权贵,有没有房甚至有没有户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普罗大众怎么陪着玩?玩得起玩不起,都是东野圭吾式的悬疑。
随着731日期的日益临近,对买入者来说,以后的接盘侠也越来越不好找了,很多房主担心老破小学区房不趁此时脱手以后会砸在自己手里,也推动了市场热销。甚至导致高溢价学区房崩盘,这都是有可能。并不代表学区房的寒冬就要来了。
无论怎样,精英家长们看分子不看分母,为子女接受精英教育铺路的良苦用心始终有增无减,无论政策怎么变来变去,北京学区房的需求依旧是强劲的刚需,无非是买不了宏庙的房子,买黄庙房,买蓝庙房,好比是买不起翡翠的,买白菜一样也是过日子。离开了学区房,太阳一样每天从东方升起。
有位来咨询的家长谈及去年秋季我和他们谈学区房时说过令她记忆犹新的一句忠告:“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之所以有这段话,是因为那时候的西城学区房在全市其它区域房价都在缓慢下降且自身严重缩量的大形势之下,依然维持价格不变且略有回涨的姿态,与东城、海淀学区房形成了高达60%-100%的溢价率。归根结底,还是有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着它。而这个特殊政策很独特之处恰好是没有政策就是最大的利好。其他区都已经出台限制炒学区房的政策,唯独入学热度最疯狂的西城区以不变应付万变,维持既往有利于炒房的种种做法。西城区学区房高溢价举实际例子来说,60平米的老房子,和平里学区中,很好的学区房如和4小学以及93学园的学区房,当时价格在一平米10万元左右,而同在二环外的德胜学区育翔小学的房价则在13-15万元一平米(成交价),溢价40%,如果对比金融街里的宏庙小学学区房,则更吓银,高达18万-20万一平米(成交价),溢价100%。很显然,这种溢价如同危墙一样容易倒塌,一旦购入后只要遇到回调便是百万元数量级的损失。因为现在适合家庭居住的学区房都是千万级,下调10%很常见。实际上,尽量维持量缩价横盘,当时价位比之2017年3月份的高点,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回落了10% -20%,最高点时,德胜学区曾经达到18万一平米,金融街则是27万元一平米。已经有百万元的损失,这对普通富裕家庭来说,已不是小数。实际上,任何家长都不是傻子,只要了解了真实情况以后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信息不对称甚至伪造信息,是家长被坑害的最大祸因之一。
果不其然,这还没到一年,西城区学区房市场这几天就已经爆雷了。一方面宏庙小学等学区房成交量急剧上升,成交价格先扬后降。另一方面以“闻疯热”著称的西城学区房型新移民的主力军——小学1-5年级为主的家长们也在纷纷考虑是否逢高出货,及早换房以改善糟糕的住房环境,尤其是二胎家庭亟需扩大住家面积。这些家长多数是在2014年西城区教改变房改的大背景下,多少被迫无奈在西城购房的,因为很多单位就规定了没有西城户口就不享受单位政策保障,而获得西城户口对这些体制内老实巴交的家长来说,买房是唯一选项。但毕竟是领工薪的阶层,面对单套能住一家人的最低起步价从4百万一路跳涨至8百万再回落750万的西城学区房,绝大多数体制内家庭只能买非常不宜居的小户型。为了蝇头大的政绩或区区业绩而扰动数十万家庭的平静生活,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是不是有人在作孽a!!!潮来必有潮往。买家多的时候人潮汹涌,推动房价跳涨。而寒暑易节,卖家多时必然也是扎堆出售。谁还会长期持有老破小???就像德胜学区很多楼已经换手2/3,老居民在房价6万、9万、15万一平米时不断大批出售。甚至连10年-14年购房的已早已脱手,更不说那个精明的炒房客了。
这一下子,西城有了学区房新政,新政这个雷一发就不可收拾,暴得太大了,就连人民日报、环球网这两天都转载了北京日报的文章《降温学区房!北京实施“六年一学位”“多校划片”等措施》,文中强调,北京幼升小采取六年一学位及多校划片措施可以抑制学区房房价。
但这篇报道,也可以说是睁眼说瞎话,目前仅仅是西城学区房被预期降温,价格也没有大幅度震荡,可在记者们的笔下,变成北京学区房降温了。这不是疏忽,而是恶意的偷梁换柱。西城学区房岂能代表北京学区房整体!!!
实际上,不仅其他区如和平里学区房在涨,就连西城区的非学区房的价格也在涨。很多小白痴太可怜了,被洗脑到相信西城区都是学区房的愚蠢地步,实际上,同在西单地区,相距不足一公里,宏庙小学的20万一平米与顺一小的12万一平米,真实共存,仅仅因为对口不同小学。顺一小一直就在北京教委的旁边,并没有因为离教委近而享受任何教育均衡的阳光雨露,反而成为2014年西城区房教改的众多被遗忘的角落中突出的一员。
哪里来的降温,高溢价学区房的必然回落而已。
通常学区房之于周围非学区房,溢价20%是合理的,达到30%就危险了。30%的溢价程度,已经无法用教育均衡来解释了,然后就在鼓吹教育均衡者的身边,30%已经是很仁慈的溢价幅度,学区房对学区房之间已经形成了100%的溢价差,这从数据上分析,只能理解为那个极高溢价学区房背后一定是有特殊政策支撑的,进而就事论事分析,那个特殊政策一定有特殊的利益驱动,否则便是一个愚蠢之极的行为,因为这种做法从数据分析上就已经严重破坏了教育均衡。
由于每年都有全国优秀人才的固定流入,北京学区房自始至终都是刚需。反常的是西城区学区房市场近十年在各种利益集团的推动之下洗脑式跳涨。至于明里暗里,谁和谁的利益挂得有多紧密,公众也无从知晓,从数据分析上只能看到五花八门不可理喻的奇葩运作。因而,经常被封锁数据,也成为广大家长们必然遇到的现实难题,习惯成自然态。 众所周知,西城区学区房在“天价”这个风口浪尖上占了很多年,仅仅在2016年,各大媒体即报道一平米46万元的天价学区房,引发社会舆论轰动,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整治”措施却令公众大跌眼镜,治理方向并不是去查那些恶意煽动民心、虚假营销之类各种擦法律边损害家长利益的行为,而是下令各类售房app下架超过15万元一平的学区房,不许学区房中介将15万一平米及更高价格的房源公开挂牌。发展到后来,甚至不许以学区房名义进行房屋介绍,
难道不许说学区房,这北京就没有学区房不成?这些都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馊招,完全是自欺欺人,所以房价那时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在2016年出现了疯狂跳涨行情,直到2017年3月的317新政出台,才算是重挫了炒房群体。但317是限制贷款买房,抑制了用大杠杆炒房的疯狂行为,并不影响学区房的刚需。
学区房刚需强劲的大背景之下,炒房行为难免依然猖狂。非常极端的例子是育翔小学在2012年就已经被官方媒体报道过入学人数爆满,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任何措施缓解对该校的炒作。反而把西师附小作为该校的调剂校,而且还从西师附小手里划走一个校区,加之合并了德外二小,形成了一个一校三址且三校址相距非常远的怪样子。有关部门出台的所谓一个学校不得超过600人的规定,早就被突破了N年有余。尤其是一房多校政策,学位爆满的西城区不实施,反而学位不紧张的东城区继朝阳区之后推行。
客观地说,无论是不是炒房,2010年代的早期购房的家长,由于北京楼市在10年时间里,处于单边上升通道,因而普遍获利非常丰厚,但随着2017年3月学区房市场出现了拐点,长达10年的单边市结束,学区房和楼市一样,进入到震荡市行情,只是表现得更为坚挺。
在2017年年初购入学区房的家庭,到2019年年底,往往已经亏损1、2百万。所以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是有充分理由的。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楼市没有只涨不落的时候,起起落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世上没有哪所学校的学区房是非买不可的,这个常识,居然也被很多小白痴真的忽视,这能怪谁呢?请不要用从众心理来解释,学区房可以从众,但对不起,升学利益永远只是少数人甚至极少数人获益,从众行为在升学路上坑害的只能是自家孩子。这不仅是学区房不应该从众,学奥数同样如此。京城升学两大害,西城的房子,海淀的板子。都是小白家长需要用心警惕其陷阱的。
值得提醒家长们的是,一房多校有待实践检验。
很简单的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益来,天下攘攘,皆为利益。一房多校真正实施起来同样很容易带来新的人为干扰。尽管去年已经在东城和海淀推行,但并没有采用摇号方式。西城如何推行,将又是一疑案。西城多权贵,有没有房甚至有没有户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普罗大众怎么陪着玩?玩得起玩不起,都是东野圭吾式的悬疑。
随着731日期的日益临近,对买入者来说,以后的接盘侠也越来越不好找了,很多房主担心老破小学区房不趁此时脱手以后会砸在自己手里,也推动了市场热销。甚至导致高溢价学区房崩盘,这都是有可能。并不代表学区房的寒冬就要来了。
无论怎样,精英家长们看分子不看分母,为子女接受精英教育铺路的良苦用心始终有增无减,无论政策怎么变来变去,北京学区房的需求依旧是强劲的刚需,无非是买不了宏庙的房子,买黄庙房,买蓝庙房,好比是买不起翡翠的,买白菜一样也是过日子。离开了学区房,太阳一样每天从东方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