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中秋节习俗衰落之根……作者:张卫东
破除迷信是中秋节习俗衰落之根
张卫东
“中秋”在《周礼》中就有记载,唐代成为固定节日,兴盛于北宋后导致明清时能与“元旦”齐名。中秋节虽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认可的重大节日之一,但对月亮祭祀礼仪曾被看做是迷信的一部分。时至今日的中秋节不过是以吃月饼为主题,我们的中秋节习俗将来何时能够复古?何时能够尊古发展成为富有新文化底蕴的节日呢?下面简单陈述敬请读者们在思想上批评指正……
祭 祀
旧时,中秋节是一年三节中仅次于春节的祭祀,在农业社会时代“中秋”是最美好的收获节日。古代中秋节也可以称为“仲秋”,还可以称之为“秋节”、“月夕”、“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拜月节”等。祭祀月亮太阴的同时还要把玉兔带祭,因此也经常把“玉兔”比作“月亮”,太阴主妇女所以月亮自是女人们的崇拜,因此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又称“女儿节”,可谓是中国古代的“妇女节”。在外劳作的远方亲人不能与家人团聚过节,面对月亮作为镜子好似衬映着亲人的形影,望天对月遥祝亦可作为团圆象征,故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之为“团圆节”。
近来的“清明”、“端阳”也开始由官方确定假期一天,但中秋节总是与阳历十月一日的国庆节前赶后错,已经成了揪着龙尾巴有假期的双节淡化日啦!目前北京在这个节日里除了吃月饼没有什么祭祀可言,即便是三五知己对月抒怀也不过是古人赏月雅兴延续,并没有什么庄严神圣的礼仪。六十多年来的中秋节一直是在禁止了祭祀的情况下渡过,“中秋节”好像在韩国抢走“端阳节”的世界非遗后才被重视起来,不但跟着国庆节安排了一天假期,机关单位借着两节还赠送职员们月饼或礼卡等。这样一来好似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就是欢渡国庆,举家出外旅游也是这个长假的主要项目,因此对这个没有祭祀的节日自然没有什么深刻含义!当今北京围绕中秋祭祀礼仪方面的主题几乎全部消失,实际上这是都市生活移风易俗的破除迷信有直接关系,故北京中秋节习俗的衰落完全是因社会强制性的停滞,即便是近来旧民俗节令逐渐复苏后的中秋节,也没有把女人们祭月习俗继承并影响到她们的心里。
北京平民人家八月中秋祭祀月亮的简单仪式
在《周礼》上描述中秋的文字很简单,但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夜间迎寒祭月的仪式。六十多年前的北京,无论贫富家庭都有八月十五祭月的仪式,因是收获的季节所以上供的水果极为丰富,故中秋节还可以称作“果子节”。祭祀场所多设在室外院中或家中祖堂里,除了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毛豆、鸡冠子花等作为供品外,最重要的就是码放成堂的月饼与切好的西瓜。月饼与西瓜是祭月最点题的供品,把整个的西瓜切成莲花瓣儿。把月饼放在碟子里从底下往上码放,四块儿座底儿中间再平码三块儿最上面码三块儿,大月饼从最底下第次上码由大到小十一层。月饼的最顶端上面还要插上供花儿,多是福寿字或红禧字。上供的月饼最常见的是冰糖青红丝馅儿的自来红,也常用提浆的五仁儿、枣泥、豆沙馅儿的大块儿月饼。这些月饼的特点就是摆放半个月也不会变质,这是因为面中没有多少水分,多是以糖、油制作的缘故。祭祀的月神像又称“月宫马儿”,悬挂在祭品的最上方。大兔爷也是祭祀中最重要的神圣,放在“月宫马儿”下方的香案上,它们或是拿着捣药杵或是骑着大老虎。香案最前面是香炉、蜡扦儿、花瓶儿等,香案前面是一个焚烧黄钱纸的钱粮盆,拜垫在钱粮盆后面。千张儿、元宝、黄钱纸等压在花瓶儿下飘落在香案两边……
现在,中秋节也是各大酒店饭庄出售月饼的好机会,近两年又有不少所谓阳澄湖大闸蟹跟着中秋节凑热闹。不过,中秋食蟹倒是北京人古来的习俗,从中秋到重阳都是食蟹的最佳时节。旧时食蟹讲究在户外花园饮黄酒对菊赏花,此种风俗称为“菊、酒、花、蟹”。这也是个谐音而成的雅趣,就是“居、久、华、谐”的深刻意义。
如今还出现了一些人为自发中秋赏月的新俗,多是为了顺应那些淡而无味的恶性民俗旅游而举办。在京西宛平城卢沟桥每年都由旅游部门张罗着办晚会,以悬灯结彩锣鼓喧天的民俗形式去迎接中外游客到此赏月。为了弥补八月中秋云遮月的遗憾,还在空中升上个大白气球作为月亮“切末儿”(道具)赏。在历经近九百年风雨的卢沟桥上搭台表演歌舞晚会,还在永定河下的河滩里摆上些干柴点燃篝火。电视台的直播车三辆两辆地来回盘桓,演出时在车上加上升降梯,摄影师忙碌的状貌如同猴儿耍,借此招揽来自全国各地的赏月者络绎不绝。此种活动不过是借助文明古迹而吸引游客,挺好的阖家团圆中秋节却闹了个东游西荡。卢沟桥的点题赏月是凌晨的月牙儿,是温庭筠诗句中“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所以才有清·高宗“卢沟晓月”的碑记。至于在家中的团圆也不会舒适安逸,不是为了这顿晚宴忙活就是被那些无聊的电视晚会而釜底抽薪,把家宴弄得心浮气躁,几乎人们这些娱乐都给缠绕上啦!这正应了中《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供 品
中秋节祭祀最重要的供品就是月饼,但月饼并不只是中秋节用来上供,春节祭祀时的供品中也要有月饼。明·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北京的月饼说:“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月饼作为祭月供品是明清以来的故有习俗,但很多人都想把月饼历史延伸到唐朝贞观帝李世民“应将胡饼邀蟾蜍”的典故。其实胡饼早在汉朝就从西域传到中原,就是一个圆圆的发面饼而已,诗中所描述的是饼圆似月而已,与我们现在的祭月专用的月饼大相径庭。南宋倒是有“月饼”的记载,另一说是武大郎买的那种“炊饼”,但此种食品与祭月亮并没有什么实际瓜葛。
![]()
“提浆月饼”是八月节祭月比较讲究的供品
提浆月饼是北京古法制作糕点的特点食品,提浆制作是节省素油制作皮料的最佳方式。提浆也是清代以来北京民间制作月饼的一大系列,不仅能够保质保鲜即便日久干硬蒸制后亦可继续食用。提浆是指粗糙白糖熬制作糖浆的加工过程,在熬糖后加些鸡蛋清或黄豆浆搅拌沉淀澄清糖中杂质,这个沉淀提取过程就是所谓的“提浆”。用提过的糖浆加白面以及香油和面制做皮料,再包上白糖五仁儿、枣泥、豆沙等馅料烤制后就是提浆月饼。此种月饼大多用模子磕出来烤制,圆形最为常见,四方形或菱花形较为别致。大月饼两斤一块的皮料一般也可用提浆方法制作,此种月饼在馅料中搭配的果仁儿非常丰富。
“自来红”月饼是八月节祭月的最佳供品
祭月最经典的“自来红”月饼是烫面儿加生面粉用香油调制皮料,包上的馅料必须是冰糖、青红丝等硬料,一般不用提浆的白糖五仁儿、枣泥、豆沙等馅料制作。 此种月饼还要用手工包馅料,约有豆沙包大小,在顶端点个好似圆月亮的“磨水戳”,经烤制后这个水戳自然变成深红色。还有一种同样形状的月饼,皮料却是用提浆面,馅料也是冰糖青红丝,但用大油调制而成,因烤制出来是白色的月饼故称为“自来白”。不过此种月饼因是猪油调制馅料,不可以作为素月饼上供使用,所以只能用做中秋节应景儿的点心食用。此类荤月饼广式比较常见,苏州的南味儿糕点铺也经常用大油制作月饼。
旧日,宅门儿府邸的月饼要到饽饽铺定制,做月饼的师傅们也要在制作前祭祀厨神彭祖,把和好的皮料与调馅摆在碟子中奉祭厨神,特别是那些做月饼的模具和磨水戳。北京最后一家以月饼见长的饽饽铺叫正明斋,位置在前门大街路东朝西的三间小门脸儿。1958年公私合营后还是前店后厂,即便是三十几年的月饼还有百年传统口味儿。后来因为北京所有糕点厂迁出城区,又被合营被吞并后也就没有这家店了,现在的北京糕点都是标注统一的格局,除了稻香村就是宫颐府通州还有个大顺斋,这些批量生产的月饼且质量平稳,只是没有旧日那种异彩纷呈的局面。
除了月饼、西瓜等是祭月主要供品外还有几种特殊的供品,这就是后来人们为了把中秋节赋予更深刻含义而逐渐形成的京派祭月的另一种风俗。
鸡冠子花儿是供品中种最具特色之一的清供,象征性代表着月宫中的娑婆树。我倒认为鸡冠子花儿是应节鲜花中的特点花卉,因为秋季北京不似南方可以摆放应景儿的桂花,只有鸡冠子花儿才是最佳方式,这或许是南北地域差异的缘故吧。在右安门外的樊家村是鸡冠子花儿最著名的培育地,南城宣武门外下斜街的土地庙、崇文门外的东花市,西城的白塔寺、护国寺,东城的鼓楼、隆福寺等处的庙会,每到中秋节前十天就开始出售带盆儿的鸡冠子花儿,临近十五前一两天还有小孩子举着零散把儿的鸡冠子花儿出售。
毛豆也是清供的一种必备供品,这就是为了给玉兔的犒劳,讲究要带着豆秧立起来摆放上供。上供的毛豆多是京南采育或是京北沙河产的,这两地的毛豆饱满秧子粗壮摆放时立起来样子好看。
民国初年北京庙会上的兔爷摊
在奉玉兔的供品中还有一样儿比较特出,那就是产自京西六郎庄的莲藕。一般家庭祭月也可以不必预备这种供品,但在崇文门外东花市灶君庙的“兔爷窝”必要此项供品。这里八月初三的庙会,京城最好的兔爷泥塑都到这里批发零售,所以这里是京城的“兔爷窝”。在这里供莲藕据说这是为了给玉兔爷剔牙的大牙签儿,或是觉得兔爷的大牙可以套上藕眼儿吧……
清代以来的“月宫马儿”图案
“月宫马儿”是一张水印或是手绘的神纸,这里称作的“马儿”实际就是月亮神驾着的那批神马,此马无影无形只是有此一说而已。一般文字上大多用筹码的“码”字来待用,但无论用那个字必须要走小辙称之为“码儿”或“马儿”。祭祀后还要把这张神马儿与千张、元宝、黄钱纸等一起在钱粮盆中焚化,如此祭月就算礼成啦。
旧时北京地安门大街后门桥路西的金驴儿香蜡铺出售祭品最为著名,但在1949年春节后突然歇业,后来门脸儿出租给其它店铺改为普通商店。自此北京城所有经营此类产品的香蜡铺全部歇业改营,这是比公私合营还要早的商业大调整。后来金驴儿香蜡铺少掌柜的儿子牛家瑶先生对我说:“破除迷信、移风易俗,香蜡铺是封建源头!这就是切断封建势力的第一仗,所以北京解放后马上就处理了所有的香蜡铺。”
兔 爷
兔爷应该称为“兔儿爷”,这是在很早就有的儿化标注。《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因“兔儿爷”口语上由来已久,故可不必在文字上单加儿音注明。其实,中秋节带祭兔爷是祭月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好似祭月要没有兔爷就像没有主题一样。这种风俗最迟在明代中叶以来就是这样延续着,这是从一个真实的传说故事演化而来。
相传大明永乐初年,京城出现了流行性的瘟疫,家家户户难逃罹难之灾。月宫中的嫦娥得知京城遭灾,有心帮助却又不能离开月宫,见玉兔忠心辅助便差遣下凡救助。玉兔到京城后,化作一个小伙子为大家看病施药,结果每当救助病人时却被拒绝,于是改变身形化作一个妙龄女子挨家挨户治病救人,如此行事却使京城百姓以及皇宫府邸的人们相信。后来瘟疫消除,病人们为了致谢,拿出金银珠宝馈赠玉兔。此时玉兔见到人间直立行走,官员们衣冠禽兽,百姓们衣帽福履,看到自己却是畜类,不但无衣帽靴履,就是直立行走也是勉为其难。因此它便想做起人来啦,穿上衣服冠带起来岂不美哉?从此玉兔不求金银珠宝只是乞借合适衣冠,因救助人群复杂故得到装束绚丽多彩。有时如同丫鬟,有时如同小姐,有时又酷似村妇,而后白天身着男装,夜晚身着女装。京城的瘟疫散布到郊区后,玉兔就借军营里的战马铠甲戎装出城救助。为了到门头沟、房山的山区去救助,玉兔还骑上梅花鹿、大老虎上山,待京城周边永远没有瘟疫后,玉兔便离开京城回到月宫。回到月宫的玉兔还经常挂念着京城的百姓们,在大松树下每日用玉杵捣药待百姓们有难时下凡救助。京城的人们得知自己的病原来是月宫玉兔救助,人们为了纪念它就用泥土塑造出人身兔相,还有骑着大老虎身披金甲的大元帅形象,所以到中秋节祭月的同时必须祭兔爷。因为经常变换女身,除了“兔爷”还有了“兔奶奶”的尊称,因此那种比较女相的男人或是比较风流戏曲男旦角最忌讳别人称呼他们是“兔爷”。
传统古法制作的泥塑“兔爷”骑老虎的大元帅造型
明末,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由此可见兔爷是祭月同时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从兔爷的造型规律方面上也基本保持四百多年来的稳定性。在清·徐柯《清稗类钞•时令类》中有:“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此时的兔爷已经成为民间俗信中的重要圣神,又因祭月是女人的事情而兔爷处于一种不为常供之列,所以家中小孩也对兔爷感兴趣,久而久之兔爷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啦!
老舍《四世同堂》中对兔爷的形状描写很别致:“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此段描写便是民国时的兔爷形象,也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过中秋节的重要性。
北京旧时素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习惯,但未成年的小孩亦可以与母亲同祭。明清以来,京城各大庙会市场每逢到中秋节前期都有卖兔爷的摊位。解放后随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政策实行,把这个原来没有正式成为人们认可的临时圣神也给砸烂啦!如今的商场虽有兔爷出现不过玩具而已,新的卡通玩具远远超越了这个泥兔爷,因此兔爷早已失去往日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啦!近年来厂家多是批量大生产泥质彩绘兔爷,既没有严格的传承也没有使其工艺上有什么大发展,不过是借助传统手工艺而做生意而已,这种机械化生产的没有个性兔爷恐怕也不会灵验吧……
旧日,北京的中秋节不是为了吃月饼而渡过,假如古代没有祭月的礼仪恐怕也就没有月饼吃了吧!我们如今虽然有了一天中秋节的假日,或是家宴团聚或是到饭店大嚼一通儿,这远远没有达到中秋节的真正含义。最可厌的就是全国各地旅游部门,此时他们红着心儿的搞中秋节文化活动。那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庸俗,不但不能反映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内涵,反而更加剧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破坏,就像没有力量与韩国竞争端午节的世界非遗一样可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