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9月7日,从立陶宛乘拉脱维亚里加的旅游大巴,重新回到里加,因为从里加到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行程比较短。回去的大巴比来时的更舒适,每人送了一小条甜点和一瓶水。旅游免不了折腾,每人又入住了一套双人间。旧地重游,漫步街头,一个劲儿地随拍。店铺前的装饰,绿地上的石雕人头,建筑尖顶上的两只猫,上面是鸡,底部是鹿,中间如狼似狗,四只动物组成的雕像,诱人思考。
昨天节日的繁华不再,水从山上来,设计者利用位差,从上到下,组织了潺潺的小溪;静静的小湖;湍急的、窄窄的小河;叮叮的叠水,层层流瀑,形成了各种水景。一架小桥,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锁,不知见证着多少对情侣们的爱!
从树木笼罩,绿草如茵的小山上下来,沿街走,在一栋建筑前,从头到尾,陈列着16个人头雕像,各具特色,无一雷同。每一作品下的墙壁上,都有详细说明。惜乎,文字不通,不知所云。猜想应该是对作者、作品的介绍。笔者逐一拍摄下来,收藏、欣赏,与朋友共享。
晚餐在洞府式餐馆的一角,简朴的砖墙,沙发带靠垫的座位,柔柔的灯光。一路漫步、爬山、随拍的辛苦,在温馨中荡然无存。头一次享用面包片,沾橄榄油滴上几滴黑色浓醋的吃法,比正餐前放几片面包,要来得新鲜——浅尝辄止,意犹未尽。我的正餐是三文鱼,按营养三要素的要求,再搭配些别的,如蔬菜之类,并不单调。喝的是里加啤酒,餐后甜点是冰激凌。
9月8日,早9点20乘里加大巴,直奔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一路上,两旁高高的云杉林连绵不断,哦,当然少不了白桦树。车夹道而行,形同林荫路,一直延续到塔林市区。一个想法萦绕心头:发达的林业,总比农业来的富裕。
为了方便游览,每次入住的酒店,总要选择在老城区。进入老城区,你才能走进一座城市的历史。对于首都来说,你还可能走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遥远岁月。所以下车之后,总要有一段揹着行囊的拉练,直至看到那个门外飘扬着国旗的地方,心情方轻松下来。每人一套双人间,临窗俯视,是个喷泉水柱不断,透着艺术气息的建筑——电影院。
漫步街头,旅游城市常常会有张贴的地图,指导你游览的路线。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地图上那片线条密集的老城区。塔林的老城区,四周有着非常完整的古城墙,悠悠岁月中留下来的东西,说明一个民族珍惜自己的历史先贤。一想起那场文化浩劫,我不得不对爱沙尼亚人肃然起敬!
城里有个“四季美”中餐馆,餐馆外偶遇一个几十人的国人旅游团,打着“九洲风行”的小旗,正在招呼约定着用餐时间。笔者一向主张入乡随俗,利用旅游的机会,品尝、享受一下异国它乡的烹调。或许是受同胞的影响,我们也在“四季美”用的晚餐,感受到了中国北方餐饮的大盘大碗。
9月9日,在著名的圣海门旁,有座行海博物馆,分3层展出,以实物讲述着爱沙尼亚人的航海史。内容包括从木舟、帆船,到巨轮的发展历程,以及大量航海用的各种工具、生活用品。从用来展出的,一个个里大外小,透着阳光的石砌墙洞,博物馆建在了古城墙——从防御敌人到和平利用,古城墙一直在为爱沙尼亚人服务。
门前飘着蓝、红旗帜,三座高高尖尖的坡顶建筑并排在一起,则是英国女王入住过的著名的“三姐妹酒店”。
购票进入爱沙尼亚历史博物馆,各种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包括钱币、图表、人物、生活用品,等等。以物见证,以细节呈现历史。出来沿街游览,走进一家建于1864年的咖啡店。每人要了一杯咖啡,一份甜点。细细品嚐,悠然地享受一番。
登上一处观景台,居高俯视,几十名着装华丽的小学生,正在从下朝上攀爬,与层层阶梯形成了一条美丽的彩线。高耸的石砌墙壁显示出,我所谓的观景台,其实就在古城墙之上。城墙下就是塔林老城区,那各式建筑的红屋顶。一只海鸥站在墙上,游客们纷纷与其合影——笔者也未例外,成了一桩意外的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