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隅入弦~名家面对面|张卫东
京隅入弦~名家面对面|张卫东
【霓裳续咏】
本期名家面对面,我们邀请到国家一级昆曲演员、教授——张卫东老师!掌声~
隆重介绍 本期嘉宾
张卫东,国家一级昆曲演员,兼职教授,满洲正白旗霍罗氏后裔,祖辈逊清曾为将军。祖父缙桂擅长中医儿科,父张振啓为北京同仁堂皮肤科专家。
受家庭熏陶,自幼向吴鸿迈、周铨庵、樊伯炎习曲,朱家溍入室弟子。幼年因受吴鸿迈先生启蒙学习古文诗词吟诵,向樊伯炎先生学习古琴曲以及山水书画。入北京戏曲学校昆曲班得陶小庭、侯玉山、郑传鑑等老师指导,得周万江、张国泰、白士林、甘明智、计镇华、黄小午、张世铮等老师指教。
曾在中国戏曲学院成教表演系毕业。擅演《三挡》、《草诏·搜山·打車》、《祭姬》、《望乡》、《扫松》、《毀扇》、《寄子》、《打子》、《学堂》、《酒楼·骂贼·弹词》、《写本》、《骂曹》以及《奇双会》中李奇、《烂柯山》中朱卖臣等。1993年获“北京青年戏曲大赛表演奖、集体奖”、1994年获“北京新创作表演奖”、1994年或“全国昆剧青年汇演优秀表演奖”、2000年获“全国昆剧节汇演表演奖”、2006年获“台湾新竹市推动文化基层建设奖”、2006年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1989年开始,曾在南开大学、中央美院、北京师范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政治大学等多所院校讲授昆曲。1992年为北京大学戏曲选修兼职授课,在北大京昆社辅导15年。2010年开始首创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昆曲选修课。
张卫东先生自幼热爱单弦八角鼓,并拜师八角鼓前辈名家常澍田弟子、票界耆宿何剑峰老人。他年轻时在“集贤承韵”票房走票并担任置场把儿头,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设立“霓裳续咏”票房并担任“把儿头”。张先生在同代人群中走票时间最长,经历最为丰富。
此外,他还重视八角鼓艺术与资讯交流,1997年发起并主编了刊物《八角鼓讯》,内容以八角鼓曲为主,兼及北京流传的其他鼓曲和民俗文化,其资料丰富、信息翔实、言论活泼、注重学术,博得京津鼓曲界的重视和好评,公认为传承八角鼓曲做了大量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小知识
八角鼓
八角鼓,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边内各嵌两至三枚小铜钹,一面嵌钉柱缀鼓穗,寓意五谷丰登。
壹
谈及学艺经历
张卫东先生:我是旗人,我们家里头小的时候文化熏陶比较多彩。从读书再到这个读经学、读医学、读这个诗词。
我父亲也是会唱的,虽然水平一般,但是什么都会,还能拉胡琴,也能吹笛子。我家里有唱片,那时候就经常放唱片、听唱片。后来我又学曲、学昆腔、学京剧,大鼓、单弦、梅花调也都常听。但是这些都不是正宗,你要正宗的话,那就是学岔曲,常澍田的《卸职入深山》,那个唱片常听,后来就拜了常派的老师,何剑峰何先生。何先生早年叫何志臣,是青年时代就很有名的老票友了。何先生晚年的时候,钱亚东钱大爷家成立这个“集贤承韵”也是怹给张罗的,当时请的坐弦是他的发小王芝兰。我当时就在这个票房,也是跟着何大爷学单弦牌子曲。
贰
谈及单弦曲牌的学习
张卫东先生:如果是弹弦的人要学曲牌的话,先得学器乐曲的弹奏曲牌,开蒙的万年欢、柳青娘、朝天子这些曲牌,这些都会弹了,有点底儿了,再学一些其他的东西。
那唱的话要先从岔曲入手,先把小岔曲学好,再学这些带数子的岔曲,再去学荡韵的、有格调的岔曲。学岔曲必须要从文学入手,先要学文雅的、可歌的岔曲,半说半唱的岔曲其次之。岔曲的基础达到了以后,再去学带曲牌的小令儿(即穿心岔曲),再去学一些标准的腰截,然后再去学群唱的段子。最难学的曲牌是黄鹂调和硬书,这两个学会基本上其他的牌子就不在话下了。
单弦牌子曲呢,你不要为了学一个牌子,去机械化的去学,要以戏带工。就是你这个段子解决几个牌子,那个段子解决几个,基本上有五个节目下来,常用的这些牌子就可以了。但是要学得规矩,我们过去开蒙都有规矩,先学头本《金山寺》,再往下《杜十娘》、《挑帘裁衣》、《开吊杀嫂》、《翠屏山》,有这点底就差不多了,其他的再去学就容易了。像《打渔杀家》、《倒拔垂杨柳》这些段子很至臻,就是它的咬字唱腔很严谨,就比较难学。
所以这种难学的东西可以先放一放,先把那些精致的学一学,再把叙事的学学,像《白猿偷桃》什么的。像《高老庄》且学不到呢,它是发托卖相、连唱带演非常丰富的一个节目。先把这个歌唱的,有点说、有点唱、有点情节的,能够让别人听着赏心悦目的、口语化的,先把这个牌子曲学一点,再去考虑别的。
叁
张卫东先生谈单弦的传承
张卫东先生:单弦牌子曲的传承,是文人音乐的一部分。它是文献考据和曲牌的格律,再加上言传身教的群体过排,这样一种艺术磨合,最后才训教出来一些资质好、天分好、聪明的人,成为了成功的表演人士。单弦牌子曲并不是简单的口传心授的传艺形式。
纵观这个岔曲到现在二百多年,单弦牌子曲一百多年,我们在这里边没有找到流派。我们所说的“荣、常、谢”这三大派也指的是,他在职业江湖中树立起来自己能卖钱的艺术家位置。而在这三大派之前没有流派的时候,就不传承了么?也星星点点有一些文化名人,但我们排不出来。那些淹没的人,恰恰奠基了岔曲久衰而不亡的根。所以它传承的圈子不是口传心授的,不是一对一的师父收徒弟的,而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传承圈。
首先是文以载道。最早就有类似于《八角鼓讯》这样的文字创作,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比如说《白雪遗音》、《霓裳续谱》、《百本张》,而且在这个票房当中有誊抄的现象,这都是以文献为主。
第二是曲牌格律。每个曲牌都是有标准的,谁也不能越制。那就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约束感。有这种约束感曲牌就不能轻易移改,不论唱哪个牌子都得大致相同。即便流派不一样,也不能把这牌子变得“没魂儿”了。但是板腔体的唱,每个流派的腔都能够不一样。所以就可以知道单弦牌子曲这种歌唱艺术,它是一个群体智慧。
再有一个,票房是他的一个沃土。票房的人群、爱好者歌唱的是北京人的乡音。能代表北京的声音只有这个曲头的过门。因为北京的声音明朝是昆曲,清朝以来是京剧,这都不能代表北京的声音。只有岔曲才是我们北京故乡人的乡音,这种乡音是由来已久的,所以断不了。没有了职业唱单弦八角鼓的演员,并不意味着它就要灭亡,反而活得更滋润。
肆
谈及主编的刊物《八角鼓讯》
张卫东先生:像《八角鼓讯》这样的形式由来已久,清朝时曲词类就有《百本张》、《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等资料,当时主要着眼于曲词的记录。此外,像李家瑞写过这个《北平俗曲略》,把当时北京常唱的曲做了一个总集。傅惜华先生也做过相关的工作,他当时是“朝阳庵”票房(胜国遗音)的票友,在票房也做一些记录。总而言之,八角鼓的艺术与资讯交流并未形成一个内部的、定期的民间刊物。
在1997年设立“霓裳续咏”票房以来,我们首先完成了两点:第一点是票房的过排记录,每个人唱什么曲目,必须要记录下来,通过这个就能总结八角鼓票友的玩票经历,以及有多少曲目,传承了多少年,依然在传承着。再一个,我们要诉求返璞归真、固本还原,要提升民间的热爱力度。我想,单弦八角鼓难以做到万古长青,它能够旧衰不亡就行了。我们的经典文化都是经历时间淘汰的,而留下来的精致文化能够流传下去,就是将它发展了。
《八角鼓讯》的追根,学习的是清代以来传抄的现象,而从研究上来讲,它已经更多彩一些了,也不拘泥于八角鼓,我们将其他说唱艺术和民俗历史的内容也融入进来,所以它也代表着北京的一段文化。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通过聆听张卫东先生的讲述,相信大家已经对单弦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小都老师的步伐一起回到采访现场叭~
直击采访现场
张卫东老师接受采访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