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胡同通鼓楼;八百年历沉史勾
祖祖辈辈多传耀;曾在此住绕楼周
四合院垒砖木构;院院相连接尾兜
坐看历史风云变;棵棵老树写春秋
题诗:董一平
钟鼓楼。元朝的大都城恪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原则而建,所以钟楼、鼓楼就处于大都皇城之后,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终点。钟、鼓楼是一前一后;一红一灰;一宽一窄,与南面的景山在建筑布局上成为一体。
鼓楼
元代叫齐政楼是一座高46.7米,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建于1272年,是元朝首都……大都的中心。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元代鼓楼旧址的东边重建。鼓楼建在一座高高的砖台上,红墙绿瓦,十分壮丽。它是古代向全城报时刻的中心,原来定时的计时器是“铜漏壶”和定更的“更鼓”。“铜漏壶”相传是宋代遗物,制作极为精巧。壶内室有四个漏壶,由上至下和机械操纵的机关,每个时辰敲击8下。随时添水。到了清代改用燃香来计时。“更鼓“,原有24面,现仅存一面,直径约1.5米。需要整张牛皮制作。上面有一处刀痕,是八国联军砍的。
1918年拍摄的鼓楼
钟楼
元代是万宁寺的中心阁,是一座高47.95米,明永乐年(1420年)在中心阁旧址建钟楼,后毁于火灾,现为乾隆年间建。因为楼内悬钟,所以叫钟楼。钟楼里原来有一只大钟,因为声音不够宏亮,又改铸了一口大铜钟。大铜钟厚八尺,重63吨,是我国最重的钟,大钟钟声纯厚绵长,京城方圆十数里均可听到,清乾隆以前昼夜报时,白天正午鸣钟,夜间五个更次鸣钟。后改为每天早晚报两次,每晚戌正时(晚7点)撞钟报时,称“定更”。城门关闭,百姓“净街”。每晨寅时(早5点)撞钟报时,称“亮更”。在“定更”和“亮更”之间,每隔半个时辰,还要敲钟一下,进行报时。
民国时期的钟楼
铸造铜钟时,遇到许多困难,总是铸不成。“传说负责铸钟的师傅华严的女儿因怕误工延期,皇帝追究责任,便奋不顾身跳入铜炉内,果然大钟铸成。后来皇帝封她为‘金炉圣母’,并在铸炉场前建庙,被人们称为“铸钟娘娘”。
2017年我在钟楼前
什刹海
什刹海是从鼓楼的西边起一直到德胜门的西边,由前海、后海和积水潭(西海),三个海相通的湖泊,连成一片的水乡。积水潭北面有个小岛,小巧的汇通祠就在岛上。在前海和后海的交汇处,座落着一座银锭桥,在什刹海的东岸,有一组金碧辉煌的建筑群,这是一座火神庙。什刹海连通通惠河,在元代是水运交通的终点,由南方经过运河来的运粮船都停泊在这里。当时,帆船云集,十分热闹,来往船只在积水潭吞吐交易。鼓楼前的街道就成了繁荣的商业集市。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天下富商两万多户迁入北京,散居在前门、鼓楼等地。什刹海周边建了许多王府、官邸。商人在这里开设了药店、果品店、饭店、茶庄、绸布庄、酒铺、肉铺、古玩铺等。鼓楼前,车水马龙,盛极一时一时。
汇通祠(1935年)
明代因水源不畅,逐渐淤塞,积水潭停运后,它作为交通枢纽的职能宣告结束,但因为它水面宽广、明湖如镜,碧波荡漾,风景秀丽,所以许多人来此游玩,有“银锭观山”的美景,有装点得绚丽多彩的荷花市场。古今往来,许多文人墨客在什刹海留下足迹,或在诗作中写到什刹海,如三国时代的曹植、元代的赵孟俯、关汉卿、明代的李东阳、清代的查慎行、郑板桥等。钟鼓楼和什刹海的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色,使人感受到历史文化内涵,体会到古都风貌景观特色。
过去的什刹海前海街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