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户、苑户及其他役户(下)
南苑的苑户,被称为“苑户人家”官方亦称其为“苑隶”,由身份较低的旗人充任,在皇家的行宫、寺庙、马厩、鹿圈等处当差。在行宫和寺庙工作的苑户主要做清洁工作,被称为洒扫苑户;又分别被称为宫户和庙户。在鹿圈工作的苑户则被称作鹿户(海户中亦有鹿户)。
据《大清会典事例》载:南苑苑户每名赐地二十八亩。康熙三十年(1691年),新、旧行宫各设洒扫苑户十六名,五十二年,南红门行宫增设苑户三十二名;乾隆四十六年,团河行宫增设苑户三十二名。五十六年,永慕寺增设庙户10人名,乾隆末年,又增设匠役十六名,庙户三十八名,鹿户十八名,灶役头目十二名,灶役六十名。各赐养赡地亩。这些苑户每月可到内务府领取一两的钱粮。
苑户住在苑内行宫、寺庙旁专门建的苑户房里。乾隆四十六年内务府在团河行宫东侧建苑户住房十九联,每联四间,共计七十六间。到了清末民初,这个苑户聚居点已发展为团河村。
在新(衙门)宫的东侧,有茂盛的槐树林,居住不少在旗的人家。被呼作槐树房子,简称槐房。村中现仍存活一棵古槐,为一级古树,高达20米,胸径110厘米。树龄达350年左右。这里设有牛圈、马厩、皇庄。村中住有尹姓、徐姓、齐姓、陈姓、李姓、金姓、尤姓、沙姓、钮姓、张姓、相姓、关姓等旗人。这些人家身份较为复杂。有总领、厩长、园头等“基层干部”,有在马圈、牛圈当差的苑户,也有在新宫里当差的苑户。据说还有不少吃孀妇钱粮的人家。俗称“寡妇钱粮”。即旗兵死后,取消其钱粮并再挑缺,其家属怎办?旗营内先发其妻白事银子。如其妇守节,则再发应得钱粮,每月须其妻亲自领取。相当于俸饷的一半。即一两的钱粮。这已经是不少的数目。一般旗丁最多是三钱七,少的仅一钱多。
现海子墙内外的一些村镇,如:旧宫、鹿圈、团河、西红门、槐房、新宫等,都生活着不少旗人的后代,大多为苑户的苗裔。现在,槐房村里的苑户等旗人后代发展到40多户,200多人。不少人家与西红门里的“罗、马、衡、陈”的在旗人家是姻亲。新宫村是清末民初发展起来的村庄,现今满族人口也已有200多人。民国年间,苑户人家较为低调,不大愿意暴露“在旗”的身份,自称“方字旁的”。如今早已没有了顾虑,往往会骄傲地告诉人家,自己的老祖宗是“拽着龙尾巴”进关的。
清代的南苑,还生活着一个更特殊的人群——壮丁。
康熙九年(1670年),内务府在南苑设皇庄四座(三年后又增设一座),开垦御用田13400亩(果园5处1600亩,瓜园地1700亩,粮庄5处9000亩,花卉地800亩,苕帚地300亩),由庄头率壮丁专门从事农产品、副食品的生产。皇庄其实就是宫廷的农场和副食品基地。
皇庄的田地都在海子墙近周,为防止庄头蚕食猎场,皇家环植柳树以为界限,不得逾越。
壮丁貌似长工,其实身份很低,或是原来的“包衣”(被掳的汉民),或是庄头买置的奴仆(庄头户下壮丁),或是因罪发遣的犯人。皇庄为皇家的私产,其产出要缴纳内务府以供应皇宫之所需。同样,壮丁亦为皇室私属,不列入国家编民,必须世世代代在皇庄服役,不得离开。如有逃跑、或混入民籍当治重罪。其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相当于农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皇室可以任意支配,可以分拨皇子,陪嫁公主,赏赐臣僚,赠送亲友,壮丁们子孙繁衍也必须留在庄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