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辩说衬字 二 作者洛地作者:楚山孤云
(二)南曲唱中的“衬字”。
说了北曲板唱的例子,南曲唱中的“衬字”也就可以不必多说了——南曲,其句式、句步一般地说比北曲要规整得多,“衬字”本来就少;(按今之传谱)南曲入唱通常用上板唱;也就是,在南曲唱中是有“正、衬”之别的。尤其在明中叶之后,大量文人进行南曲创作,他们写作的南曲是律化的,“衬字”就越显少而明确了。仅举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皂罗袍〕起首两句(乐谱略有简化)为例:
上引,本句为“姹紫嫣红开遍。付与断井颓垣。”其间的衬字:“似这般都”;非但从平仄格律可以判断,而且可以明白地直接听出来。
所以,我说:(1)句中不律的字为“衬字”;(2)北曲“衬字”只在案头,在唱中无所谓“正、衬”;(3)南曲则有“衬字”——在上板唱中可以听得出来。
四
现在,可以说到正题了——关于“律词”中“衬字”。
我总的课题是“词体构成”。它不止于“词体”,知“词体”不但可更好地理解“诗体”,而且只有掌握了“词体构成”,才能理解(南北曲的)“曲体构成”。
上引《汉语大词典》引明王骥德《曲律》之说:“古诗馀无衬字。”古今学界大都这样认为。我以为律词是有“衬字”的——它,同样可以也必须依“格律”作为判断。
词,格律化的长短句——我特称之为“律词,除某些调(牌)中有特定拗句(如〔水调歌头〕中‘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十一字拗句等)外,其近千词调(牌)之用句,概为律句:
1除奇言句末字为“一字步”外,概为“两字步”;
2守律句的平仄格律。
也就是:首先从理论上说,凡句内不律的(“步”外的)字即为“衬字”;在实际中则须审视具体词作及其与具体词调的关系。
(一)用“衬字”之词作举例——只举令调为例。
一、〔桃源忆故人〕。多以初作者欧阳修所作为“格”:‖∶七·┆六·|六·┆五·∶‖。有用“衬”者。将欧阳修“正格”之作 与用“衬”的杜安世、王庭珪之作并列对看:
欧:莺愁燕苦春归去·┆ 寂寂 花飘红雨·|
杜:数枝半开半敛时。 洞阁晓宝妆新注·|
王:催花—霎清明雨·┆留得 东风且住·|
欧:碧草绿杨歧路·┆况是 长亭暮·‖
杜:香格艳姿天赋·┆甘被 群芳妒·‖
王:两岸柳汀烟坞·┆未放 行人去·‖
欧:少年行客情难诉·┆泣对 东风无语·|
杜:狂风横雨且相饶。 又恐有彩云迎去·|
王:人如双鹄云间举·┆明月夜扁舟何处·|
欧:目断两三烟树·┆翠隔 江淹浦·‖
杜:牵破少年心绪·┆无计 长为主·‖
王:只向武陵南渡·┆便是 长安路·‖
杜、王二作中“晓”、“夜”系“衬字”;《词谱》断作“三、四”,而为“又一体”,误,至少是不必要的。
(按,上引杜安世、王庭珪之作《词谱》(卷七),若据《全宋词》,杜安世之作无此“晓”字;王庭珪之作无此“月”字;可为侧证。
二、〔鹊桥仙〕。多以‖∶四·四·六·|七。六·∶‖为“格”;多在句前带领,如秦观名篇。有用“衬字”者,如辛弃疾。
秦: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辛: 少年风月·少年歌舞·老去方知堪羡·|
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辛:叹-折腰五斗赋归来。走下了羊肠几遍·‖……
三、〔一落索〕。众谱以‖∶六·┆四·|七。五·∶‖为“格”。有用“衬”者,如:
无名氏:……一枝芳信到江南。 来报 先春秀·‖
吕渭老:……香兰泣露雨催莲。 暑气 昏池馆·‖
欧阳修:……锦屏较幕护春寒。 昨夜里三更雨·‖
无名氏:……笛声容易莫相催。 留待 纤纤手·‖
吕渭老:……花花叶叶尽成双。 浑似我梁间燕·‖
欧阳修:……看花拭泪向归鸿。问-来处 逢郎否·‖
四、〔玉树后庭花〕(即〔后庭花〕。此调初见于五代,其本“体”当为:‖∶七·┆四·|七·┆四·∶‖(毛熙震)。《词律》 谓有两“又一体”,其一下片首韵断为:“五·三·┆五·|”;另一过片处为:“五·四·┆”(皆孙光宪之作)。并列于下:
毛: ……歌声 满发 开檀点·┆ 绣衫斜掩·|
孙1:……晚来 高阁上珠帘卷·┆见-坠香千片·|
孙2:……玉英凋落尽更何人识·┆ 野棠如织·|
毛: 时将 纤手 匀红脸·┆ 笑拈金靥·‖
孙1: 修娥 曼脸 陪雕辇·┆ 后庭新宴·‖
孙2: 只是 教人 添怨忆·┆ 怅望无极·‖
十分明显,孙光宪二作,与毛熙震之作完全一致,只是换头句用了“衬”,并不是什么“又一体”。〔后庭花〕就只是双叠令调“一体”:‖∶七·┆四·|七·|四·∶‖。
五、〔忆故人〕→〔烛影摇红〕。
(1)〔忆故人〕,令调,王诜首作(首韵断对处的句读见下文):
烛影摇红。 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2)〔烛影摇红〕,周邦彦所作,为双叠慢调:
香脸轻匀。 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
早是萦心可惯·┆那更堪频频顾盼·|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 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解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3)北宋时,又有贺铸一首、毛滂三首,令调,亦以〔烛影摇红〕为调名,录毛作一:
老景萧条。 送君归去添凄断·|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
门掩绿苔应遍·┆为黄花频开醉眼·|橘奴无恙·蝶子相迎。寒窗日短·‖
可以看到,周邦彦(贺铸、毛滂)与王诜之作,首韵断对处似颇有差异,且调名不同;按《词律》《词谱》的做法,当为两个不同的词调(见下〔阮郎归〕等诸调);然而,古今词家向将王诜〔忆故人〕与周邦彦(贺、毛)〔烛影摇红〕视为同一词调。原因是明显的:周作下片系袭王作,又以王作首句“烛影摇红”作调名。有一个说法,据南宋初吴曾《能改斋漫录》说:先是王诜有〔忆故人〕之作,“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乃令大晟乐府别撰腔。周邦彦增益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据此,贺铸、毛滂之作当迟于周邦彦;所以,虽然《全宋词》将周列于贺、毛之后,其家王诜之作在前。
因王作首韵断对句与众人之作是有差异,词家都视之为“别体”——一词调之首作反成了“别体”,这是很少见的事。
王作首韵断,众家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句读:a)《词律·卷六》《词谱·卷七》,b)《全宋词》,c)吴则虞校点《清真集》周邦彦〔烛影摇红〕之注内收录王诜此作(中华书局,1984年,第89页)。与诸作并列于下:
王a: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b:烛影摇红向夜阑, 乍酒醒、心情懒。
c: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周上:香脸轻匀, 黛眉巧画宫妆浅。
下:烛影摇红, 夜阑饮散春宵短。
毛: 老景萧条, 送君归去添凄断。
此调,王诜首作如此,周邦彦(贺、毛)何以改为一句七言呢?事实上是:王作首韵断对处就是一句七言:“夜阑酒醒心情懒”,句前“向”字系一字领,句内“乍”字乃“衬字”——周邦彦与王诜同时,是懂得的(世称周知音律):
王: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
周:香脸轻匀。 黛眉 巧画宫妆浅 ·|
烛影摇红, 夜阑 饮散春宵短 ·|
毛:老景萧条, 送君 归去添凄断 ·|
不是十分明白么?故不承认或不知律词之“衬字”,就难以妥当地句读词作。
(二)上面说的都是以有“不用‘衬’的‘本句’”的词作为据,证说用“衬”之句。是不是可能有另一种情形:词家所定的“正格”中实际已包含了衬字的呢?有的:有一些“孤调”就是这种情形。这里找一个作者甚多、麻烦也较多的词调〔小重山〕为例。〔小重山〕这个词调,纠葛甚多,牵涉到〔感皇恩〕。先说〔感皇恩〕
六、〔感皇恩〕,一般认为其“格”为:‖∶五四。四·┆七·|四·六·┆五·三·∶‖。
词家如《词谱》认为它别有六个“又一体”。其实呢?
〔感皇恩〕“本体”应当是一个很整齐的“偶奇”组合的双叠令调:
‖∶四。四·┆七·|四·六·┆七·∶‖。
以诸句中包含各种差异的毛滂、汪莘、赵长卿三人之作为证:
毛:绿水小河亭。朱阑碧甃·┆江月 娟娟 上高柳·|
汪:年少 寻芳。早春时节·┆飞来 飞去 似蝴蝶·|
赵:景物一番新。熙熙时候·┆小院 融和 渐长昼·|
毛:画楼 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明月 知我意来相就·‖
汪:如今 老大·懒趁五陵豪客·┆梦中时听得秦箫咽·‖
赵:东君 有意·为念纤腰消瘦·┆软风 吹破 眉间皱·‖
毛:银字 吹笙。 金貂取酒·┆小小 微风 弄襟袖·|
汪:割断 人间。 柳枝桃叶·┆海上 书来 恨离别·|
赵:袅袅 枝头。 轻黄微透·┆舞到 春深 转清秀·|
毛:宝熏 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 更深后·‖
汪:旧游 还在·空锁云霞万叠·┆举杯 相忆处青天月·‖
赵:锦囊 多感·又更新来伤酒·┆断肠 无语 凭阑久!‖
或者还不止如此,〔感皇恩〕有可能原系“四,四·┆七·|”四叠而成,即为:
‖∶四。四·┆七·|四·四·┆七·∶‖
毛:绿水小河亭。 朱阑碧甃·┆江月 娟娟 上高柳·|
汪:年少 寻芳。 早春时节·┆飞来 飞去 似蝴蝶·|
赵:景物一番新。 熙熙时候·┆小院 融和 渐长昼·|
毛:画楼 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明月 知
我意来相就·‖
汪:如今 老大·懒趁五陵豪客·┆梦中时听得 秦箫咽·‖
赵:东君 有意·为念纤腰消瘦·┆软风 吹破 眉间皱·‖
毛:银字 吹笙。 金貂取酒·┆小小 微风 弄襟袖·|
汪:割断 人间。 柳枝桃叶·┆海上 书来 恨离别·|
赵:袅袅 枝头。 轻黄微透·┆舞到 春深 转清秀·|
毛:宝熏 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 更深后·‖
汪:旧游 还在·空锁云霞万叠·┆举杯 相忆处青天月·‖
赵:锦囊 多感·又更新来伤酒·┆断肠 无语 凭阑久!‖
按早期小令结构,是很可能的。
说了北曲板唱的例子,南曲唱中的“衬字”也就可以不必多说了——南曲,其句式、句步一般地说比北曲要规整得多,“衬字”本来就少;(按今之传谱)南曲入唱通常用上板唱;也就是,在南曲唱中是有“正、衬”之别的。尤其在明中叶之后,大量文人进行南曲创作,他们写作的南曲是律化的,“衬字”就越显少而明确了。仅举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皂罗袍〕起首两句(乐谱略有简化)为例:
上引,本句为“姹紫嫣红开遍。付与断井颓垣。”其间的衬字:“似这般都”;非但从平仄格律可以判断,而且可以明白地直接听出来。
所以,我说:(1)句中不律的字为“衬字”;(2)北曲“衬字”只在案头,在唱中无所谓“正、衬”;(3)南曲则有“衬字”——在上板唱中可以听得出来。
四
现在,可以说到正题了——关于“律词”中“衬字”。
我总的课题是“词体构成”。它不止于“词体”,知“词体”不但可更好地理解“诗体”,而且只有掌握了“词体构成”,才能理解(南北曲的)“曲体构成”。
上引《汉语大词典》引明王骥德《曲律》之说:“古诗馀无衬字。”古今学界大都这样认为。我以为律词是有“衬字”的——它,同样可以也必须依“格律”作为判断。
词,格律化的长短句——我特称之为“律词,除某些调(牌)中有特定拗句(如〔水调歌头〕中‘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十一字拗句等)外,其近千词调(牌)之用句,概为律句:
1除奇言句末字为“一字步”外,概为“两字步”;
2守律句的平仄格律。
也就是:首先从理论上说,凡句内不律的(“步”外的)字即为“衬字”;在实际中则须审视具体词作及其与具体词调的关系。
(一)用“衬字”之词作举例——只举令调为例。
一、〔桃源忆故人〕。多以初作者欧阳修所作为“格”:‖∶七·┆六·|六·┆五·∶‖。有用“衬”者。将欧阳修“正格”之作 与用“衬”的杜安世、王庭珪之作并列对看:
欧:莺愁燕苦春归去·┆ 寂寂 花飘红雨·|
杜:数枝半开半敛时。 洞阁晓宝妆新注·|
王:催花—霎清明雨·┆留得 东风且住·|
欧:碧草绿杨歧路·┆况是 长亭暮·‖
杜:香格艳姿天赋·┆甘被 群芳妒·‖
王:两岸柳汀烟坞·┆未放 行人去·‖
欧:少年行客情难诉·┆泣对 东风无语·|
杜:狂风横雨且相饶。 又恐有彩云迎去·|
王:人如双鹄云间举·┆明月夜扁舟何处·|
欧:目断两三烟树·┆翠隔 江淹浦·‖
杜:牵破少年心绪·┆无计 长为主·‖
王:只向武陵南渡·┆便是 长安路·‖
杜、王二作中“晓”、“夜”系“衬字”;《词谱》断作“三、四”,而为“又一体”,误,至少是不必要的。
(按,上引杜安世、王庭珪之作《词谱》(卷七),若据《全宋词》,杜安世之作无此“晓”字;王庭珪之作无此“月”字;可为侧证。
二、〔鹊桥仙〕。多以‖∶四·四·六·|七。六·∶‖为“格”;多在句前带领,如秦观名篇。有用“衬字”者,如辛弃疾。
秦: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辛: 少年风月·少年歌舞·老去方知堪羡·|
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辛:叹-折腰五斗赋归来。走下了羊肠几遍·‖……
三、〔一落索〕。众谱以‖∶六·┆四·|七。五·∶‖为“格”。有用“衬”者,如:
无名氏:……一枝芳信到江南。 来报 先春秀·‖
吕渭老:……香兰泣露雨催莲。 暑气 昏池馆·‖
欧阳修:……锦屏较幕护春寒。 昨夜里三更雨·‖
无名氏:……笛声容易莫相催。 留待 纤纤手·‖
吕渭老:……花花叶叶尽成双。 浑似我梁间燕·‖
欧阳修:……看花拭泪向归鸿。问-来处 逢郎否·‖
四、〔玉树后庭花〕(即〔后庭花〕。此调初见于五代,其本“体”当为:‖∶七·┆四·|七·┆四·∶‖(毛熙震)。《词律》 谓有两“又一体”,其一下片首韵断为:“五·三·┆五·|”;另一过片处为:“五·四·┆”(皆孙光宪之作)。并列于下:
毛: ……歌声 满发 开檀点·┆ 绣衫斜掩·|
孙1:……晚来 高阁上珠帘卷·┆见-坠香千片·|
孙2:……玉英凋落尽更何人识·┆ 野棠如织·|
毛: 时将 纤手 匀红脸·┆ 笑拈金靥·‖
孙1: 修娥 曼脸 陪雕辇·┆ 后庭新宴·‖
孙2: 只是 教人 添怨忆·┆ 怅望无极·‖
十分明显,孙光宪二作,与毛熙震之作完全一致,只是换头句用了“衬”,并不是什么“又一体”。〔后庭花〕就只是双叠令调“一体”:‖∶七·┆四·|七·|四·∶‖。
五、〔忆故人〕→〔烛影摇红〕。
(1)〔忆故人〕,令调,王诜首作(首韵断对处的句读见下文):
烛影摇红。 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2)〔烛影摇红〕,周邦彦所作,为双叠慢调:
香脸轻匀。 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
早是萦心可惯·┆那更堪频频顾盼·|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 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解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3)北宋时,又有贺铸一首、毛滂三首,令调,亦以〔烛影摇红〕为调名,录毛作一:
老景萧条。 送君归去添凄断·|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
门掩绿苔应遍·┆为黄花频开醉眼·|橘奴无恙·蝶子相迎。寒窗日短·‖
可以看到,周邦彦(贺铸、毛滂)与王诜之作,首韵断对处似颇有差异,且调名不同;按《词律》《词谱》的做法,当为两个不同的词调(见下〔阮郎归〕等诸调);然而,古今词家向将王诜〔忆故人〕与周邦彦(贺、毛)〔烛影摇红〕视为同一词调。原因是明显的:周作下片系袭王作,又以王作首句“烛影摇红”作调名。有一个说法,据南宋初吴曾《能改斋漫录》说:先是王诜有〔忆故人〕之作,“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乃令大晟乐府别撰腔。周邦彦增益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据此,贺铸、毛滂之作当迟于周邦彦;所以,虽然《全宋词》将周列于贺、毛之后,其家王诜之作在前。
因王作首韵断对句与众人之作是有差异,词家都视之为“别体”——一词调之首作反成了“别体”,这是很少见的事。
王作首韵断,众家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句读:a)《词律·卷六》《词谱·卷七》,b)《全宋词》,c)吴则虞校点《清真集》周邦彦〔烛影摇红〕之注内收录王诜此作(中华书局,1984年,第89页)。与诸作并列于下:
王a: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b:烛影摇红向夜阑, 乍酒醒、心情懒。
c: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周上:香脸轻匀, 黛眉巧画宫妆浅。
下:烛影摇红, 夜阑饮散春宵短。
毛: 老景萧条, 送君归去添凄断。
此调,王诜首作如此,周邦彦(贺、毛)何以改为一句七言呢?事实上是:王作首韵断对处就是一句七言:“夜阑酒醒心情懒”,句前“向”字系一字领,句内“乍”字乃“衬字”——周邦彦与王诜同时,是懂得的(世称周知音律):
王: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
周:香脸轻匀。 黛眉 巧画宫妆浅 ·|
烛影摇红, 夜阑 饮散春宵短 ·|
毛:老景萧条, 送君 归去添凄断 ·|
不是十分明白么?故不承认或不知律词之“衬字”,就难以妥当地句读词作。
(二)上面说的都是以有“不用‘衬’的‘本句’”的词作为据,证说用“衬”之句。是不是可能有另一种情形:词家所定的“正格”中实际已包含了衬字的呢?有的:有一些“孤调”就是这种情形。这里找一个作者甚多、麻烦也较多的词调〔小重山〕为例。〔小重山〕这个词调,纠葛甚多,牵涉到〔感皇恩〕。先说〔感皇恩〕
六、〔感皇恩〕,一般认为其“格”为:‖∶五四。四·┆七·|四·六·┆五·三·∶‖。
词家如《词谱》认为它别有六个“又一体”。其实呢?
〔感皇恩〕“本体”应当是一个很整齐的“偶奇”组合的双叠令调:
‖∶四。四·┆七·|四·六·┆七·∶‖。
以诸句中包含各种差异的毛滂、汪莘、赵长卿三人之作为证:
毛:绿水小河亭。朱阑碧甃·┆江月 娟娟 上高柳·|
汪:年少 寻芳。早春时节·┆飞来 飞去 似蝴蝶·|
赵:景物一番新。熙熙时候·┆小院 融和 渐长昼·|
毛:画楼 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明月 知我意来相就·‖
汪:如今 老大·懒趁五陵豪客·┆梦中时听得秦箫咽·‖
赵:东君 有意·为念纤腰消瘦·┆软风 吹破 眉间皱·‖
毛:银字 吹笙。 金貂取酒·┆小小 微风 弄襟袖·|
汪:割断 人间。 柳枝桃叶·┆海上 书来 恨离别·|
赵:袅袅 枝头。 轻黄微透·┆舞到 春深 转清秀·|
毛:宝熏 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 更深后·‖
汪:旧游 还在·空锁云霞万叠·┆举杯 相忆处青天月·‖
赵:锦囊 多感·又更新来伤酒·┆断肠 无语 凭阑久!‖
或者还不止如此,〔感皇恩〕有可能原系“四,四·┆七·|”四叠而成,即为:
‖∶四。四·┆七·|四·四·┆七·∶‖
毛:绿水小河亭。 朱阑碧甃·┆江月 娟娟 上高柳·|
汪:年少 寻芳。 早春时节·┆飞来 飞去 似蝴蝶·|
赵:景物一番新。 熙熙时候·┆小院 融和 渐长昼·|
毛:画楼 缥缈·尽挂窗纱帘绣·┆明月 知
我意来相就·‖
汪:如今 老大·懒趁五陵豪客·┆梦中时听得 秦箫咽·‖
赵:东君 有意·为念纤腰消瘦·┆软风 吹破 眉间皱·‖
毛:银字 吹笙。 金貂取酒·┆小小 微风 弄襟袖·|
汪:割断 人间。 柳枝桃叶·┆海上 书来 恨离别·|
赵:袅袅 枝头。 轻黄微透·┆舞到 春深 转清秀·|
毛:宝熏 浓炷·人共博山烟瘦·┆露凉钗燕冷 更深后·‖
汪:旧游 还在·空锁云霞万叠·┆举杯 相忆处青天月·‖
赵:锦囊 多感·又更新来伤酒·┆断肠 无语 凭阑久!‖
按早期小令结构,是很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