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张卫东《昆曲在北京的七次危机》

$
0
0

         昆曲在北京的七次危机

                       张卫东

昆腔来到北京期间也经历了几次生死轮回,这里只是把历史的客观因素说明,其实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文体逐渐白话,特别是一百多年以来的口语化代文字的写作方式,使得昆曲从根本上失去了最精致的广众群体,但是久衰而不亡的原因却是“文以载道,曲谱传承”,这是不同于艺人们创造的戏曲缘由,也是主流群体在于文人的特点,依然是中国古来礼乐文明的延续。

所谓“文以载道”是指它所用剧本皆出自文人之手,是把剧本文学内容放在第一位的,是不同于一般小文人或艺人依演技而作。而“曲谱传承”则是流传的演唱不能有自己创作腔调,完全依曲牌格律填词制曲,并用工尺谱记录传播,不是只以口传心授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完全是文人之曲。

昆曲在北京第一次危机就是江西的弋阳腔传入北京成为劲敌,但终因魏良辅的“水磨调”受北京人喜爱,昆腔再次成为主流声腔。

第二次是闯王李自成的“甲申之变”以及清军进京,使得昆腔虽在北京稳固扎根后因战乱频繁而不能繁荣。    

                

 南戏传奇《琵琶记·扫松》活跃在北京昆曲舞台五百余载,由田信国饰李旺、张卫东饰张广才   

第三次就是此时传入的弋阳腔已成为北京的地方戏,始称“京高腔”或“京腔”,这是昆曲受到弋阳腔的第二次冲击。

第四次是在清代乾隆末年,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逐步兴起,北京也出现了乱弹、梆子以及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的徽、汉二调。

第五次是道光七年改南府为昇平署,裁撤了江南到京的全部昆曲教习和学生,并将其发回原籍使得北京没有众多艺术高超的昆曲艺人演绎传播。

第六次是咸丰十年的英法联军侵略北京,不仅因遭受战火实际上咸丰的国丧长达四年之久,留京的昆曲艺人颠沛流离,这时的太平天国控制江南使得北京的昆曲孤立无援,自此标志着昆曲在北京逐渐走向完全没落。

第七次是在光绪九年以后,这时西太后慈禧独自垂帘听政,从民间选入大量艺人入宫承应,使得素以昆腔为贵的宫廷也大唱地方戏曲,因而酿成从民间到皇宫满城皆能唱京剧的局面,标志着昆曲在北京的地位被京剧取而代之。后来真正意义上的昆曲演唱标准已没有大众化的认可,而在近代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定制来约束昆腔演员的表演。 

                《千忠戮·草诏》三百年来在北京昆曲舞台形象从未易改

                       
     
               张卫东饰方孝孺(2006年摄)  郝振基饰方孝孺(1937年摄)

昆曲溯源际上进北京已经有500多年了,在此期间也曾几经兴衰而立于不败之地,皆是因当时儒家治国的封建社会体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们,他们创作的那些传奇文本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而后则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会的制约时代,昆曲的振兴也就自然无力回天,现仅凭剧作者或艺人是不能改变它衰亡的命运…… 

                                  (《昆曲在北京兴衰回眸》中节选2005年十3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