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我是支持张卫东先生对昆曲的看法的--谈今日昆曲的生存法则及角色

$
0
0

我是支持张卫东先生对昆曲的看法的--谈今日昆曲的生存法则及角色

张卫东先生,一直对于昆曲的保存与发扬有其十分深刻而令人读之而为之沉痛的默启.而对于张先生的20年在深圳大学的演讲里,表示不要听转基因昆曲,敝人曾在互联网发表了以下的看法:

『昆曲的创新与守旧是一门难言的学问.新昆曲不是不可以编,但编出的是不是格守文字格律和雅不雅又是一回事,吾以为,时代在进步,昆曲不是不可以演新编的昆曲戏,即使像是琼瑶的小说亦未不可以改为昆曲剧本.但是昆曲就是曲牌体戏曲,如果写牌子的辞不合文字格律,则谱曲则难矣.当然,吾之所谓谱曲是昆曲的谱曲,不是那些用主腔或依字声行腔搞『曲唱』而搞出来的假昆曲,因为假昆曲随心自由作曲,所以管它剧本的词有多么俚俗或像白话说念,随意加音符配曲即可,此所以填词之道亡而后主腔及依字声行腔的伪说更如鱼得水,相依相寄生成共同生命体.而昆曲,也不是不可以有国乐编制,因为备乐器大成本就是昆曲的成就之一.故昆曲的曲唱的是不是真正昆曲声腔格律,此首要也.而且昆曲本是古典的剧种,其当年生存的环境固今非昔比,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口味是势所必至,故引导入门也是一门不可忽视的话题.广告包装亦难免,但这些都是末,而如果推出来的是不合声腔格律的假昆曲,这才是要谴责的.』

并且亦为文『治曲蟁言(4)有容雅俗之容乃大』.于是有曲友对余打趣说:你的一向支持张卫东先生的看法,要求昆曲应保存以往的优点,不要被时俗的新昆曲,那种仿西洋或其他剧种的方式,而失去灵魂的无昆曲内含的表演方式的狐媚所吸引,好像有些转向啰.

其实,每位爱昆者,他对昆曲的看法,都不会百分之百完全一模一样的,故吾和张卫东先生的看法,即便大体相同,也不会完全没有相异的细节存在,这本来就是人情之常,其实没有什么可怪的.但是,枝有差,本不异,细听娓娓.

其实,吾之雅俗无别观,好像和张卫东先生主张昆曲要走古典典雅路线,有所不同.吾之说法,是源本之说.昆曲之起,有魏良辅等清唱者从事于海盐腔的改良,成为具有『转音』,把原本各曲牌的固定的唱腔,随着阴阳八声的不同,予以调整,以使歌声更与发音相匹配的『新声』(以往的南北曲,都是每一曲牌为固定唱腔,一如明代黄佐《乐典》及明末沈宠绥《度曲须知》指出).但除了清唱之外,于戏场上,亦有张鳯翼首先运用『新声』于其《红拂记》上,戏场声口不止唱腔的精麤有异,而且表演程序上,为求大众可以看得明白,知识分子及当日无知识的平民皆可以看得懂,于是在大众戏台及露台上的昆曲就是走『俗』的路线,以致于后来,又有青阳腔等大众昆曲剧种的产生.但大众风行的昆曲,到了清初苏州派结束后,走向尾声,昆曲被花部打败,成为日薄西山的剧种,于是大众化又走向厅堂化,成为小众娱乐,今天我们所接触的昆曲表演形式,就是源于昆曲小众化以后,所维持的雅模式,而其俗化的昆曲形式,只能从昔日北昆、温州昆曲或湘昆等地方化的昆腔戏里去寻其迹了.

所以从清初以后,昆曲衰弱以后,昆曲的表演,走向集折体的折子戏化,走向雅化,走向小众化,走向古典遗产化,走向博物馆化,这是昆曲没落后的现象.而且,也是全世界所有的古典艺术一致的延续法则.所以,我们看到,西洋古典的音乐,现在我们正襟危坐在音乐听里聆听,那些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也有人要在现代写出古典音乐,但没有能够成为经典,都是偶尔只能昙花一现于演出曲目内,这就是现代一定要『创新』,要写作古典音乐必然面临的下场.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日本,其古典三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能乐(能剧,能曲)、净琉璃(文乐)、歌舞伎,到现在虽有少量创新的新作,也偶尔一现,不能长存而外,一致都是古典几百年前的演出原本及表演形式,这就是戏曲等艺术的生存法则.逆于此法则的,如现今昆曲界搞『创新』,衡之于历史法则,必然风流掩灭空余恨,几十百年过后,全都成为历史淘汰的糟糠,一如世界其古来表演艺术一般,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以昆曲而言,老实说,现代人己没有古时的文人的以联套形式,以表达文本的那种训练及环境,所以,我们看到,几十年来所新编的昆曲剧本,除少数,如台湾曾永义先生能有吾人所谓的古文底子,能依稀编出与往古相同造文水平的剧作,加上其组牌依乎昆曲联套准则,在此水平上,再加上如能有具有昆曲声腔格律专业文士的谱曲,则始可算得上是一部昆曲剧作,但也是一如古来中西所有表演艺术,是否能存续至后世实不可期.而其他多数的新昆曲文本,很可惜,能称得上合乎水平的少之又少,如有些有文才者,填曲牌的词尚且古今杂猱,而在曲牌的运用上,不少剧作于同一出内,时而用南曲牌,时而用北曲牌,杂湊以济,不知曲牌取用之则,以致声情表达上怪异不堪,如无专才,知各曲牌的声情及联套之则,则一看这些写出来的昆曲文本,其剧本不合昆曲剧本要求,唱出来,不知为何物就立可白了.所以时易势移,昆曲的文本形式确非与现代人的生活合一,则除非有大才,不则下场必可预见,成为仓库废品.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艺术,现今的时代的艺术,如流行歌曲,如音乐剧等等,这是时代产物.我们说,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清花部,民国以来,先是京剧,后而如越剧、黄梅剧等等,至于流行歌曲于一九三零年代之起,则时势又一易.若于宋代写如唐代的诗体的不知凡几,就是不能超越唐诗,元明仿宋词者,其成就亦不能超越;因为时代改变,在宋代只有诵唐诗,写宋词;元代只有诵唐诗宋词,写元曲,明代,诵唐诗宋词元曲,而写作昆曲传奇;不明时势,于明代不写昆曲传奇而写诗词及元曲,知其必不传矣.所以,今日纷陈的所谓新编昆曲剧本,其下场,历史法则就己历历叙明在先了.

所以,张卫东先生之言,就是在阐明了昆曲就是那个时代,从明中叶到清初的时代的产物,它至今己成为遗存,成为古典,成为经典,今日没有人能够再超越了,而今应好好传承及保存遗产,而不要妄求逆历史法则去『创新』,吾人也认为,这只是一条愚昧之路,是一些不明古今历史教训者,自以为是,反而把原有遗产毁减,所谓如张卫东先生所说的,改一出灭一出,全都成了假货,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朝此走下去,则如此一来,岂不是个个所谓『创新』者,都是在当今成为消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刽子手,及尽皆系下愚之见了.张卫东先生对昆曲保存的看法,称之为暮鼓晨钟不为过誉.非深明历史大势者所不能见矣.这是吾对于张卫东先生主张的体认及支持,

而吾之雅俗论,原昆曲盛行时为雅俗通吃,以成其大的时代,不过,时易势移,今日之道,昆曲创作人才缺乏,多成为狗尾续貂之作,不如专精传承本业,少作徒然之作,始为务本,不然,光演些不三不四的新作,昆曲演员个个手眼身法步之不讲,不成为三脚猫,本业不精之二百五,日后不沦为只能去演街头小戏之才而不成了.(刘有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