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南京南站候车室内一个小女孩被一个年轻男子当众猥亵,事件在微博曝光后,警方很快介入。南京铁路警方依据查证事实,以涉嫌猥亵儿童罪依法刑事拘留了段某某,对段某某父母正在进行调查处理,相关部门也已经介入,妥善安置受害女童。随此事件,还发生了两件事,一是某位长得像“猥琐男”的自媒体博主无辜躺枪;二是爆料人、上海作家陈岚,在几十小时内收到了微博上近千条的死亡威胁、诅咒及谩骂。
出了这种事,“南京候车室猥亵案”引发的风波,至今持续动荡在所难免。前一个无辜躺枪事件,和后面发生的爆料人被围攻、威胁事件,不可同日而语。前者虽然也是不该发生的负面事件,但毕竟属于“乌龙”或“误伤”,当事人被一时“栽赃”,但终可洗尽冤屈,其伤害程度并非很深。而后者,恶念满满,定向攻击,指向曝光坏人坏事的个人,其主观意向和事件性质非常恶劣。
对此事不做定性也没什么,做技术分析,则可发现更多线索——是罪案线索。基本事实很简单,而背后推手与成因不简单。据我分析,爆料人遭遇死亡威胁这事,水很深,很浑,水里暗藏了“罪犯大鱼”。
对恶行、丑闻的爆料人群起而攻素来罕见,“出钱5万打断腿”的悬赏更是离奇,需要探讨一下仇从何来。
南京猥亵案爆料很有意义,此事说明,其一,新技术条件下自发的舆论监督构成了一定的“民间自卫能力”;其二,民间舆论行为扩大了阻击性侵少儿的“防卫边界”。原来,似这等网传影像所披露的“轻微猥亵情节”,不被任何机构统计,当事人不会被立案、侦查、追捕,而此案发生后就不同了。爆料人做的这事公益性明显,受益群体也清楚,“正常人群”均不会为此而感到礼崩乐坏,不会感到威胁。谁会跟被扎了心窝子似的?答案只有一个:已经具备群体意识的“恋童癖”群体,以及有赖于“恋童癖”输送利益的团队。只有他们,才需要反击,才会隔着千里而爆发仇恨。
再看抱团辱骂爆料人的“理论”或观点。曝光猥亵一事,被说成“去伤害这种两情相悦的纯真美好的爱情”,“毁了一个家庭”,还有忘却年代的“童养媳”一说。可是,至少中国全境,并没有这种认可一家子之间相互抚摸敏感部位的文化,所谓“文化差异”或价值标准导致的不同估量,认做此状“不妥”,或者“违法不犯罪”,这就顶天了,而那些人却直接搬出了“纯真爱情”——你怎么知道那就是爱情?也正是这等言论的极端性质,证明了该群体“明知故闹”,他们本来就知道是胡搅蛮缠,不过为构成威胁而已,自己讲的,连自己也不相信。
再看谩骂、威胁爆料人的群体的来路。从陈岚提供给记者的骚扰电话截屏来看,多数号码来自成都、郑州等地。为什么我说这情况异常?大家知道,在观点看法这方面,尽管意见纷纷,然而各自就公共话题、新闻事件讲什么道理,却不是由地方、区域所决定的。
仅几个地方的网民,就不直接相关的问题抱持与众不同的看法,而北京观点、上海情绪和郑州观点、成都情绪分的清清楚楚,绝对没有的事情!发生了这现象说明什么呢?郑州和成都,是“同类人”初步形成线下实力团队的地方,在那几个地方,他们能顺利互动,并能达成联动,集中力量攻向某一点。而其背后,会有财力或某种组织形式做支撑。
抱团辱骂,实施死亡威胁,仅此一种行为就是该彻查的违法犯罪,遑论我上面所讲的线索与“可能”了。那些“不正常人群”嚣张到如此地步,相关机构或专业已经有失职、失误之嫌,而今,不可再因不作为而坐失捕获“大鱼”的良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