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的穆藕初
上海文史馆 沈祖炜
1919年,民族企业家穆藕初44岁,风华正茂。自留洋归来,与其兄穆抒斋联手,投身实业,已历五载。他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上,已是宏图初展,在当时的实业界也是声誉鹊起。值此踌躇满志之际,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作为企业家的穆藕初如何应对时局动荡?本文对他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作一粗略分析,展现其民族正义感与务实作风相统一的精神世界。
一、遭遇“三罢”
5月4日,北京学生为反对北洋政府签订《巴黎和约》,举行集会游行,遭到军警镇压,全国各地学生奋起响应,罢课学潮席卷各大城市。北洋政府逮捕近千学生的举动,更是激起人们的抗议浪潮。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抵制日货,维护民族权益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五四运动延烧到上海,上海各界举行罢课、罢市、罢工,形成剧烈的社会骚动。
当时的穆藕初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自己的实业活动。德大纱厂早已初具规模,厚生纱厂则于1919年3月5日举行开幕典礼,并正常开工生产。穆藕初积极参与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工作,并被推举为植棉委员会的委员长。该年2-4月正是植棉委员会紧锣密鼓的筹组阶段,穆藕初对于改良中国棉花原料的生产,促进棉纺织工业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想法,1月份刚刚致函农商总长,就改良棉种、振兴棉产提出自己的成熟建议,因为早在留美期间他已深入研究过这些问题。1919年初,穆藕初在企业活动中大展宏图的机会正在渐渐接近。
穆藕初所关注的远远不止棉业,他与黄炎培、钱新之、叶惠钧等讨论发起组建浦东电气股份公司;参加查禁毒品活动,出席万国禁烟会成立大会;参与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工作,等等。他还是上海总商会的常客,经常出席会董会议,参与上海商界重大事务的商议。
穆藕初创业活动刚刚开始,由于他的才华和见识,已经崭露头角,他的言行广受关注。可以说,这时的穆藕初已有民族企业家代表性人物的形象。
五四运动遽然而起,穆藕初和其他企业家一样,还在埋头于自己的商务之中。穆藕初与其他人稍有不同的是,他有文才,有见地,常在报端发表自己的见解。5月6日的《申报》上登载的是他的“试验移植美棉纺纱能力之报告”,可见他还是沉浸在振兴中国棉业的专业性思维之中。但是对于学生运动的诉求,穆藕初是十分同情和支持的。他出席上海个著名团体举办的山东青岛问题讨论会,对巴黎和会议决,不顾中国的主权,将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权益移交日本,表示强烈的不满。他联同黄炎培、朱少屏等数十人,以江苏省教育会、环球中国学生会、中国青年会、华侨联合会、上海基督教联合会等社会团体的名义,联合致函美国总统、英法首相以及三个国家的国会,敦请主持公道,抵制日本侵占我山东之举动。他在《箴国民》一文中高度肯定学生的爱国热情,强调这表现出“举国人民彻底觉悟,牺牲一切。置身家于不顾,以救国为前提。”对于示威学生集中目标,针对卖国官僚的举动,则称之为“人民与政府徒手奋斗,爱国学子群起争持”。①对学生运动表达了坚决支持的态度。然而作为企业家,在情理之中,穆藕初对于种种具体事件,会有相应的务实态度。
当时上海杨树浦日资纱厂因五四运动激发的反日情绪,已经时有罢工发生,并波及华商纱厂。5月16日《申报》上“厚生纱厂工人罢工记”的报道,让他领会到劳资纠纷可能因社会政治事件而触发。但是穆藕初希望就事论事地平息罢工风潮。所以一面致函《申报》,澄清事实,言明这是少数工人滋事,大部分职工经开导,厂内秩序“已安静如常”,并未发生“由中西探捕弹压”情事。②另一方面,他特意向华商纱厂联合会报告各厂罢工情况,希望沪上纱厂“共同解决”,并要求华商纱厂联合会能有“公决办法”。③在出席淞沪护军使卢子嘉召开的商讨应对“三罢”办法的紧急会议上,穆藕初观点鲜明地说:“开市开课,截然两事。因罢课事原因复杂,纯出一种少年爱国之心”,而“罢市事影响不免及于罢工”。他告诫“勿于抵制日货之际,自绝纱厂出货之路”。④可见他对学生的爱国抗争是赞同的,但是并不赞成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更不赞成影响民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和生产。
6月3日上海各界举行罢课、罢市、罢工。这就是所谓“六三运动”。面对这样的情况,穆藕初从工商界的利益出发,极力呼吁各方冷静和理智。当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最紧张的时候,他每天晚间同聂云台、黄炎培等一起与上海学生联合会商议处置办法。当时,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南市闸北所有电厂、水厂拟继司机工会之后举行罢工,在穆藕初等的影响下,学联会出面与水厂电厂工会代表恳谈,“告以爱国固然重要,但须顾及全市市民生活的需要”。几经努力,终于说服了工会代表,于是全市水电厂工人,出于大局考虑,停止了罢工。而学联会方面也很感激这些“老成持重的爱国长者策划指导”。⑤上海的“三罢”既对北洋政府和租界当局形成巨大的压力,又做到有理、有力、有节,成为群众运动的成功范例。
二、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在爱国热潮中,抵制日货是大众的呼声。德大纱厂十个员工组织救国十人团,呼吁民众抵制日货,改良国货。目前,虽无资料说明穆藕初对于自己厂内员工举动的态度,但是这种举动完全符合民族资本的利益,所以可以合理推断穆藕初必然给予支持与鼓励。
穆藕初基于企业竞争的实际状况,则有更为深入的思考。5月25日他在《申报》上发文,分析中国与日本面纱业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以他掌管的德大、厚生两厂为例,所纺用于织袜之棉纱,其原料棉花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同日本比较,“日本进口棉花、出口纱线皆无税,而到中国境内,约纳百分之二之税,则以能畅行无阻。而华商进口之棉花及出口至纱线,均须完纳正税,负担重则工竞难,原料次则工竞又难”。⑥所以,不仅要拒用日货,更要改良税制,提高国货的质量,使国货能够真正在竞争中胜出。
同年6月穆藕初又撰文《永久抵制劣货之方法》,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他对于抵货运动的看法。首先,他高度肯定抵制日货的正义性。他说:“今对于日货文明抵制,万众一心,举国一致,能坚持到底去做,并非出于偶然。盖年来国人所受抑郁不平之气,向苦无从宣泄者,今以日人侵凌我国权,违背我民意,蹂躏人道,以致全国愤慨,忍无可忍,不约而同,起图自卫。其一往无前。进而不已之一种沉毅果敢之精神,实为前所未有。”⑦就在这篇文章中,穆藕初把抵制日货的方式方法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所谓消极抵制,主要就是不用日币,拒用日本商品,让民众以用日货为耻,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制裁的手段。所谓积极抵制,主要就是对日货凡是可以不用的就不用,能用国货替代的就用国货,促进投资,积极研究发展中国的制造业,生产出更多的工业用品。他还对如何监督、如何给国货工业以金融支持、如何宣传国货等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可以说这是当时工商界人士的一个相当有分量的意见,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对于民族工商业在其后延续多年的国货运动是强有力的理论动员。
学生抵制日货,难免火力四射,以致伤及无辜。12月5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抵制日货委员会在《申报》上载文,质疑穆藕初经营纱号与日本人交易。对此,德大纱厂于次日即在《申报》说明,穆藕初“经理德大、厚生、豫丰三厂,并办一公正花行,并未办何纱号”,所以经营纱号与日本人交易之说并非事实。当时穆藕初正在郑州视察新厂建筑工程,及至回沪以后,又慎重其事地发文《复上海学生联合会》,既是撇清事实的严正声明,也是对先前的抵货运动的一次认真反思。他认为,仅仅进行罢课、演讲、游行、发电、焚货,是不足以真正抵制日货的。唯有脚踏实地,振兴实业才是上策。他介绍了自己回国五年来为发展中国棉纺工业所作的艰辛努力,并勉励学生“除热心外,须刻苦勤奋,培养毅力,以求有用之学问,而立他日建设根基”。⑧
三、资助学生领袖留学
鉴于五四运动时作为企业家的种种感受,1920年5月穆藕初发表了《一年来学潮之回顾与希望:实业界对于学生之希望》,在对学生爱国热忱表示高度赞赏的同时,却指出,学生以罢课表示民意,可是当政者却藉兵力自重,学生的抗争难于真正奏效。他劝导说,“处事尚实力”,“救国之道不一,有政治、教育、实业及种种方法,并行不悖”,“青年当求学时代,顾青年最大之爱国表示尚在来日,而来日最大表示之预备,在乎专心向学,作他日献身社会之准备。”⑨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穆藕初对于进步青年十分关心,爱护有加,热情资助优秀学生出国留学。五四运动以后,毛泽东通过章士钊为赴欧洲勤工俭学筹款,章就找到了穆藕初,穆藕初再联络其他几家纱厂业主,共捐出一万元,交给毛泽东,其中十分之八被用作资助多人去欧洲的路费,二千元被毛泽东用来办《湘江评论》等。⑩
1920年1月,穆藕初赴京与北大校长蔡元培晤谈,决定捐资派遣北大学子赴美留学。当时议定,由蔡元培选定“在学术上、社会上有贡献有希望之青年学生”。⑾最后商定,穆藕初捐款纯粹托付蔡元培个人,并请胡适之、蒋梦麟、陶孟和三教授帮助蔡元培观察、遴选。还特别说明,“不必经过考试”。结果选派了北大毕业班的罗家伦、段锡朋、周炳琳、康白情、汪敬熙五人。无独有偶,这五人全都是学生中的活跃分子,被称为五四运动健将。罗家伦,新潮社的发起人之一,曾作为北京学生代表,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段锡朋,学生游行集会的组织者之一,中国学生联合会的第一任主席;周炳琳,全国学联秘书,编辑《全国学联日刊》,协助李大钊编辑《少年中国》;康白情,新潮社成员,《少年中国》编辑;汪敬熙,“新潮社”的主要成员。显然,送这五人留洋,既有穆藕初对学生领袖的赞赏之意,更蕴含穆藕初对他们“专心向学”,增长真才实学的期盼。在该年5月正式订立的《穆氏娧е鸺蛘隆分校屡撼醭信档谝淮尉枰煌蛄剑院竺磕晷琛D屡撼踝约涸裘懒辏钪粞钪栊粒敢砸患褐χ庑┭煨渌忱С桑晌业亩傲褐摹
穆藕初资助教育事例很多,既有兴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位育小学、位育中学等实体传世,又以设立奖学金、资助留学等事实闻名于学界,但是五四运动刚刚落幕,就资助学生领袖出国无疑可以说明他另一方面的良苦用心。
——————————
①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
②《申报》,5月17日)。
③《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④《申报》1916年6月8日。
⑤李玉阶《上海学生响应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见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编著《穆藕初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7-278页。
⑥《穆藕初年谱长编》上卷,第275页。
⑦《穆藕初年谱长编》上卷,第282-283页。
⑧《穆藕初年谱长编》上卷,第312-313页。
⑨《新教育》第二期,1920年5月。
⑩艾恺《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见《穆藕初年谱长编》上卷第318页。
⑾北京《晨报1920年6月28日》,见《穆藕初年谱长编》上卷第3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