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童行倩: 需求对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硬道理(2016年11月)

$
0
0

    ——从穆藕初强国富民梦的成与败看创新路径                     (中国化工报社记者      童行倩)

 

穆藕初是我舅舅吴大榕的岳父。我写剧本《穆藕初》缘于其博大的家国情怀和超常的创新能力。然而,在初稿收笔之后,我发现穆藕初厚重的人生除了激发我们的家国情怀之外,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提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大实话,那就是需求对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硬道理,而营造需求对接的环境氛围,是文明进步的唯一标志。下面就三个方面谈我的想法。

    一、胸有国情找接口

穆藕初早期出国留学,就是瞄准了积贫积弱的农业大国“有农业而无农学”这个基本国情,抱着“以人工之巧补天工不足”的梦想,致力攻读农科。

在美留学期间,他不仅学业优秀,而且利用假期跑农场,做义工,亲身体验美国的创新意识形态和相关政策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穆藕初实习的农场,其场主是欧洲人。其祖辈初到美国时,土地荒凉人口稀少。然而,美国大农制政策规定,每一欧人入境,只要报告法庭即可得一二百英亩土地。开垦荒地之初,他们的日用品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拉,后来国家铺设了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各支路也相继延伸,有效推动了流通。随着农产日盛,他们的镇子由最初的农业延伸到了工业、商业。由于当地盛产的棉花丝长而且富有韧性,由此吸引了机器制造的老板到这里来开纺织厂,与棉布相关的产业又延伸出新的产业链。

穆藕初在农场参与了农户间的换工协作,从收割到打麦运输,专业分工很细,而且农户间守契约、讲诚信。科学宽松的政策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良性互动。他深有感触地说:“用地利、劳力、学力,发达天产,厚培国力。吾在此感受人情的熙来攘往,但觉城市以外皆乐土,不知宇宙之中有愁城。” 也就是这次实习之后,他决定到伊立诺大学改学农科。

     二、解读需求抓管理

洞察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把不同利益群体有机协调运动起来,这是科学管理的精髓也是难点,而穆藕初把这种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穆藕初作为泰罗科学管理著作的第一翻译人,深谙工人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动作的重要性,但他在中国化实践中发现,泰罗式管理并不完全适合国情。在德大纱厂创建之初,穆藕初试图根据在美国见到的一个人管一千个锭子的先例,将两个女工管理400个锭子的劳动量,改革为由一个女工管理。结果女工们都讲“太吃力,做不下去。”其中有女工说:“先生,你这样一搞,我们许多女工就没饭吃了!”穆藕初听了这话点头一笑说:“我明白了,关键不是你们做不来,而是怕失业是不是?”他见众人不语,于是说:“这一点,你们尽可放心。我绝不会因为你们多做了而让别的姐妹失业。失业了家里老小吃什么?我想可以这样,省下来的人工可以用扩大生产的方法来解决,但扩大生产是需要资金的,所以,我今天来跟大家商量,是不是可以在减少废花上再想想办法?我按废花减少的程度来酌加工资,藉以奖励工作的勤和慎。”女工们听了都很开心,觉得“这样蛮好的呀,做好了还可以多挣些钱回家。”可是工头又抱怨:“这些老油条,明明是偷懒不肯做,还串通一气说做不来!”而穆藕初认为:“求逸恶劳是人之常情。作为管理者就要知道工人的心思,用奖勤罚懒的制度来矫正工人的心思。把制度定合适了,工人们就会自觉的跑起来。”他认为, 管理涉及到心理学,尤其是在讲求人情的中国,一味把人当机器是不行的,要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的生存发展着想,提升员工福利,从而促进工作效率,实现滚动发展。他对员工们讲:“你们今日的学习,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和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我希望你们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劳工,而是要懂得棉花种植技术,掌握棉纺织机械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技能人才甚至可以用中国文学语言朗诵佛经里的教导。或许你们觉得我定的目标很大,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因此,他开办培训班亲自授课;亲自写条幅挂在员工宿舍,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发现了人才,就不惜重金送人才出国深造。尽管他培养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后并没有为自己所用,但穆藕初无私通达的人格魅力成为他叱咤风云的金字令牌。他从一个棉花行的推销员一步步做强做大,无论是引进美国长绒棉、育棉种、办纱厂,还是筹资出使搞国民外交,以及兴办纱布交易所、劝工银行、位育小学等等,每个环节都能以超常的人格魅力把不同利益的相关者和各路股东吸引过来,再以高超的协调管理能力将这些群体组织起来,使之形成推动民族经济运行的血脉。

      三、战乱频发创新受阻

纵观穆藕初创新路径,我们不能不为其眼观六路的敏锐洞察力和紧扣需求的超常创新力,以及科学合理的运筹能力而折服,但同时也为他一次次磨难受阻而扼腕叹息。总体看他的创新受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战事不断。二是人际内耗。三是官场腐败。

首先是频繁的内战。穆藕初赴美留学五年回国时正值欧战爆发。他哥哥穆杼斋与他商议集资办厂时,曾看着待售厂房的破败景象有些犹豫,于是说:“现在毕竟是欧战时期呀,有太多的不定数。是不是先等等看?”而穆藕初则认为,欧战开始,军服军被之需必将骤增,国内纺织业乘机得以喘息发展。当时是1914年,北洋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营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大环境,所以,穆家两位兄弟共同筹资创办的德大纱厂,历时一年就创出宝塔牌棉纱,在北京商品陈列所举办的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但遗憾的是,不久直奉军阀混战,此后战事接连不断。位于郑州附近的厚生纱厂旁边经常屯兵架炮,兵匪勒索如长流之水,交通受阻,原料和产品阻塞,致使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危机。

二是人际内耗。继德大之后创办的厚生纱厂,由于股份合作股大者为王,致使“有势力而无思想之人强塞无用之人”,企业由此陷入人际之累,竞争选才举步维艰。面对混乱状态,穆藕初已经回天乏力了。

为助推工业实体发展,穆藕初曾就劝业银行兴建提出五点思路,一是请各地有关专业人士调查当地工业原料,以备推广工业。地无弃材,达到利用增效之目的。二是调查海关进口货物,以塞漏洞,唤利权之意识。三是调查工业及产品质量,对照进口,发展进口替代品工业。四是邀请专门人才为促进工业发展服务。五是调查毕业于中外各校的工科生及实业界有经验者,作人才流通储备。六是编辑出版《劝工月报》以沟通工业界信息。这五个思路体现的实用的服务,曾经吸引了大量游资。遗憾的是,混乱的政局使这些思路无地生根。

当年,为抵制日本纱商定价霸权,穆藕初与同仁集资兴办了华纱交易所。穆藕初生动地喻之为“人类离不开的水火,一日不可或缺。然而,不甚用之,水可溺,火可焚,其害巨大矣。”为此,穆藕初的梦想立足于四点:“一是确保信息灵通广泛,以便于平准物价。二是确保交易快,以利于辅助事业。三是坚持互利定价原则,以防止外人垄断。四是坚持信用保障,以便于流通现金。”为防水火之患,他进而指出:“交易所的弊病在于,难以管控非商的投机者,因投机而倾家荡产的亦有之。不过,我们坚守诚信,保证了绝大多数商户的利益。当然,交易所弊病治理还要更多仰仗善治国者,比如,政治清明,百业发展,至人人有职业且生计宽裕,投机侥幸之心自泯。予以众望归之吧。”穆藕初的这个梦想尚有待今人继续努力去实现。

第三个致穆藕初于死地的症结是官场的腐败。穆藕初刚正不阿,原本无心官场。但日寇入侵,促使他与上海市民一起成立了临时救济会,并作为四个代表之一,义无返顾地押送物资亲临前线。此后工商、教育、新闻各界代表成立了金融、外交、给养、救济四个组,穆藕初担任了给养组主任,并显示出超常的协调运作能力。此后抗战常态化,孔祥熙请其出山担任农促会主任委员。当时,许多纺织厂被日军炸毁,即使搬迁也一时难以投产,而军需民生都急需棉纱棉布。穆藕初深入乡间,将民间纺纱工艺改良为“七七手纺机”,并在全国各个产棉区迅速推广,缓解了棉纱燃眉之急,但也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发国难财的美梦。官场内外勾结,穆藕初穷于应付,最终被蒋介石下令查办。穆藕初不久一病不起,临终前,仍对其下属殷殷嘱托,其农业立国的初衷始终不泯。

穆藕初辞世后,社会各界悲声恸地,蒋介石也追颁嘉奖令,但一代王朝覆灭的厄运已轰然而至。

剧本收笔之际我垂首沉思,如果“官员不清正、政府不清廉、政治不清明”不仅令精英人才难以“挺胸做人埋头干事”,而且导致了一个政权的瘫塌!前车之鉴如重音锤胸!我非常希望能得到张黎导演的指导完善剧本,把穆藕初厚重的人生呈现给后人,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有家国情怀的志士仁人梦想成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