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藕初—东西方文化精髓的结合
穆家修
今年是穆藕初(1876-1943)诞辰140周年。穆藕初是一百年前的“老海龟”,又是当年留美学生中的“三老”之一,称得起是 “老老海龟”了。穆藕初早年就是一位勤奋好学的爱国青年,19岁那年的甲午国耻造成了他“心中之痛苦,大有难以言语形容者”,立志为雪耻兴邦而奋进苦学,“求西学之决心于是时始。”穆藕初在留学前己有了当学徒、在花行、海关、学校学监和铁路警务长等岗位上二十年的工作经历。他34岁东渡留学,39岁学成归国后到47岁期间在办纱厂、兴教育、开银行、创华商纱布交易所等诸多方面屡创佳绩,国人曾誉之为国内四大“棉纱巨子”之一。穆藕初在商不仅言商务商,而且关心政治,乐于善举,当时凡涉及雪耻兴邦及公益方面的社会活动,甚至以往少有商人涉足的国民外交领域,也往往会有穆藕初的影子出现。青年毛泽东很早就开始注意他,毛泽东在1923年《新时代》创刊号《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中,称穆藕初是新兴商人派的代表之一。
我是穆藕初的幼子,父亲1943年病逝于重庆时我刚十岁,我对父亲的系统认识是在我退休以后才开始的。二十多年来从收集史料碎片开始到不同版本穆藕初文集、年谱的相继出版,我对父亲的认识在加深!
这些年来有三个对穆藕初的重要评语给我的印象深刻!
首先,是在穆藕初生前1925年出版的《中华今代名人传》-《穆藕初传》的最后结尾;“君为人和霭,交友以信,举止正大,见识宏远,中西人士无不乐于相处。噫!如君之才高德备,诚可谓中国第一人物矣。”
其次的,是在穆藕初1943年病逝重庆时共产党元老董必武送的挽联:“才是万人英,在抗战困难中,多所发明,自出机杼;功宜百代祀,于举世混浊日,独留清白,堪作楷范。”董老认识父亲并有交往。他对穆藕初这位党外人士的盖棺论定如此之高,实属罕见!
最近的,是《上海学》资深学者熊月之研究员《论穆藕初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意义》一文的结尾:“穆藕初何许人?二十年前上海滩一位海关小职员,十年前美利坚一名普通留学生,家无父祖余荫,朝无显贵奥援,名亦不见经传,回国后不到十年,忽然跃登全中国大人物之榜,名列工商界领袖前茅。套用一句古语,呜呼!穆藕初可不谓人杰矣哉!可不谓人杰矣哉!”
根据我本人这些年来对父亲的认知,我对上述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权威人士对穆藕初的评语是认同的。我想进一步明白:“穆藕初!他为什么能成为穆藕初?”造就穆藕初成为“人杰”的基本和必要条件是什么?
我一直认为穆藕初的留美经历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为此我在去年八九月间专门赴美去重踏了他的留学路程,收获良多!我认为: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东西方文明的优势互补造就了穆藕初。东方文明的“自强不息” 和“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给了他干劲和原动力;西方文明的科学方法论给了他知识和强劲的执行力。两者缺一不可!穆藕初可谓是东西方文化精髓结合的一个样板!
与众不同的留学生涯
穆藕初当年形容自己是“事情样样做过,但是样样不懂。”具有強烈求知欲望的穆藕初采用的是完全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他不仅在校内学,还到校外去向社会学;不仅在课堂里向老师学,还住到美国普通人的家庭里去接触民众,学习异国他乡优秀的民俗文化。每年的寒暑假他都有计划,或是去企业做调查、或是去农㘯实习,学习美国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穆藕初在最后一年读研究生时,“英语之流利,可以不加思索随口应付,竟与操华语同。此时余宛然寄身于世外桃源,为留学期内最俯仰自得之一时期。”这不是件容易事,更不是多数留学生能做到的。这为穆藕初能深入窥测美国文化的核心内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当年穆藕初的英文信函看,其书法之流畅与熟练程度,更令人叹为观止!
抓住机会获取真经
这次我去走访了穆藕初在美留学的威斯康辛大学、伊立诺大学和塔克塞斯德州农工学院三所学校。父亲的《五十自述》近五万字,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关于他的留学生涯的。这次我带上这本《自述》,边走边读。虽是重读,但触境生情,感悟就深刻多了!
威斯康辛大学校方这次找出了父亲当年亲笔填写的入学申请书,以及成绩单等,外加我这次去做报告的彩色广告页,制成纪念册送给我,至为珍贵!
威斯康辛大学是父亲留美时首读的正规大学,初入美国名牌高校,他感受良多!《自述》中的威斯康辛部分竟占了大学回忆部分的五分之四,内容都十分精彩!穆藕初就读伊立诺大学时取得学士学位、在塔克塞斯德州农工学院读研究生时得农学硕士学位。
穆藕初在学习农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了西方科学方法论的系统训练。这其中一部分是邏辑推理,一部分是归纳。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归纳推理和实验的这两个支柱上的,这正是东方文化所缺乏的。中国有六千年的农业历史,可只有农业没有农学。穆对此深有感触,就建立我国实验农学事宜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
大学内的各种专门学会是美国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穆藕初对此很有兴趣,不仅参加活动,在有的学会里还兼有领导职务,是个活跃分子!参与其中得到的提高与训练更是多方面的!
这次我在伊立诺大学的档案中发现,穆藕初在留学期间还有介绍和宣传东方文化的事迹在:一,他曾在伊立诺大学的一期校刊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东方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文章,向西方读者介绍了《西厢记》的故事:二,在一个伊立诺校方教堂举办的《各国的圣经》系列讲座的报道中我看到,其第一讲的题目为《中国的儒教》,报告人是穆藕初。由此,可以看出穆藕初的留学生涯是何等的活跃!正是在这种活跃的学术互动中,彼此了解才会加深,收获才更大!
泰罗《学理管理法》一书在1911年的出版,第一次把管理上升到了科学理论的高度,科学管理才成为一门专门学问。穆藕初1913年在仔细研读这本著作时,马上明锐地看出了其重要性,称此书是“空前的创作”。 原来穆藕初早在国内工作期间就对管理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此时又看到了泰罗科学管理方法的问世之作,他如获至宝的就去费城向泰罗当面求教,并在随后把泰罗的原著翻译成中文。他在引进科学管理的同时并在自己的建厂实践中予以认真的应用。穆藕初慧眼识真经,并从此抓住不放,这帮了他一辈子大忙。
踌躇满志 艰苦创业
父亲早就认准的是实业救国之道。他回国后经调查研究,仅过了三两个月他与胞兄恕再共凑了20万两资金(1+19,藕初的1万两还是借来的),就开始行动了。他们买下了别人半拉子工程的厂房就开干,纱厂取名“德大”。他一面建厂,一面订购设备;一面招工,一面还自办夜校;同时还在德大附近创设了“穆氏植棉试试验场”,开始从事棉质改良工作;而且还在翻译泰勒科学管理原著的同时着手考虑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制定新的厂规厂法。他在“开机前后约计半年,日间督策工作,夜间创制各种报告表格,每日操劳达十四五小时。是时年富力强,且当创造时期,不能不勤奋从事,故乐此不疲也。”德大新事新办且效率极高,投产不数月,其所出之“宝塔”纱,出品之佳,为上海各纱厂之首。第二年更在北京赛会就得列第一,于是穆藕初办理纱厂之名誉大著。之后又复创办“厚生”;“豫丰(郑州)”纱厂;“中华劝工银行”及“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 。 “厚生”在建设中购自国外的三种锭壳在运输途中遭鱼雷袭击损失近半,此飞来之横祸打乱了整个计划。他极力设法予以补救,为应付各事超负荷运作达半年之久。等到开工全厂机轴转动,穆藕初心头的大石头才落了地。回家一睡竟48小时没醒,大病了一场。医生确诊是用脑过度,需要外出静养,方能恢复。否则,一二年后就要成为废人的。父亲当时拼命工作之勇猛可见一斑。他在留学初期也曾因读书用力过猛,导致头昏眼花,胃口锐减,精神疲惫,甚至已到了深恐自己学习难以为继的程度。在他的晚年,据农本局工作人员吴麟鑫说:穆经理“他老先生工作起来的那个干劲,有时就像不要命似的,年轻人要跟上也累!”可见,穆藕初的这种精气神非一时一事之表现,而是他一辈子作风的一种常态!可敬可佩!
科学管理立收奇效
什么是科学管理?穆藕初说:“不论处理什么事情,凡是有条理、有秩序的,都可以说是科学管理。”其核心内涵“即节省时间、精神、物质而已。”“凡有所利,无不力图,凡有所病,无不力除。”“实现无废才,无废材,无废时,无废力。”
穆藕初引进科学管理后,首先应用在他三个现代化纱厂管理实践上,首战告捷,后来居上,一举成名。
在人才培训方面,他在自己的纱厂、植棉场、及花行内自办夜校,亲自参与授课,这实际上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萌芽。
在改良及推广植棉事业上,他自己先创设了植棉试验场,后又联合金陵大学教授和科研机构专家,由生产方提供资金支持,联合运作,从而把我国棉产改良推广的活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开创了我囯近代史上产、学、研三结合科研攻关的先河。
抗战事发后,为了粉碎日寇对内地的经济封锁,他放下身段,亲自下乡调查,集群众智慧,发明了土洋结合的简易脚踏“七七纺纱机”。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把后方的农村劳力动员组织起来支持战时经济,以尽可能小的支出,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创出了尽可能大的经济价值。这是科学管理威力的再次张扬!
1939年5月全国生产会议要在陪都重庆召开,他被委以会议秘书长的重任。为此穆藕初做了周密安排布署,为使会议能以“最少的经费,最速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果”,还以行政院名义公布了相应规定若干条。由于会议的准备非常周到细致,会议期间讨论提案达二、三百件之多,会议开得很成功。这是穆藕初对科学管理化裁而妙用之的又一范例。
穆藕初吃透了科学管理的核心内涵,把它融化在了自己的血液中,真正做到了“引伸触类变通,化裁而妙用之,无论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种种事业,参用此项新管理法,无不立收奇效。”黄炎培在重庆追悼会上报告穆藕初生前行状时,所例举先生为人特异的第一点就是“有计划”。抓得很准!
学习西方却不崇洋眉外
穆藕初在不遗余力的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文明时,头脑是很清醒很有分析力的。他不迷信洋人, 更反对全盘西化。
他很明确的告示国人:“中国事业须由中国贤有才者整理之.若外人越俎代谋.定无良果。余深愿我国之办慈善事业者。及借外力而办国事者,及早彻底觉悟也。”
穆藕初提出不适合于科学管理的人有三种:一,自大、二,崇拜外人、三,忌才。他认为,聘用外国人应当有分析,并不是每一个外国人都是值得崇拜的。盲目崇拜外人的人,看见外国人“好!好!”什么都好。这种中国人就不配讲科学管理。
“五四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昆曲、京剧竟也在扫荡之列。此时,蔡元培就把国学大师吴梅请进北大,开昆曲课,提創学生欣赏昆曲;穆藕初则联合曲家、曲友在苏州组织成立了“昆曲传习所”,培养昆曲的接班人。两个人一南一北都在为保存昆曲这个国粹尽心出力。
穆藕初19岁立下为雪耻兴邦,发奋苦学的志向,27岁“知淘汰之可畏,争存之必要,从自强不息中,锻炼出新吾来。”之后,穆藕初历经创业的成功与挫折,弃商从政,角色在变化但雪耻兴邦自强不息的方向依旧。
56岁(1931年)穆藕初又手书“自强不息”以自勉。1933年《东方杂志》元旦专栏发起了两个“新年梦想”的征文。穆藕初的“梦”简而言之就是:全国上下必须实行法制。个人想继续研究一门学问…为社会服务,为大众谋幸福。1935年初穆藕初自任主编兼发行人的《交易所周刊》出版发行,该刊就国内和国际的经济热点问题刊发了不少有影响的文章。1937年末穆藕初的又一部重要译著《军火商人》出版发行。该书通过军火商人历史的与现实的活动,揭示新的世界大战威胁已迫在眉睫。穆藕初此时的视野又有了很大的拓展与深化。
抗战事发后,他主动请缨来做农业推广工作,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己任。1938年5月成立的农产促进委员会由一个直属于行政院的部级机构来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在行政体制上是空前的。农促会实际上是做科技中介,工作很辛苦又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很有实效,却少油水,别人不想干,穆藕初却干得很起劲!战时就需要这种实干的人。
紧接着,1941年穆藕初又被委任为农本局总经理,以调整后方花纱布之购销供应为任务。花纱布是战时的战略物资,十分紧缺。在前方吃紧,后方紧吃,黑市泛滥的重庆,有人就很想坐上农本局总经理这把交椅。穆藕初当时为平抑棉价作了大量工作,有人说“穆藕初自己不想发财,还不让别人发财。”他因此得罪了一些人,埋下了祸根。
在1942年12月2日召开的全国总动员会议上,穆藕初遭到了他人的诬陷,蒋介石偏听偏信会后手令将穆藕初“撤职查办”,此令见报后曾轰动一时。穆藕初自知没做错事,心态坦然!次日经农本局陈述真相并提出申诉后,当局不再“查办”,但“撤职”仍照旧。据农本局倪某云:穆先生当日回来说:“翁文灏这个人不上路,不出来说一句实话。”又说“做不做官无所谓,农产促进会有关农业推广,这个职务我要做到死。”再往后就再没听过穆藕初提及此事!这次我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查阅了“蒋介石日记”,蒋介石对此事不仅有记载,还有反省,更有“平反”!12月5日日记中有一段:“动员会组织庞大空虚,贺贵严主持无方,对之愤怒无已,疾色历色令人难堪,是修养不足故!急切偏激,不能容忍稍耐,何以治人耶!对穆湘玥查办事,亦操之过急也!”蒋已在反省自己。到12月23日日记中有一句:“…。五,代慰穆藕初。六,…。”此意不就是等于給“平反”了吗!这“平反”来得如此之快!实属意外!穆藕初在遭此大冤之后不久,紧接着就出现如此重大的转折,穆藕初不仅没有对外宣扬,而且连自己的亲人也未被告知,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在支配着他,发人深思!可能的解释是:穆藕初把个人的荣辱事看得很淡,不忘初衷的他还有更多的大事要做呢!
事发以后没出三个月穆藕初病了,确诊是肠癌。我母亲携家麟兄与伯华兄分别由上海途径宝鸡入川,父亲最后二个多月是在亲人的护理下度过的。癌症的治疗过程,特别还开了人工肛门,是很痛苦的!但父亲很坚强而且乐观!他人在病房,关心的还是事业和工作。想战后如何恢复棉业,想光复后在上海再办教育与昆曲小剧场等。甚至在友人去探视时还谈笑风生以诗相赠。病中还不忘教育儿子,给家麟兄讲国学和检查英语朗读水平。8月6日秘书陪英国李约瑟博士来访,李约瑟希望穆先生病愈后赴英国游历,以促进中英经济合作。穆藕初紧接着就叮嘱秘书:“我一定要到英国去。你一定要帮我忙!”情真意切!穆藕初临终留给家人的遗言:“不要灰心!”还在勉励家人要“自强不息”。
穆藕初认为:人生在世,不在索取,而在奉献!作为一名战士,穆藕初献出了他的一生,他走得很踏实很坦然!如果说有什么遗憾?作为一名战士,他没有眼见倭寇的投降,没有等到胜利时刻的来临,壮志未酬是他的唯一遗憾!
穆藕初可贵的是他那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和以科学管理为指导的卓越执行力。他不做无谓的重复劳动,步步超越,处处创新,是东西方文明精髓的结合造就了一代“人杰”的样板, 从而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