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状况下,我们没必要去理解那么多的字源语源。正如现在大家打仗都用枪炮了,你想练练武艺耍耍长矛大刀没关系,但绝大部分状况下,还是用更实用更好用的枪炮好了,你也别劝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放下枪炮拿起大刀长矛——那结果就是义和团的下场。

日前,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13日)和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上公开征求意见。回想读高中时适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推出,当时的惊异奇特之情可以想象。现将有关《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一些资料收集整理于下: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报纸发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收简化字248个,第二表收简化字605个。 12月21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次年3月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学校试用简化字的通知》。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解释》说,原则上,“广大群众对汉字进行的简化,充分显示了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智慧。从事汉字简化工作,就是要总结群众创造简化字的规律,应用群众简化汉字的方法,在广泛搜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采用的主要是“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推荐的群众中流行的新简化字材料”、“群众来信中提供的新简化字材料”、“197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各省、市、自治区征集的新简化字材料”。简化的具体方法为:主要选用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简化汉字形体(590个原字平均笔画为13.1画,462个简化字平均笔画为6.9画,简化字比原字笔画减少近一半)的同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使一部分汉字的偏旁和笔画结构变成了常用字;减少了一部分汉字的偏旁。如,“龄”简为“令”, “帮”简为“邦”, “副”、“傅”、“腐”简为“付”,“街”简为“亍”,“停”简为“仃”,“舞”简为“午”, “部”简为“卩”;偏旁“豸”被“犭”合并,“廴”被“辶”合并。
1978年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停止试用这批简化字。公开解释是《草案》是“试用”,“试用并不等于正式推行”,“现在,《草案》已进入修订阶段,大规模的试用可以告一段落,所以在报刊上就停止试用了。” 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现在起停止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强调指出:“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由于这个方案是在一片“拨乱反正”的呼声中,并未实行大规模的研究分析,仓促地制定和发布的。它把一些不应该简化的字简化了,一些应该简化的没有简化,并且字被简化得过于简单。当时学者普遍认为:相比第一次简化的汉字,“二简”草案大多采取了通行于一种行业、一个地区的新简化字,约未全定,俗未全成,造成了“二简字”不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且当时受极左思想影响,人们认为汉字是为工农兵服务的,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所以简化汉字时并没有征求知识分子的意见,甚至没有经过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表决,事实上不能算是“通过”。
“二简字”在书写上虽然简单易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写字的速度,但它使不同汉字的外貌更为相近,增加了辨别的难度。后人更普遍认为它在构造上失去了汉字造型美观的特点。自《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后,社会上使用“二简字”出现了混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字在国际语言中的形象;国内的很多专家和学者纷纷质疑此次简化。因此,最终使这次简化落得短命的收场。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二简字”不属于规范用字。应该说,这次简化是不成功的。
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说明及字表摄影件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批简化字(共853个)公布,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经历此事的网友回忆说:那时我正上小学,有一天写黑板报,标题大字有“永攀高峰”四字,因为“攀”字笔画太多,写成黑体笔画全粘在一起,于是我便写成刚公布的简化字“”,没想到刚写好,就招来正好路过的老校长的臭骂:“你写那是什么字?是汉字吗?”后来我才知道,“二简”公布后遭到了方方面面的批评,批评最尖锐的是将“展”简化为尸字里有一横,人们说是“暴尸于市”……
1978年4月,教育部发通知教材停止使用“二简”;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停止使用“二简”。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宣布废止第二批简化字,指出:“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微信公众号付春兵频道编辑出品。
30多年前曾经有过第二批简化字,使用时间不长,但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这些,以致于误认为是什么人随意杜撰的文字,其实这些字也是有“来头”的。很多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汉字的简化给文化普及推广和简化书写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却削弱了汉字的传统文化内涵。这里把第二批简化字表提供给大家做为参考。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批简化字(共853个)公布,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
1978年4月,教育部发通知教材停止使用“二简”;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停止使用“二简”。
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废止第二批简化字,指出:“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简化字”在书写上更加简单易行,但由于刚进行完“一简”,“文革”会(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就迫不及待地进行第二次简化,引起社会上用字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是废止了这个方案,并指出了:“今后对汉字的改革要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
文革会的简化汉字 除了引起社会用字混乱外,还造成了姓氏的分道扬镳:
我国本来有“阎”姓无“闫”姓,但简化汉字以后俗字“闫”亦成了姓氏;此外,“萧”姓与“肖”姓也是这种情况。“肖”古读去声,为动词,
近代罕见将“萧”姓作“肖”者,属用字不规范之属,简化字推行使这种趋势泛滥。这就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中华萧氏宗亲会」奔走下,政府同意回复「萧」姓,目前已有福建厦门两名肖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分证。
所属区域: | 北京 | 加入时间: | 2016.07.23 |
项目性质: | 新建 | 进展阶段: | 施工准备 |
投资金额: | 1.5亿元 | 资金来源: | |
业主单位: | 北方昆曲剧院 | 设计/建设单位: | / |
业主方(北方昆曲剧院)联系方式 | ||||
电话 | 010-63522110 | 传真 | ||
详细地址 | 北京市宣武区宣武区陶然亭路14号 |
民生改善项目 |
||||||||||||||||||||||||||||||
信息来源: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6日 浏览次数: | ||||||||||||||||||||||||||||||
|
27 | 北方昆曲剧院改造工程 | 北京市文化局 | 北京市文化局 | 西城区。陶然亭路14号 | 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业务管理用房、剧场、排练场及配套用房 |
既赞亦叹,好美的文章!
鲁迅原配的,文笔真好!
很长, 但值得读~读完,
恍 如 隔 世~
鲁迅妻子,无性无爱守41年活寡,只愿生生世世永远不要再遇见鲁迅。
作者:李梦霁
下花轿时,我掉了绣花鞋,是凶兆。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我的大喜之日。
五年后,我又见到他。
嶙峋得清冷,而倨傲。
1
月色凄寒。
盖头久久没掀,灯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师椅上,翻书,不语。 我瞥见墙角的一只蜗牛,一点点向上爬,很慢,仿佛时间。
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妇,年底完婚。 他是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书香门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错,锒铛入狱,家道也便中落。
我家为商,我长他三岁,似是一桩好姻缘。
成亲在即,他却要留洋日本,耽搁婚期。 临别,我随周家人送行。 他对我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周家无女,从那时起,我就自认是周家的人。 让他安心,让家安宁,是我毕生所愿。
我等了五年。
等待有朝一日,一路笙歌,他来娶我。 可是,他迟迟不归,杳无音信。
听娘娘(绍兴话,即婆婆,下同)和亲戚说,他成了新派青年,嘱我放脚,进学堂。
我四岁缠足,母亲言,好人家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莲,大脚丑陋鄙俗,不成体统。 今我二十有余,又谈放脚,徒遗笑柄。
自古迄今,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人,开枝散叶,打理家务才是分内之事,读书识字非正业。 朱家传统,容不得我挑战。
说到底,我不过是个小女子,旧时代的小女子。 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婚礼时往大如船的鞋里塞棉花,没承想,下轿时竟掉了,欲盖弥彰。
墙角蜗牛仍在奋力上爬,夜缓缓地淡了。 我想起那年渡口,他对我说,家有一女即是安。
彼时的他,举手投足都是文弱书生气,不似如今,棱角分明。 我心内有点憎恨起日本来,是日本之行让他改变。
我预感到世道变了,只是不知新世道,容不容得下一个我。
洞房花烛夜,彼此默然的一夜。 一沉默,就是一辈子。 三天后,他再度离家,去日本了。
2
宣统三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满清垮台。 我的婚姻,已经走过第五个年头。
先生回国两年来,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中学堂当教员,现在是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他从不归家过夜,偶尔行色匆匆地回来,怀抱许多书,我看不懂。
他和娘娘说话,说「国民革命」、「中华民国」,大抵是些国事,知我不懂,便不对我说。
我沉默地听,寂静地看,他时而激昂,时而悲愤的模样,我很喜欢。 他是做大事的人。
我出街,街头巷尾的茶馆都是「革命」的说法,人们好像与从前不大一样。 像先生般不束辫的男人多起来,女人也渐渐不裹脚,天下乱了。
先生似乎小有名气,路过酒肆药铺,常听闻「周树人」云尔。 我是骄傲的,因我是周树人之妻。
我亦是疼痛的,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枯了华年。
先生是摩登人物,对这新气象,自然是喜悦的。 我却是个旧人。
贴着「包办婚姻」,迈着三寸金莲,被风云突变的世道裹挟着,颤巍巍地撞进新时代,往哪里走,我不知道。 晌午,我回娘家。
先生去北平了,我不识字,托小弟写封信。
先生树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望纳妾。
妻朱安一九一四年十一月
先生未复,听说动了怒,说我不可理喻,不可救药。
正如下花轿时掉鞋,在他面前,我如履薄冰,却总是弄巧成拙。 我是爱他的,甚至允许他纳妾,可他不懂。
只有娘娘疼惜我,打理周家上下多年,我不像周家媳妇,更似周家女儿。
一九一九年,先生为了事业举家北上赴京,我于是离了这江南水乡,离了娘家。 一别,竟是一世。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我的人生依附于丈夫,他是大器之才,命运系于国运。
我的一生,便在天翻地覆的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支离破碎。 人生尽处是荒凉。
3
北平只有老鸹憔悴的哀叫,日子里满是干枯的味道。
我们住在二弟周作人处,弟媳信子是日本人,作人留洋日本时「自由恋爱」而结合。 她思想进步,又懂写字,深得先生喜爱。
来到北平我才知,先生声名竟如此显赫。 来访者络绎不绝,有学生,也有大人物。 每遇客访我都居于后屋,他应该不想我出面待客。
先生由内而外都是革新,只有我是他的一件旧物。
今日我在后屋时,作人走进来。 「大嫂,你怎么一个人在这? 」
我笑了笑,没有答。
「大嫂真是安静之人啊,这么些天都没听你讲过话。 」他的声音里有旧日时光的味道。
我想了想,说:「作人,你教我认字吧。 」
「好啊!
听大哥讲,我只当你顽固不化。 既然你追求进步,我断然全力助你。 」
他写下八个字:质雅腴润,人淡如菊。 「形容大嫂,恰如其分。 」
后来,每当先生待客,作人便来后屋教我写字,有时也与我交谈。 十几年的婚姻,我心如枯井。
作人似是井底微澜,让形容枯槁的时日芳草萋萋。
「大哥现在教育部供职,也在北大教书,不叫周树人,叫鲁迅,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大嫂,你虽是旧式妇女却不愚钝。 你很聪慧,大哥不接受你或是先入为主的偏见,以为婚姻自主就是好。
「事实上,你也看到,信子是我自己选择的妻,她挥霍无度又常歇斯底里,大哥一味崇洋,未免太过激进。
「大哥是成大事之人,历史恰到岔口,所谓时势造英雄,他定会青史垂名。 社会规范剧变,总有人成为牺牲品,庞然历史中,小人物的疼痛无足轻重。
历史会忘了我们的。 」「......」
斑驳的时光迭迭错错。
在北平八道湾的四年,是我人生中唯一的阳光。
无论如何冰冷漠然的人,在暗如渊壑的生命里,总有一次,靠近温暖,靠近光明。生是修行,缘是尘路的偈诰,因这来之不易的剎那芳华,我忘记哀伤,忘记幽怨,得你,得全世,得一世安稳。
然而,满地阳光凉了。
作人与先生决裂,因先生偷窥信子沐浴。
人生如纸,时光若刻,凉薄薄凉,夫复何言?
结发十七载,未曾同居,现在竟窥弟媳,大约是为「新」。 先生料我不识字,书信从不避我,我于是看到作人递来的绝交书。
鲁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 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 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
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 愿你安心,自重。
先生被迫迁居,临行对我说,留在作人家,或是回绍兴娘家。
我不说话。 两行清泪,惊碎长街清冷。 他们兄弟二人已然恩断义绝,此地可堪留我? 若回绍兴,我便成休妻弃妇,给朱家蒙羞。
世人都说先生待我好,谁知我吞下多少形销骨立的荆棘? 我一辈子,无论多难,只哭过两次。 那是一次。
娘娘心疼,劝先生:「你搬了家,也要人照料,带着她罢。 」
先生瞥了我一眼,清冽而凛然。 那年渡口,早已物是人非。 往事倒影如潮,历历涌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
4
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先生与我的新居。 我是欢喜的。 兴许这样的独处,可以拯救我。
先生肺病,终日咳得厉害,只能吃流食。
我写信给娘家小弟,托他去东昌坊口的咸亨酒铺买盐煮笋和茴香豆,那是先生最爱的小食,寄过来,我磨碎煮进粥里。
先生好一点后,我常走十里路去「稻香村」,这间南店北开的糕点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是先生极钟情的。
先生恢复得很快,待我亦不似原先淡漠,甚至将我的卧室作为书房,莫不是一种恩赐。
家里又开始宾客如云,我不再避讳。 一切向好。 直到,她出现。
高颧骨,短发,皮肤黑,个子很小,标准岭南人长相,说话不会翘舌。
先生讲新国文,久居北平,京腔很重,有时纠正她,她便撒娇似的说「讲乜嘢(粤语,即说什么)?
」先生笑,眉山目水间的情意展延,是我从未见过的温暖。
女孩几乎天天造访,先生比任何时候都快乐。 他放心我不识字,日记和书信都放在卧房桌上。 我于是知道,女孩叫许广平。
她给先生写很多信,浓情蜜意溢于言表。 我不明白,大抵又是新人做派。
那日,女孩坐在客厅,我斟茶给她:「许姑娘,喝茶。 」岁月如水人如茶,顾盼之间,云烟四起,藏住多少曲折心思。
我不过是想提醒她,谁才是这里的女主人。 无论如何,她是客。
许广平抬眼看我,一个眼睛里灯火闪映的女人,笑容像清晨簇新的阳光。 她太年轻了。 我已年逾不惑,年华蓦地在眉眼间轻轻凋谢。
青春是一阕流光溢彩背后本能的张皇,有女人的地方,就有争斗。 可我,不战而屈。
我默默转身回卧房,听闻先生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太太。 这是母亲送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赡养义务,至于爱情,我并不知。
」我的心仿佛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先生何等睿智,又如此愚钝。
我是大家闺秀,是旧式女子,不擅辞令,不懂表白。 于我而言,爱是生活,是死生契阔的相依相随,是细水长流的飲食起居。我以為,
經年的忍負與犧牲或可換來先生的一抔柔情, 沒承想, 我的深情卻是一樁悲劇, 我的愛情亦是一場徒勞。世界變了,
所有人都只當我是舊中國落伍、無望的一代, 誰知我曾不斷衡量與丈夫的關係, 嘗試了解新世界。我終是背負著命呤旨,
隨波逐流
外面兀自歡聲笑語, 許廣平說, 這是一場費厄潑賴 (英語fair play的音譯, 即公平競爭)。我聽不懂。恍惚間,
滿世喧囂折盡
5
三一八慘案 讓北平風聲鶴唳。手無寸鐵的年輕人被段祺瑞政府兵打死, 橫屍街頭國難當頭, 無以家為,
哀歌響徹北平。先生沒日沒夜地撰文, 煙不離手, 身體每況愈下, 我心疼他。段政府下通緝令, 先生走了, 留下一句: 朱安,
好生過。青燈黃卷度殘生, 記憶煢煢。一九三六年深秋, 日本占了東三省, 北平局勢緊張, 山雨欲來風滿樓。許廣平寄信給我:
先生逝於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展信, 淚不可遏。我一輩子流淚只有兩次, 那是第二次枯等三十年, 他活著, 我就還有個盼, 如今,
陰陽兩隔。我是將熄的炭火, 他是唯一的餘溫,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秋雨瀟瀟, 把我心裡淒淒的疾風澆得濕漉漉。緣分清,
怨不得時過境遷
後來, 日本侵華, 娘娘仙逝, 日子更艱難了。許廣平接濟我, 懷著對失敗者的同情, 到底是不屑。在她眼裡, 我不過是
舊社會給魯迅痛苦的遺產。歷史喧囂, 容不下我
家徒四壁, 一日兩餐,
只有湯水似的稀粥, 就幾塊醬蘿蔔。我想起先生的藏書, 或可換錢維持生計先生一生, 撰文不計其數, 卻沒有一個字是關於我,
何其悲涼。時間都在他人筆尖上, 獨獨把我遺忘。
午時, 數年庭院深深,
門可羅雀的家裡來了客。
我們是魯迅先生的學生,今日听闻您意欲出售先生藏书,特来关嘱您万万不可,鲁迅遗物无价,须妥善保存。 请您三思。
「您是旧时代的人,没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价值。 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时代的先驱和领袖,他的遗物一定要保存! 」
意气风发的学生慷慨激昂,我推开面前寡淡的米汤,放下筷子,定定地看着他们:「你们只说先生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谁来保存我呢?
」倚栏愁空怅,恨三千丈,何处话凄凉。
尾声
日本投降,北平无战事。
时光越老,人心越淡。
独卧病榻,回望满盘皆输的人生,我看到墙角一只小小的蜗牛。 我们是老朋友了,绍兴老家的新婚之夜,也有一只蜗牛陪我捱过。
它那么努力地从墙底一厘一厘往上爬,像我一样,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 可我现在没力气了,我待先生再好,也是枉然。
我们这些时代波涛中的小角色,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生存便已是一种枉然。
过往的岁月教会我,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字,冷,彻骨的冷。 所以我会在星稀的冬夜,点一堆火,慢慢想你。
想起风陵渡口初相逢,那个清癯疏淡的少年对我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蔡琴和鲁迅妻一比,10年,而已 !
朱安, 文章写得真好
!
如果从小就识字念书,
成就可能比鲁迅大 !
时间真是过得飞快,一转眼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读书到现在,已经有30个年头了。
八月十五前的某一天,小宁与姜文通电话,说想要与同学们聚一聚,忽然想到,今年是我们80班建班成立第30个年头了。之后小宁便与我联系,接下来与老师、同学们联络的任务自然又落到了我的头上,一提到“30年了”这句话,所有人都是感慨万千,大家都跃跃欲试的表示出要参加班里的活动。其实,早在很多年前我们80班就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规矩,每逢过春节或者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这几个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们班的老师同学们也一定要找出一天来团聚一次,大家见面互敬平安、追忆往事。毕业26年了,我们仍然是团结友好的集体……
我们班的毕业照,前排从左至右:岳红、王晓燕、贾雨岚、吕丽萍、高倩、丛珊。
第二排从左至右:杨立山、刘立滨老师、张仁里老师、刘波老师、何炳珠老师、赵之诚老师、刘小宁。
第三排从左至右:我、仇小光、李一哲、郝光、于俊武、姜文、江澄、薛山、曹力。
我们17位同学都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生人,80年进入中戏,9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30年前的社会风气与现在不同,学院内的学习风气很正,师生关系很是严肃,同学们在老师面前大都显得比较拘谨,一是我们很讲纪律,二是我们十分懂得尊重老师。但是表演学科又不同于其它教学科目,艺术创作是需要轻松、活泼的气氛和环境,特别需要放松的状态。我们师生间相处的极其亲密、融洽,同学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当然四年当中避免不了磕磕碰碰,但从没有伤及大局,我们80班17位同学和五位老师始终是团结如一。在校期间,在我们的学生时期,我们80班就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教学成果,我们排演的大戏和教学小品就已经名震京城,凡在京的话剧团体:中国剧协、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人艺、总政话剧团、战友话剧团、八一厂演员剧团、北京电影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铁路文工团、中华全国总工会话剧团等,没有人没看过我们班的汇报演出,没有人不说好的。后来我们班还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同级戏剧系的表演班,北京人艺学员班建立了友好班集体。我们同学在整个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始终遵循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大字的原则。以至于今天我的同学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完全得益于我们的那些好老师……
人说名师出高徒,我说严师出高徒。那个时候我们的老师们没有什么名气,他们不过是普通的中青年教员而已,但他们的教学水平却是技艺高超,完全无人能敌;包括台词、形体、声乐等其它科目,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和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又是别人远不能及的。
那时候,同学们学习认真,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不管是酷暑严寒,我们经常在排演室里熬夜,而我们的老师也是时常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们共同熬过无数个夜晚,同学们是自觉,老师们是自愿。
我们是后来才知道,老师们如此这般实属无奈之举。原来我们80班是建院以来为数不多的,带班老师自主招生。也就是说:学院要求几位带班老师,从招生前一年开始拟定招生和教学计划,学生学习的四年全部由这几位老师负责,院系领导不指手画脚。一年筹备四年教学,一共五年的时间,成功了就成功了,一旦失败老师们以后可能也就失去再次带班的资格了。我们打从入校开始,老师们就遇到重重压力,没有人说我们像演员,都怀疑我们的能力。往届新生进校,都要向全校汇报,让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师哥师姐们品头论足、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评价一番,然后才被他们接受,这不是程序问题,简直就像是法律一样。然而我们向全校老师请求,新生如入学的汇报免除,半年以后再给大家看。领导是批准了,但是闲话随之而来,我们班的同学也就开始了历经磨难。
中戏表演班的名额通常是25人,而我们班的同学却只有17位。这是我们班老师们事先定下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宁缺毋滥。老师们为拒绝走后门的也得罪的不少人,甚至是某些领导。这样一来我们班只要了17个学生,这17个学生从长相来说,又属于不好看的。的确我们的长相不像我们的师哥师姐们,他们个个都是俊男靓女。所以一开学就有人兴风作浪,使我们遭到了学院史上最大规模的非议,很多人不拿正眼看我们,也不跟我们说话,一旦发生交流,基本上也都是喝斥,喝斥之后还夹杂着很难听的污言秽语,其中的好话是说我们歪瓜裂枣,不像做演员的料。如果说这些话的是与专业有关的老师和师哥师姐们,倒也能够理解,这里面居然还有传达室送报送信的,食堂卖饭的,负责服装道具的,他们口气甚至比专家教授还要武断,说戏剧学院历史上就没有这么差的班。我们把所受的委屈报告给老师,我们那时视老师为父母,受了委屈当然要跟他们倾诉,想要老师给我们一个答案。起初,老师不相信事情会有这么严重,但是我们的遭遇我们的感受,我们自己最清楚。我们真的搞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不明白我们没招谁没惹谁就到处挨骂,不明白怎么就把所有人给得罪了。
老师们不能说出其中的原因,明显感觉到他们也很心痛,但他们只是平心静气地告诫要好好学习,有了好成绩那些闲话也就没有了。在后来的日子里,因为我们淘气而招惹老师们生气的时候,老师强压怒火,说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说是顶着巨大压力才招我们进来的。言语不多道理清,我们明白了些许奥妙……
此次聚会参加者前排从左至右:赵之诚老师、张仁里老师、刘波老师、丛珊、刘波老师的先生李俊老师。
第二排从左至右:杨立山、赵之诚老师的太太孙老师、何炳珠老师、高倩、吕丽萍。
第三排从左至右:我、刘小宁、姜文、郝光、薛山。
那时我们淘归淘,但是懂得道理。我们是受红色教育长大成人的,我们特别欣赏《国际歌》里的那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自那些风言风语以后,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倍加高涨,老师也愿意参与进来。老师和我们共度不眠之夜,着实让我们浑身暖洋洋的。我们那时就意识到了:要团结,要有坚强的意志,要认真学习。就这样,我们将中戏80班铸就成了团结坚强的集体。
戏剧表演是所有表艺术门类中的高难。比如说舞蹈,舞蹈演员的技巧动作可以弥补其表演上的缺陷;歌唱和歌剧表演也主要突出的是演唱技巧;戏曲表演也是一样,其唱念做打的形式大于表演的内容;电影表演可借助的手段更多,哭不出来用眼药水,笑不出来可以配音。唯独戏剧表演是实打实的面对观众,演员表演中的一丝一毫都不容马虎。
一个成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演员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十几个同学,从不懂到似懂非懂,从似懂非懂到真正的懂,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经历了千亲万苦的。即使我们毕业了以后,也没有在学习上停歇,绝不像现在一些星星们经过一个走秀,经过一轮海选,或者在什么大道走上一遭,就成为演员的称为星星的。
10年前的一次聚会,参加者前排从左至右:吕丽萍、张仁里老师、丛珊、高倩。
后排从左至右:刘小宁、曹力、江澄、薛山、姜文、仇小光、我。
呵呵,30年了。想说的太多太多,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我们老师同学年年聚会,每次聚会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每次都觉的没有尽兴。所有人都长大了,老师们也是白发苍苍,让人高兴的是我们还都齐全,还都健健康康的。当年入学时,我们这些老师们的年龄,比我们现在还小很多……
大家见面还是像从前一样,同学们更加尊敬老师。老师说的最多的话是:同学们的成就是他们的欣慰。
薛山同学特意为这次聚会写了一首打油诗:
中戏80班诞辰30年庆
——薛大艺有感打油诗
先生出手绝不凡,精选六女十一男;
呕心沥血勤浇灌,成就中戏八零班;
生活尽须面面观,人物但求不一般;
若无教鞭时时赶,哪来好戏连台转;
晨练爷们嘘寒暖,小树林外春心乱;
情侣惜别夜车站,相亲归家路弯弯;
北京粮店买面难,扬州包子惹人馋;
新疆特产羊肉串,山西风光一指禅;
花生叫卖动春晚,谢幕惊座跺地板;
一条大河波浪宽,渔光曲里湿衣衫;
八路高歌拉大栓,兵临城下勋光闪;
家庭大事司卡班,原野尽头海峡宽;
佛说十年修同船,师生情缘道不完;
回首往事独缺憾,大艺术家我最懒。
顺便说几句,薛山是我们班的一员,第三张照片里后排中间那位,一眼看去,满脸最突出的就是就是那一对浓黑的眉毛。上学期间就爱拽文、神侃,很多话题都要引经据典,还经常的吟诗诵歌,所以同学们送给一个特别贴切外号“薛大艺术家”,简称薛大艺。后来薛大艺的艺术感觉越来越好,他在做艺术总结时,文章中的观点,文章中的段落、词句,包括文章中点到的老师的名字等,都能让同学们为之一振。这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到“薛大艺”这三个字已经完全罩不住他了,就赶紧又冠以他另外一个更精彩、更响亮的名字——“薛坦尼.斯拉夫斯基”。而前苏联人,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世界近代戏剧的鼻祖,不过也就叫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个名字一经叫出,我的同学们连同薛山本人都长长的吐了口气。
薛大艺其诗中提到很多我们当年演出时,引起轰动的一些剧目,小说、剧本片断,小品的名字及内容。如:《晨练》、《没意思》、《车站》、《见面之后》、《粮店》、《扬州包子》、《羊肉串》、《家访》、《买花生的姑娘》、《一条大河》、《渔光曲》、《军民大联欢》、《兵临城下》、《家庭大事》、《司卡班的诡计》、《原野》、《饥饿海峡》等。
聚会时,薛大艺将他的打油诗念了出来,之后是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们大家需要这种真诚,需要这种怀念。
张卫东先生。
张卫东,满洲正白旗霍罗氏后裔,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北京史地民俗学家,国家一级演员。代表剧目《草诏》《搜山打车》《写本》《祭姬》《骂贼》等,曾获“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汇演优秀表演奖”“首届全国昆剧节汇演个人表演奖”“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1989年起,在全国各院校讲授、普及昆曲,著有《赏花有时 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正编、续编),《昆曲艺术课教程》等。另出版有光碟《张卫东演唱说戏牡丹亭》《昆曲在北京》等。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人,读书不足写诗,写诗不足填词,填词不足度曲,度曲就是写昆腔曲牌子的唱词。”在近日举行的“精读堂”活动中,昆曲名家张卫东先生用书会雅集的方式作“古典文学与昆曲”的主题讲座,梳理古典文学与戏曲写作的发展脉络。在张卫东看来,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其直接来源是唐宋诗词,所依据的基础是宋元南北曲,内核是儒家思想。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最终沉淀在昆曲上,曲中有经、曲中有诗、曲中有词。“昆曲不是戏,而是儒家礼乐文明的延续。”他说。
戏曲界内鲜有不识张卫东者。他自幼向吴鸿迈、周铨庵、樊伯炎等先生学习古文诵念、琴曲、昆曲等,被文博大家朱家溍收为入室弟子,多年来一直表演、研究、普及昆曲。张卫东还是贵阳首个昆曲社——“见一曲社”的导师。
昆曲不是戏,是中国古典文学演变的结果
张卫东说,中国古典文学创作随着文字发展和音韵流动不断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体。他引用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的提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这句话为中国数千年的古典文学创作梳理了一份简约的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不仅注重文字本身,且注重文字之外的音韵,最后还能以歌舞的形式呈现出来。简言之,中国古来的文学创作风格,是可看可听可读可歌唱的立体学问。“正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张卫东首先以“音韵”为线梳理文体的流变。《诗经》年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会产生情感表达的动能,用随意的曲调和粗鄙的语言哼唱出来。采诗官将民间的调子、音乐形式继承下来,套上精致、雅训的文辞,再经过文人的不断雅化、精化,形成一种美丽的歌唱,这就是“诗”。时间流转到唐代,更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音韵知识,而这些古典音乐的灵根多数在于唐诗的流传。等到唐诗不能满足文学创作者的愉悦时,便会发展出新的歌唱词调,且比唐诗更加靓丽多彩,这便是宋词的曲牌。曲牌原本都是生活中的小调小曲,因为音乐节奏较好,所以被文人们拿来用,用一些雅训的词来填充,再由一些歌唱者们演唱,如此流传下来。
我们知道,后人是无法再唱唐诗的,而宋词中的大部分则可以唱出来。“为何唐诗音乐消失了,而宋词的曲调还保留了一些?”张卫东解释,原因在于唐诗的歌唱是“徒唱式”,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歌唱,每首诗都唱得不一样;而宋词是倚声填词,属于“准格式”歌唱,这种歌唱传留下来始称之为“有准谱”,后称之为“词谱”。
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正是中国语言大变革时期,到了宋初才渐趋稳定,如此词调又发展并形成南曲,这就是南曲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文学创作题材——南戏戏文。南戏戏文写的多是爱情故事、家长里短,得到的自然是晚唐“花间派”之衣钵,既是在浅文学的基础上发展,也有更深层次的变化,戏剧矛盾冲突还没那么激烈。南宋迁都临安,经济基础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因此,艺术创作风格多偏向安逸,南戏的戏文里政治矛盾冲突平淡,大部分都是爱情以及忠孝主题。但是,北方的金元诸宫调以及院本、杂剧就不同了,特别是元代的创作,社会最底层的文人需要借此抒发自己的不平。元杂剧的特点是利用口语白话,创作出曲词像诗词一样的意境。白朴的《唐明皇也梦梧桐雨》、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以及根据《莺莺塔》发展而来的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等。这时期的文人们写元杂剧被歌女歌唱,而后就能有社会影响,这种创作矛盾冲突突出,大多写历史故事或爱情故事,因为立意很集中,又是口语化的唱词,使得广大观众们喜闻乐见。
张卫东说,唐诗、宋词、元曲、南戏,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史中能独立出来的学问。南戏是南宋可歌唱的舞台艺术;元曲是从金、元诸宫调发展起来的,目前昆曲里还有很多元杂剧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元代末年,昆山腔才出现名目。”张卫东说,当时文人多不愿为官,很多都隐居在江苏昆山一带,南北曲在他们手上合流为昆山腔,也就是昆曲。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效法南宋风俗教化、礼乐的治国方式,用南北曲的方式演阐道除邪、忠孝节义的故事内容。“元曲就像黑白片时代的作品,明朝的南北曲传奇好比电视连续剧,动辄三五十出,直到清初还是这个状态。”张卫东形象地说,而昆曲是在唐诗、宋词、诸宫调的基础上,把南戏的南词和北杂剧的元曲继承下来,后来形成南北曲构成的昆山腔唱法。可见昆曲不是戏,而是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诗歌的一部分。
后昆曲时代,“改雅为俗”的文体变化
张卫东说,昆曲形成全国顶峰的时代是明末清初时期,小说家曹雪芹本来写南北曲传奇《石头记》,结果写不下去了,没有观众喜爱。“那时人们看舞台剧目已经达到饱和点了,前朝留下来的剧目已经形成折子戏,‘看故事而动情’的时代一去不返,‘看唱念做打’的表演技术时代到来。那怎么办?变法!”这意味着后昆曲时代的到来。于是,曹雪芹继承明末清初以来小说笔记的创作方式,用当时最时尚的浅文言和白话写《石头记》,里面还有一些昆腔和诗词点缀其中。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曹雪芹之后,不得不提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这部作品可谓是近代白话小说的祖先:以纯粹口语的方式演绎市井生活。“清代初中叶以来的文人走向没落,改雅为俗的文体变化也是社会必然。《儿女英雄传》就是继《红楼梦》以后进一步的改雅为俗。”张卫东认为,中国文化自唐宋以来就是一个改雅为俗的文化,也就是长衫改小褂、小褂改坎肩、坎肩改背心、背心改裤衩。“继文康《儿女英雄传》以来,最著名的就是《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这些作品用较为节俭的评书方式写出来,再用通达的语言句子完成文学创作。”
他提出要反思当下中国文学创作:写文章并不难,最难的是道。以昆曲为例,昆曲演唱的杂剧、传奇,凝聚着古典文学的内涵,有着浓浓的书卷气。楚辞、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已经衰微,而南北曲却是一门依然鲜活的文化奇观,传递着中国古老文化。我们不应该把昆曲简单看作舞台戏曲,它是儒学高雅艺术文化的一部分。旧时昆曲的传承,多以儒学为根本的读书人为主流,与一些音乐、表演者们共同维护沿袭。恰恰是因为有儒学思想支撑的这层关系,昆曲传留至今,久衰而未亡。
基于此,张卫东对“文学”进行新解:文就是“文以载道”,即文字学通了,学是要低头不断学习文章,把文章学在家里头,家庭的教育高于社会的教育;繁体字的“学”两边是习,是反复的复习,中间是一个文,也有四个叉子是爻字,爻是一卦,那个宝盖就是家,底下是儿子孝顺。唯有像忠孝一样对待学习,才能学有所得。(郑文丰 文/图)
加拿大养老院分公立和私立两种。
公立:进入公立养老院不能自己决定,必须由医院诊断和联系,而后等待养老院空位,有时需等待很长时间。 入住后,老人每月的养老金不能再全额领取,而是由政府直接从老人账户划到养老院(会留些零用钱),至此,老人无需再付任何费用。
老人院按护理级别分开区域,痴呆老人居住的区域通道大门需密码开关,防止老人走失,家属可凭密码进入。其他区域一般两人一居室,有的房间带有卫生间。男女分层居住,不提供夫妇同住。一日三餐,期间提供两次水果等零食和下午茶。
私立:不需通过医院,可自己联系入住,费用全部自理,护理要求的不同决定了费用的高低,以一位糖尿病晚期老人为例,每月费用5000~6000加元。费用涵盖吃喝拉撒娱乐消闲等全部活动,再无额外支出。一日三餐,期间提供两次水果等零食和下午茶,咖啡厅24小时免费供应各种点心和咖啡。夫妻可一起入住,很多儿女不在身边或无儿无女的老人,卖掉房子,一起搬进养老院。
私立养老院整体布局类似酒店,一般是一室一厅一卫一厨的公寓房型,屋内可添置自己喜欢的家具。养老院里有小型图书室、电脑室、娱乐室、电影室、聚会厅、酒吧等设施。
硬件条件很好,软性服务也很到位,据住在老人院老人子女反映,他们很满意。
但,在加拿大进住养老院是件很难的事:
供不应求。加拿大人的平均寿命为82岁,女为84,男为80。老人的高寿与养老设施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
公立养老院等候时间太长。
私立养老院费用贵。以多伦多东边Whitby的一老人公寓为例,2017年,一单间、公用厨房,每月租金已达5200加元。多伦多新建老人公寓很少,而新建的为收取更高租金以两居室户型居多。
多伦多老人院虐老时有发生,近期,在多伦多几家老人院做私人护理16年的36岁女子Janice W对媒体暴露养老院的不堪行为,并直言:“我永远不会把母亲送到这里来,你看到的好像都很好,但很多都是假的。”
抱团养老现在很“时髦”,加拿大有四位老妇人已经抱团了,正在养老。
上世纪80年代一部美国电视剧《The Golden Girls》横扫各大电视台,讲述的是四位步入老年的女性一起住在美国迈阿密的一座大房子里共享晚年酸甜苦辣的故事。
加拿大多伦多北部小镇Port Perry 四位65岁至71岁之间的老姐妹实践了真实生活中“Golden Girls”的故事,她们中两位是大学退休的行政人员,两位是退休护士。这几位女士都有自己养老的居住选择,但都无诱惑力,所以她们选择了“抱团养老”。
四位女士看中一幢3400平方英尺(约320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附近有商店、药店、银行、餐馆等设施,很方便。她们各自承担25万元所有权成本费,将房子买下。
设计人员重新进行了设计和装修,扩大了门和楼梯,按装了电梯,地下室进行了特别的设置,以便当中哪位女士可能再组建家庭使用。公共区域如厨房、客厅、饭厅、洗衣房等,装修得既方便又现代化,客房、杂物室、可以放下三辆车的车库,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卧室,每个卧室内有壁橱、电视、浴室,设计得极具个性化。四人轮流做饭,各显其能。每月用于购买杂货、支付水、电、地税、清洁服务、全年水疗池等费用大约1500元。
和谐居住,她们商议制定了多项条例,例如:不能在其他人不同意的情况下在车库拍卖二手货、养宠物……如果亲友短暂居住,一定要平摊食物费用,如果与她人的亲属相处不好,可以拒绝亲属前来居住……再例如,如果有人想嫁人怎么办,如果有人想带男朋友回来怎么办,等等。
与单独生活相比,她们认为住在一起会节省很多,而最大的好处是,“当你跌倒时有人在侧,可以确保猫不会啃你的脸。”
抱团养老的前提是,寻找非常合适的同居人,“志同道合”是首要标准。
两个多月前,一位孙姓女士发起的寻找志同道合者在加拿大一起抱团养老的倡议得到了许多网友回应,目前该微信群已聚集近千人。
Andrew是其中一员,和大家不同的是,Andrew有一个10英亩的农场和一幢近6000平方英尺(约550平方米)的房子,他愿提供场地,供喜欢农场生活的朋友一起共度晚年。Andrew 性格开朗,与太太一起住在农场,孩子们都已在外独立成家。
地处农场内的房子,6个车库,7个卧室,5个卫生间,两个厨房。喜欢种菜的朋友农场免费提供土地。他说,希望住进来的朋友能自我管理,大家要推举一个召集人,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而他只是提供场地。
在北京宣武区白纸坊桥西青年湖,有侯仁之题写的《金中都城鱼藻池遗址介绍》;在西城区什刹海前海南岸,有侯仁之题写的《什刹海记》;在昌平区白浮桥白浮村白浮泉南岸,有侯仁之题写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在西城区西便门北京明城墙遗址旁,有侯仁之题写的《明北京城墙遗址维修记》。侯仁之毕生的求学治学生涯都与北京有关,他耗尽一生心血,寻找这座城市曾经遗留下来的生命印记,他常说,对北京是“知之弥深,爱之弥坚”。
侯仁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如果没有他,人们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明白北京的历史。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利用周末沿着圆明园的流水溯源而上,踏勘了颐和园的昆明湖,又一直追溯到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上游,以此为起点,追溯水源到卧佛寺附近的殷桃沟和香山碧云寺,他弄清楚了海淀一带园林水源的开发过程。此后,又扩大考察范围,侯仁之发现了北京城的转移与河流水道变迁的关系。侯仁之对北京城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梳理清楚了北京城市史的发展脉络。他通过水系、地理、考古文献等多方面的证据,基本上确定了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城的位置。北京最早是西周的蓟城,关于蓟城的具体位置,古代人都搞错了,他们以为元大都土城是蓟城遗址,侯仁之通过《水经注》的文献,以及对河湖水系地理位置变迁的研究,断定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侯仁之把更古老的北京发掘出来。196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在听取了有关北京地下古河道分布情况的汇报后,转达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北京这样的古城从城市到郊区,历史变迁十分复杂,只用文字说明,难以让人明白,能不能用绘制不同时代地图的方法,把前后变迁的情况表现出来。”随即嘱咐侯仁之组织人力进行这项工作。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编纂图集计划搁浅。1979年,编纂工作重新启动。在历史地图的编制中,仅凭文献资料难以复原,需要实地勘察,因此,侯仁之及其团队数年间进行野外考察50余次,行程5000多公里。1986年,《北京历史地理图集》出版,被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誉为“为北京城在历代中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惊异的图画”。
侯仁之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1950年,发表了《中国沿草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论上阐明了沿草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 952年,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了历史地理学专业,将其从历史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开创“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的新领域。在对北京、邯郸、承德等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解决了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为城市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带领师生进入西北半干旱地区,对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状况进行调查,揭示历史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为沙区的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美国地理学会称赞他是中国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
除了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应用到北京城市建设中,介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侯仁之从来都是乐而为之。一旦发现影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大声疾呼,设法制止。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今天的模样,侯仁之为保护莲花池、后门桥等北京古城遗迹、遗址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侯仁之接受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访问中,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多方奔走,当年,中国便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为我国第一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申遗”第一人的美誉由此而来。
2001年,年将90岁的侯仁之提出“北京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里程碑”的学术思想: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第二个里程碑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上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建设,标志着新时代来临。第三个里程碑是北京申办奥运会主办权成功后,建设的国际奥林匹克中心。这是侯仁之在对北京城作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入考察、研究后做出的高度概括,也是他所倾注的全部心血、智慧的结晶。
(摘编白高明勇著《侯仁之传》)
(l)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全方位展示了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和治学精神:他是北京城的守望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是中国“申遗”第一人。
B.侯仁之通过对河湖水系的实地考察,确定了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纠正了古人的错误,发掘出来了更古老的北京。
C.侯仁之认为北京古城历史上变迁十分复杂,用文字很难说清楚,于是他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完成了《北京历史地理图集》。
D.侯仁之不仅对国内的历史地理学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国外学术界也很有影响,得到了英、美、加拿大等国科学界的高度赞誉。
E.侯仁之敏锐卓识,到国外讲学听说国际上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同国后多方奔走,中国很快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2)侯仁之被誉为“北京史巨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作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开拓者的侯仁之,有哪些重要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4)为什么说侯仁之是“北京城的守望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发现了北京城的转移与河流水道变迁的关系;②梳理清楚北京城史的发展脉络;③主持编纂《北京历史地理图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奠定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基础;②开创“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的新领域;③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沙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侯仁之耗尽一生心血,寻找北京城遗留下来的生命印记,为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作出贡献;②北京城到处都有侯仁之题写的介绍性文字;③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为保护北京古迹疾呼奔走;④晚年提出“北京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里程碑”的学术思想,意义深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侯仁之
2013年10月22日,地理学巨擘侯仁之在北京去世,享年102岁。他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创始人,还是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他在33岁时所说的这番感言,更像是对自己一生的预言。
1932年初侯仁之进入燕大历史系学习。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洪业、邓之诚。他们不仅培养了侯仁之扎实的史学考证研究功底,更根据他的学术兴趣,将他一步步引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中断学术生涯的侯仁之投身抗战中,秘密协助爱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前往解放区或大后方。
抗战结束后,侯仁之来到利物浦大学跟随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达比教授学习。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
侯仁之对历史地理学科的实践从北京开始。北京是侯仁之最为熟悉的城市,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侯仁之自称“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的博士论文就曾细致地探讨了这座古城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而随着对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深入,他进一步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深刻地理原因,以及中国古代帝王都城建设中深厚的意识形态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侯仁之被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教授聘请为该会的委员,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
1952年,侯仁之在北大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位北大新生入校后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直至82岁高龄,他还为学生开设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侯仁之回忆:“到了年底,政府再也不许提抗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买了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颉刚。”之后,原本想学医的侯仁之萌生了报考顾颉刚所在燕京大学历史系的念头。
(维基百科)
②侯仁之的教书育人名言是:“为师之道如叩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他指导学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燕南园61号大门常向年轻人敞开,学生可以随时到他家里请教。
(《人民文摘》)
③“侯先生是出色的学者,充满激情。他的激情不仅是对于学问和历史地理专业的激情,还有对于民生和国家大事的激情,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侯仁之的学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说。
(《东方早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侯仁之最终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因为受到了历史学家顾颉刚、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达比的影响。
B.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建立起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C.在北京旧城改造中,侯仁之充分意识到卢沟桥、莲花池、后门桥对北京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他的疾呼下,这些一度破败不堪的遗迹都得到整治修复。
D.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师生强烈要求侯仁之去讲学时带上在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的中国城砖,这让侯仁之很纳闷并始终不得其解。
E.作为学者,侯仁之一生勤勉,时刻关心脚下的土地,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最宝贵的精神馈赠,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2) 侯仁之对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侯仁之身上体现着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侯仁之这番话的理解。(8分)
答:
(1)答案:E 3分,C 2分,A 1分(A项,顾颉刚、达比的影响仅仅是原因之一。B项,原文是“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D项,“这让侯仁之很纳闷并始终不得其解”不合文意)
(2)答案:①北京是侯仁之最为熟悉的城市,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
②北京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他的博士论文就曾细致地探讨了这座古城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③他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改造旧北京城,提议保护莲花池修复卢沟桥。
④在北大为新生“讲北京”,直至82岁高龄还在开设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答案:①忧国忧民、有社会责任感:为救国弃医读史,投身抗战,申遗。
②充满激情:对于学问和历史地理专业充满激情,孜孜不倦。
③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④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他指导学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学生可以随时到他家里请教。(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答案:①一个人如果能尽早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投入全部热忱,他就更容易成就自我,造福社会。(2分)
②结合文本:a.1932年侯仁之进入燕大历史系学习,逐步进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39岁时就开创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成为地理学巨擘。b.他以北京为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c.成为“申遗”第一人,推动中国遗产保护工作。d.终身从事教育,诲人不倦,广播学问,影响深远。(每点1分,共4分)
③联系现实,言之有理即可。(2分)
怀念侯仁之先生
罗文华
文华按: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于2013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谨以我发表于2009年的小文悼念之。
侯仁之
罗文华
1983年我刚到北大上学的时候,侯仁之先生才七十出头,他与季羡林先生一样,属于“年轻的老先生”,身板儿硬朗,走路、说话精神头儿十足,喜欢在校园里散步,爱和师生们打招呼……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而今侯先生已是将届百岁的老寿星了,依照自然规律,身体肯定不能与那时相比,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人们还时常看到他坐在轮椅上,被家人推着,在燕南园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
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称为“历史地理学巨擘”的侯仁之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我们刚入学时的北大地理系主任。他是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发起人;上世纪90年代修建北京西客站时,是他大声疾呼,才使对于北京历史地理具有重要价值的莲花池得以完整保留。
记得是在开学不久,我就听了侯先生的一次讲座,主题是北京历史和燕园历史。侯先生先是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第一次到北平求学,一路上透过车窗看到的华北大平原的景色,以及当时自己的心情。我们这些学子刚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本来就想家,听到侯先生的讲述,就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了。侯先生却似乎没有察觉,从容不迫地讲起了北京城的历史,讲起了卢沟桥、紫禁城、什刹海、圆明园等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讲起了元大都城垣与明清北京城垣之间的地理关系。接着,他又讲起了北大校园——燕园的历史地理。燕园历史悠久,地理复杂,文化丰厚,掌故甚多,侯先生讲得生动而清晰,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讲到留学生宿舍所在地勺园时,他说:“勺园,早在明朝就非常有名。有一个设计勺园的人,姓米,叫米万钟。米万钟自己能书能画,画了一幅《勺园修禊图》,以写实手法,显示全园景物,一览无余。这幅图是不是还在人间呢?洪煨莲(洪业,燕京大学教授)老师去找,居然通过琉璃厂的书店找到了这个画,已在天津藏了三百年,于是花钱买下来,今天还藏在北大图书馆……”侯先生在燕京大学上过学、教过书,是燕园(旧燕京大学校园)的老人,是带着深厚的感情讲述的,同学们个个听得入了迷,一堂课下来,大家竟然已将思乡之情转化为对北京、对北大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渴求之情了。
至少我就是侯仁之先生忠实的学生和读者。他编著的《徐霞客》、《步芳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历史地图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等书,我一一读过;他的《侯仁之讲北京》、《燕园史话》两书,我读得最为仔细。
有一次,在未名湖畔,我遇到正在散步的侯先生。他告诉我,他刚从外地考察回来,收获很多。他鼓励我有机会多到全国各地走走,还举例说,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些文学家就去过很多地方。我明白他的意思:年轻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论起来,侯先生还是天津的姑爷呢。抗战期间,他寓居天津岳父家三年,边在天津达仁商学院、天津工商学院教书,边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并把研究课题定为天津。经过资料搜集和实地勘察,他完成了第一部天津历史地理考订专著《天津聚落之起源》,于1945年8月在津印行。
前些年,我曾经按照侯仁之先生的提示,寻访过他在天津的旧居。它是侯先生的岳父、医学家张子翔先生的寓所,坐落在旧时法租界海大道60号,后来的门牌是和平区大沽路50号。而我的岳父母住在大沽路68号,离那里很近,加之我太太的大姐有一位同事又在侯先生旧居院里住过,这就方便了我对这所旧居情况的了解。侯先生旧居是一座二层小楼,地震后曾翻修过,楼房和院子显得比较破旧。东面,有一条夹道通到大沽北路;西面,从院子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渤海大楼;南面,隔墙就是天津十七中,即近代著名的新学书院旧址。门口有水果铺、服装店、汽车修理部和公交月票卡销售处;马路斜对面是天津市口腔医院,即近代著名的马大夫医院旧址。而今,侯仁之旧居连同附近的十七中等整片街区,已被夷为平地,无迹可寻。这位世界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在天津的旧居,真的成为“历史地理”了。
幸运的是,侯先生曾经任教的天津工商学院(现为天津外国语学院校址)主楼等建筑,至今依然完好地矗立着。每次我走过马场道,看到这些精致典雅的风貌建筑,总会联想起侯仁之先生,联想起他在开创天津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
从历史到历史地理
侯仁之在年届90岁出版的《晚晴集》自序中写道:“顾亭林经世致用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面对占领东北、窥伺华北的日本侵略者,侯仁之在经历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的学者顾炎武身上找到了情感和治学上的契合点。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当他看到顾炎武“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的句子,竟至泪下。1937年“七七”事变后,迫于日本人的追捕,顾颉刚离开北京,侯仁之转到洪业门下。已经发觉侯仁之兴趣转向地理学的洪业,将他的硕士论文确定为对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部分的重修,这本书记载的本就是顾炎武游历各地,对经济民生诸多领域的考察。
洪业也为侯仁之的学术生涯做出了关键性的指引。1938年,当侯仁之被叫去老师家中时,洪业突然对他说:“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侯仁之后来回忆:“我当时听了有些茫然,正待发问,他就接着对我说:‘你应该到外国去专攻地理学。论西方大学,哈佛很有名,但是那里没有地理系。英国的利物浦大学,虽然论名气不如哈佛,但是那里有一位地理学的名师,可以把你带进到地理学的领域里去。’这也就终于决定了我一生深入进行学术研究的道路。”
因为“二战”爆发,直到1946年侯仁之才得以赴利物浦大学深造,而他的导师正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达比(Darby)教授。“学的材料是历史的,而研究的方法是地理的,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是重建过去的地理。正像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是现代时段的地理一样,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地理。”侯仁之运用达比教授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北平的历史地理》。
1950年,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邓辉认为,“这篇短文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同时也标志着他和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侯仁之提出了在了解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发展中,以政治区划演变为主的“沿革地理”没法解决的问题:“北京最初的聚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为什么在这块地方出现?这个聚落最初的性质是什么?什么时候才开始获得了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如何逐步得到发展以至于成为全国的行政中心?在它成为全国的行政中心之后,它的政治首都的机能又如何得到发展?”1962年发表的《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侯仁之对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内容做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侯仁之又相继发表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多篇有关学科理论的论文。“谭其骧先生、史念海先生和侯先生同为历史地理学界的大家,但仅就学科理论的研究,应是侯先生成就最高。史先生后期研究黄土高原时也应该是受到了侯先生历史地理学思想的影响。”尹钧科说。
水与北京
在北京普通市民的记忆里,侯仁之的名字首先是与莲花池的保护相联系的。20世纪80年代,万里给侯仁之打来电话,告诉他有方案建议占用莲花池建设北京西客站。从施工上考虑,已经干涸的莲花池作为大片空地施工难度和成本都最低。但这遭到了侯仁之的坚决反对。因为历史上,莲花池位于蓟城西侧,是最初的北京城的水源和起点。后来金在北京建中都,成为北京建都之始,莲花池就是北京城市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遗址和见证。最终1993年西客站破土动工时向东迁移了100米。主体建筑完工后,张玮瑛陪着侯仁之亲自去现场看。“那时候还没装电梯,张先生扶着80多岁的侯先生爬楼梯一直爬到顶的。”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说。
侯仁之对后门桥的关注亦是如此,他称这里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根据侯仁之的研究,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忽必烈占领金中都时,战争毁坏了城市。在另建新城时,城市设计者刘秉忠要把忽必烈的居住地琼华岛(今北海白塔山)和附近水域(今天的北海、中海,后来又开挖南海)包容在城市之中,于是他在北海、中海上游的积水潭(今天的什刹海)东侧确定了新城的中轴线的起点,就是今天后门桥的所在。
张宝秀认为侯仁之做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水为纲”。这种选择在最初或许只是兴趣,却成为他研究北京城的起点。侯仁之刚入学不久,洪业出版了《勺园图录考》一书。此书是洪业根据明代《勺园修禊图》对勺园故址进行考证后写成的。从学校跑到北京西山,侯仁之多次沿着圆明园的流水溯源而上,在那里他还发现了废弃的清代引水工程。侯仁之曾回忆:“由于我老师写了关于校园来历的书引发了我的兴趣,我就跑出去考察,一处一处都跑了,越跑范围越大,我发现水源是个太重要的问题。”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靳辅治河始末》也是水利史的内容。
侯仁之在利物浦大学读书时,美国地理学会会长泰勒做过一个演讲。“泰勒认为城市总是在大河旁边出现,比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而北京是个特例,所以大概是巫师占卜的结果。”尹钧科告诉本刊,侯仁之通过对比文献和实际考察的结果,证实北京城的起源跟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一样,都是在大河的边上。“根据我国的古代地理文献记载,古华北平原遍布湖泊、沼泽。但是3000年来,这些湖泊很多已经消失了。”侯仁之认为几千年前先民们为了绕开古华北平原上的沼泽、湖泊,只能够通过太行山东麓一线的高地进行南北来往,古永定河是必经之路。渡河之后,他们可以通过三个方向分别进入蒙古草原、东北平原和松辽平原。
“不同之处是永定河季节性洪水很大,所以城市不能在紧挨着渡口的地方存在,必须离它有一定距离。”为了避免永定河季节性的洪水,北京城选择在一个距离永定河不远的高地上建城,而这个高地就是《水经注》中记载的蓟丘。“泰勒所看到的永定河,已经不像历史上的永定河水量这么多、这么重要,所以他想不到永定河跟北京城的关系。”
水是侯仁之研究北京城市起源的突破口。上世纪50年代初,大规模经济建设除了要求对城市河流故道梳理清楚,对水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他意识到水源开发是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张玮瑛曾撰文回忆:“昆明湖的拓展,十三陵水库及官厅水库的建设使仁之兴奋不已,不但屡到现场,还写了多篇短文欢呼水源的开辟,讴歌战斗在水库工地上的英雄们。”从蓟丘,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再到明清京城,直到现在的新北京,侯仁之都做了系统的研究。邓辉认为侯仁之也确立了一种研究城市历史地理的方法:“除了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以外,又吸收了考古学、建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河湖水系、交通区位等地理特点入手,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布局和城址转移的全过程。”
研究得越多,侯仁之对北京城投入的感情就越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朱祖希1955年进入北大地质地理系学习。“新生第一课就是侯先生讲的北京城,他的激情和口才让人印象深刻。后来我追着侯先生听了十几次他讲的北京城,居然每次的内容都会有不同,他总能把新的研究体会融合到演讲中去。”1990~1994年,张宝秀担任侯仁之的助手。“只要是邀请侯先生去讲北京的,不论领导干部还是高校的学生会,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他总是有求必应。每次讲座之前,他还会根据具体讲座的时间长短、内容侧重和听众对象,亲自将幻灯片重新选取和排列组合。”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 ”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以后,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就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了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四、(25分)
12.(25分)
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3)(6分)
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4)(8分)
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②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③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相关链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
(3)侯仁之身上体现着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4)“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侯仁之这番话的理解。(8分)
答案:(1)E 3分,C 2分,A 1分(A项,顾颉刚、达比的影响仅仅是原因之一。B项,原文是“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D项,“这让侯仁之很纳闷并始终不得其解”不合文意)
(3)答案:①忧国忧民、有社会责任感:为救国弃医读史,投身抗战,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