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卫东先生的事业和人生,都是完美和成功的!)
昆曲是儒家礼乐文明的延续
张卫东先生。
张卫东,满洲正白旗霍罗氏后裔,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北京史地民俗学家,国家一级演员。代表剧目《草诏》《搜山打车》《写本》《祭姬》《骂贼》等,曾获“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汇演优秀表演奖”“首届全国昆剧节汇演个人表演奖”“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1989年起,在全国各院校讲授、普及昆曲,著有《赏花有时 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正编、续编),《昆曲艺术课教程》等。另出版有光碟《张卫东演唱说戏牡丹亭》《昆曲在北京》等。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人,读书不足写诗,写诗不足填词,填词不足度曲,度曲就是写昆腔曲牌子的唱词。”在近日举行的“精读堂”活动中,昆曲名家张卫东先生用书会雅集的方式作“古典文学与昆曲”的主题讲座,梳理古典文学与戏曲写作的发展脉络。在张卫东看来,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其直接来源是唐宋诗词,所依据的基础是宋元南北曲,内核是儒家思想。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最终沉淀在昆曲上,曲中有经、曲中有诗、曲中有词。“昆曲不是戏,而是儒家礼乐文明的延续。”他说。
戏曲界内鲜有不识张卫东者。他自幼向吴鸿迈、周铨庵、樊伯炎等先生学习古文诵念、琴曲、昆曲等,被文博大家朱家溍收为入室弟子,多年来一直表演、研究、普及昆曲。张卫东还是贵阳首个昆曲社——“见一曲社”的导师。
昆曲不是戏,是中国古典文学演变的结果
张卫东说,中国古典文学创作随着文字发展和音韵流动不断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体。他引用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的提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这句话为中国数千年的古典文学创作梳理了一份简约的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不仅注重文字本身,且注重文字之外的音韵,最后还能以歌舞的形式呈现出来。简言之,中国古来的文学创作风格,是可看可听可读可歌唱的立体学问。“正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张卫东首先以“音韵”为线梳理文体的流变。《诗经》年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会产生情感表达的动能,用随意的曲调和粗鄙的语言哼唱出来。采诗官将民间的调子、音乐形式继承下来,套上精致、雅训的文辞,再经过文人的不断雅化、精化,形成一种美丽的歌唱,这就是“诗”。时间流转到唐代,更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音韵知识,而这些古典音乐的灵根多数在于唐诗的流传。等到唐诗不能满足文学创作者的愉悦时,便会发展出新的歌唱词调,且比唐诗更加靓丽多彩,这便是宋词的曲牌。曲牌原本都是生活中的小调小曲,因为音乐节奏较好,所以被文人们拿来用,用一些雅训的词来填充,再由一些歌唱者们演唱,如此流传下来。
我们知道,后人是无法再唱唐诗的,而宋词中的大部分则可以唱出来。“为何唐诗音乐消失了,而宋词的曲调还保留了一些?”张卫东解释,原因在于唐诗的歌唱是“徒唱式”,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歌唱,每首诗都唱得不一样;而宋词是倚声填词,属于“准格式”歌唱,这种歌唱传留下来始称之为“有准谱”,后称之为“词谱”。
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正是中国语言大变革时期,到了宋初才渐趋稳定,如此词调又发展并形成南曲,这就是南曲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文学创作题材——南戏戏文。南戏戏文写的多是爱情故事、家长里短,得到的自然是晚唐“花间派”之衣钵,既是在浅文学的基础上发展,也有更深层次的变化,戏剧矛盾冲突还没那么激烈。南宋迁都临安,经济基础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因此,艺术创作风格多偏向安逸,南戏的戏文里政治矛盾冲突平淡,大部分都是爱情以及忠孝主题。但是,北方的金元诸宫调以及院本、杂剧就不同了,特别是元代的创作,社会最底层的文人需要借此抒发自己的不平。元杂剧的特点是利用口语白话,创作出曲词像诗词一样的意境。白朴的《唐明皇也梦梧桐雨》、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以及根据《莺莺塔》发展而来的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等。这时期的文人们写元杂剧被歌女歌唱,而后就能有社会影响,这种创作矛盾冲突突出,大多写历史故事或爱情故事,因为立意很集中,又是口语化的唱词,使得广大观众们喜闻乐见。
张卫东说,唐诗、宋词、元曲、南戏,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史中能独立出来的学问。南戏是南宋可歌唱的舞台艺术;元曲是从金、元诸宫调发展起来的,目前昆曲里还有很多元杂剧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元代末年,昆山腔才出现名目。”张卫东说,当时文人多不愿为官,很多都隐居在江苏昆山一带,南北曲在他们手上合流为昆山腔,也就是昆曲。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效法南宋风俗教化、礼乐的治国方式,用南北曲的方式演阐道除邪、忠孝节义的故事内容。“元曲就像黑白片时代的作品,明朝的南北曲传奇好比电视连续剧,动辄三五十出,直到清初还是这个状态。”张卫东形象地说,而昆曲是在唐诗、宋词、诸宫调的基础上,把南戏的南词和北杂剧的元曲继承下来,后来形成南北曲构成的昆山腔唱法。可见昆曲不是戏,而是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诗歌的一部分。
后昆曲时代,“改雅为俗”的文体变化
张卫东说,昆曲形成全国顶峰的时代是明末清初时期,小说家曹雪芹本来写南北曲传奇《石头记》,结果写不下去了,没有观众喜爱。“那时人们看舞台剧目已经达到饱和点了,前朝留下来的剧目已经形成折子戏,‘看故事而动情’的时代一去不返,‘看唱念做打’的表演技术时代到来。那怎么办?变法!”这意味着后昆曲时代的到来。于是,曹雪芹继承明末清初以来小说笔记的创作方式,用当时最时尚的浅文言和白话写《石头记》,里面还有一些昆腔和诗词点缀其中。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曹雪芹之后,不得不提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这部作品可谓是近代白话小说的祖先:以纯粹口语的方式演绎市井生活。“清代初中叶以来的文人走向没落,改雅为俗的文体变化也是社会必然。《儿女英雄传》就是继《红楼梦》以后进一步的改雅为俗。”张卫东认为,中国文化自唐宋以来就是一个改雅为俗的文化,也就是长衫改小褂、小褂改坎肩、坎肩改背心、背心改裤衩。“继文康《儿女英雄传》以来,最著名的就是《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这些作品用较为节俭的评书方式写出来,再用通达的语言句子完成文学创作。”
他提出要反思当下中国文学创作:写文章并不难,最难的是道。以昆曲为例,昆曲演唱的杂剧、传奇,凝聚着古典文学的内涵,有着浓浓的书卷气。楚辞、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已经衰微,而南北曲却是一门依然鲜活的文化奇观,传递着中国古老文化。我们不应该把昆曲简单看作舞台戏曲,它是儒学高雅艺术文化的一部分。旧时昆曲的传承,多以儒学为根本的读书人为主流,与一些音乐、表演者们共同维护沿袭。恰恰是因为有儒学思想支撑的这层关系,昆曲传留至今,久衰而未亡。
基于此,张卫东对“文学”进行新解:文就是“文以载道”,即文字学通了,学是要低头不断学习文章,把文章学在家里头,家庭的教育高于社会的教育;繁体字的“学”两边是习,是反复的复习,中间是一个文,也有四个叉子是爻字,爻是一卦,那个宝盖就是家,底下是儿子孝顺。唯有像忠孝一样对待学习,才能学有所得。(郑文丰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