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没有真才实学,翻案文章岂是作得?———谈西施实有其人

$
0
0
没有真才实学,翻案文章岂是作得?———谈西施实有其人

最近好像抬面上,又在扯到西施是不是实有其人。其实,这个话题,大陆就有不少人在炒,台湾此地曾永义亦依大陆的流行,也在最近演讲起西施不是实有存在的人物,而是『影子人物』。此即大陆炒家在讲的所谓『代名词』,即说,西施只是古人称谓美女的代称,或代名词,或今日曾永义旧瓶装新酒的所谓『影子人物』,其理由也完全就是大陆炒家所说,西施在正史上,如《左传》、《国语》、《史记》上都没有,因此就不成立。此说如果一定要成真,那么像是昆曲史上的魏良辅,正史上的《明史》都没有一撇,是不是就是个『影子人物』,是形容唱功很好的人的代名词呢?

正史上当然有勾践送『女』给夫差之记载,只是未有指名道姓之必要

但是如果说,像曾永义等人所说的,正史上完全没有西施踪迹,此实不然,如果真有细心去读,就在《国语》的《越语上》里就有文种『请句践女女于王』。至于那个被勾践送去给夫差的『女』是不是『西施』,这种鸡毛蒜皮非关历史主轴的小事,《左传》、《国语》、《史记》之不载,是因为是有其一定的着作水平的。因为,西施在夫差被灭亡的史事上,并非事件主轴,故不记这些女奴被送来送去,本是史官、史家记载的常态。像是《史记》不记西施事,而《史记周本纪》却记入了西周亡国之主的幽王时的褒姒,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褒姒导致西周直接覆亡的原因,《史记周本纪》指出:

『褒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因为,幽王为引褒姒一笑,竟点燃烽火台,让天下诸侯白忙来救驾,导致周天子信用丧失,西周亡机在此。故记之。

对于史记笔法的慒懂,才会人云亦云,去讲因为《左传》、《国语》、《史记》之不载,故西施无其人之辈,如果依古史家如写《史通》的唐代刘知几的标准,乃是实缺真正的史才、史识了。

而且,相当于战国时代的史料,而由西汉刘向收集编成的《战国策齐策》里就有:『鲁仲连谓孟尝:「君好士也!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饮食、衣裘与之同之,皆得其死。今君之家富于二公,而士未有为君尽游者也。」君曰:「文不得是二人故也。使文得二人者,岂独不得尽?」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岂有骐麟騄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梁肉,岂有毛廧、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鲁仲连谏齐国的孟尝君时也有提到西施。

《战国策齐策》里又有『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王斗对齐宣王也以西施为喻。

而且《战国策楚策》里:『唐且见春申君曰:「齐人饰身修行得为益,然臣羞而不学也。不避绝江河,行千余里来,窃慕大君之义,而善君之业。臣闻之,贲、诸怀锥刃而天下为勇,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今君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所欲者不成,所求者不得,臣等少也。夫枭棋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如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唐且见楚国的春申君时也有提到西施。以第一手战国史料,因为秦始皇毁秦以外的所有各国史料,故有相当于正史的地位,比《史记》都还要权威,故孰可谓西施于正史上所不载呢!

『代名词』、『影子人物』之说,连本都不固,其说又如何宁天下

所谓『代名词』、『影子人物』的所以成立,是因为史上实有其人,以其人成为一个样本,于是后人逢与此样本雷同的,才会说出『代名词』、『影子人物』。例如,有林志玲此一美模为样本,于是日后有所谓『越南林志玲』等刚十分流行的例子。如果没有实存在过林志玲,今天指某甲,妳是林志玲第二,实令人莫名其妙。

正因为实有西施此人,后来后人,以西施比喻美女,才比喻的来。所以,一堆炒家在谈西施的不存在而有此『代名词』、『影子人物』之说的,究其学问的内涵,实连其论学逻辑都十分混乱,实应再重修论理学及史学后,再考个硕士、博士再来出山了。不然,十分容易被看破学问的斤两。

西施实有其人

(一)孟子时代前的墨子的门人,于《墨子亲士》有『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此处举了四个人物,比干、孟贲、西施、吴起,其中的比干、孟贲、吴起都是实有其人,则墨子此说相提并列的『西施』,反而拿神话或童话的睡美人充当,以墨家论学的重视论术及论理者,会举类不同的来比喻,而去公然违反其墨经里要求的论学前提吗。

(二)重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孟子,又举西施为例,其《离娄章句下》指出:『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孟子是个重视书里的真伪叙述而讲出『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的言语还得查证得实,才能够相信,那么他若没有去查出,西施真有其人,那么,这一段『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岂不自已设论,而等同于他鄙视的不实的书吗。而且,从其指西施为『西子』亦知西施的名姓了。

西施是姓子,西可以是地名或其他

以周朝女子的有姓而无名,其姓是冠于末,而另一或是地名等冠于首是周朝女子的称谓。故从孟子讲西施是『西子』即知西施姓子。

(三)西施从越国交接的邹鲁传至灭越的楚国再到韩秦

楚国的庄子于《庄子齐物论》指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悕橘怪,道通为一』、『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而又于《庄子天运》指出:『故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归亦捧心而膑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故知越国亡于楚,而越国西施之名亦西传。

时楚国大儒荀子,也在其《荀子正论》指出『以人之情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古之人为之不然。』而韩国的韩非子,也在其《韩非子显学》有『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个个战国时代的大学者,不论孟子、墨家、荀子、庄子、韩非子,无不指证历历。故知如果真是个无中生有的人,这些论实学的大儒或大学者,还拿以虚论虚,实即是西施为真有其人之实例了。

而更遑论连或为楚国屈原(?)所著的《九章惜往日》也以西施为说:『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而屈原的弟子的楚国的宋玉在《神女赋》也指出:『毛嫱鄣袂,不足程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

而或战国末的《管子小称》也指出:『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以上,先秦时代前后的,在越国附近的邹鲁或宋、楚、韩至秦,西施的名称及美貎,流传遍中国,如果是个虚中人,那么,这些先秦诸子百家有实学者,个个都是搞代名词、影子人物来论事论学的,亦未免太诬先贤了。于是就知道了,世上凡是要搞翻案文章的,而闹出自露其短之笑话之一例岂不在兹。(刘有恒,台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