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追忆金开诚先生二三事

$
0
0

 

张俊东

    近日接连接到外地朋友的电话,说是在新闻联播里看到我的导师金开诚先生去世的消息,表示哀悼。我深深地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我老师的尊重和敬仰,我很自豪。     

    另,经常有人和我讲“你的导师金开诚先生写了很多书,学术作的如何好,怎么样怎么样”,在这里我想声明一点,我私下认为恩师金开诚先生作的不是学术,而是学问。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学术中可以没有作者人的影子,而学问中一定要有人的影子,正所谓“书如其人”。做学问,不仅要学,还要问,问天问地,更要问自己。“每日三省吾身”,返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每日反省对自己认识到的高尚、高境界的“理”是否从心里到行动上都“向往之”、“践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当代很多学术大家,学术著作很多,可是知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在名利面前极其媚俗甚至害人利己,毫无风骨可言。而恩师金开诚先生是真正做学问的人,他把在读书中认识到的高尚的、高境界、高格调的“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努力实践,有的不能马上达到,但一定要向那个方向努力,去接近那个目标。从某种角度讲,做学问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完善人格、追求人生境界不断超越的过程,作学问就是如何做人。古语讲:“充实之谓美”,“充实而能发出光辉之谓大”。先生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温柔敦厚的“大人”、长者,他用他思想和行为的光芒照亮和影响了身边的很多人。

    现把与先生接触的几个小片段整理出来与大家共飨。

    一、先生使我的人生发生了重要转折

    2004年10月,北大首届书法研究生班的开学典礼上,第一次亲睹先生的风采。当时年轻气盛的自己手里拿着2万元学费犹豫不决,想看看北大到底怎么样。可开学典礼下来,我立刻交了学费,心想这学必须要上。开学典礼后,跟家人通电话讲那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开学典礼。其实也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学典礼,而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人生讲座。其实只是听这样的一场讲座交2万元学费都是值得的。至今先生手扶演讲桌,讲北大有四年级的大师,也有七年级、十年级的大学生;一个人求学、读书的目的不只是积累知识,而是要涵养自己的气象、提高人生境界的观点……先生那右手的手势和扭头动作都还是那样清晰。也正是这次开学典礼使我初步找到了一直苦苦追寻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要以什么样方式活着的答案,于是下定决心放弃大庆油田相对安逸的生活,毅然来京追求自己求学问道的梦想。这不仅是我艺术上、学问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更是我人生的崭新开始。

    二、曹孝郎中的故事

    我给妻子和女儿,还有很多亲人和特别要好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而且讲了多次,我说这是目前对我影响最大的故事。金先生讲,很久以前在苏州有位著名中医叫曹孝郎中。一次一个非常贫穷人家的妻子得了重病,病入膏肓,马上就不行了。丈夫借了十块大洋请曹孝郎中给妻子看病抓药。曹孝郎中看诊后,为其开了药方。可丈夫拿着药方要去为妻子抓药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十块大洋了。翻天覆地找了几遍也没找到。后来一想,家里除了曹孝郎中没任何人来过,但曹孝郎中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人品好得没说,怎么会干这样的事呢。可丈夫找不到大洋没有任何办法,最后还是来找曹孝郎中。虽然丈夫很委婉地表达了来意,曹孝郎中还是听得很明白,略微犹豫了一下说自己真是糊涂,一时犯了邪念顺手拿走了那十块大洋,赶紧从家里取了十块大洋给这位丈夫让他去为妻子抓药,并紧着赔不是。妻子服了曹孝郎中开得药后,很是见效,十几天后,妻子已经可以翻身略微活动了。就在这时,丈夫整理床铺在妻子枕套里发现了十块大洋。丈夫和妻子看到这十块大洋,想到冤枉了曹孝郎中心里非常愧疚,同时又想,曹孝郎中没拿自己的钱为什么还要承认呢,想不明白。于是丈夫去问个究竟。丈夫愧疚不解的说明来意,曹孝郎中才讲:“我是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虽然没拿你们的钱,我本不应该承认,但考虑到你妻子当时病得很重,我如果说没拿,而你们又找不到钱且没钱看病,再加之丢钱上火也许你妻子的病就没治了。为了救治你的妻子,所以我只能承认。”

    听了金先生讲得这个故事,我深深佩服曹孝郎中的胸怀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实事求是讲,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我能做到伸出援助之手给他十块大洋,但如果是被别人冤枉偷他的钱,委屈我、侮辱我,可能就做不到曹孝郎中那样,忍受侮辱和委屈还去帮助别人。我觉得这样的人是很伟大的,从此我也一直以曹孝郎中为榜样修养和历练自己。过去有一字之师,也有一本书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金先生所讲的这个故事对我如何修练自己的人生境界震撼很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金先生之所以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我想他一定是有深意的。

    从听到这个故事到现在已经四五年了,我经常会想到、经常会和别人讲起这个故事,因为这么好的故事,我不敢据为己有,那样会有罪的。

    三、杆秤中的“中庸”原理

    金先生是国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者,其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思想体系的学说影响很大。他无论是讲课还是写文章,都追求深入浅出,我觉得先生已经把学问真正生活化了,做到了留心处处皆学问。他来讲课路上的所见所思经常成为课堂上的鲜活素材,新颖亲切而引人入胜。在论述中庸的时候,他讲中庸不是平均和折中,不是对等和整齐划一,它不像西方天平要求两边重量一定对等才会平衡,而是像中国的杆秤,不要求两边物体的重量绝对相等,是通过调整秤砣位置让两边本来不同重量的物体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我做硕士论文论述王羲之书法艺术具有一种中和冲淡之美时,引用延伸了先生的这一观点,很多读者都对这部分论述印象很深刻。其实这是先生的原创,我只是鹦鹉学舌而已。有意思的是先生在审定我论文时,当看到关于中国杆秤的比喻这一部分时问我:“你这一观点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是听了先生讲课的启发,后面注明了出处。先生“陶醉的、傻傻的”一笑,那表情特别像孩子恶作剧的鬼脸,非常真挚和可爱,这个画面的印象非常深刻。

    四、爱大于学术

    先生治学非常严谨。我做硕士论文期间,先生多次给予具体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在论文初稿完成后,先生从南京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了一个比原来用的更高倍的放大镜,逐字逐句审阅我的论文,并提出十条以上具体意见。不仅包括不同意我对沈尹默的评价,也包括具体的用字用词,我深深体会到先生治学的严谨态度。但有一件事使我感到严谨、严格以外先生的另一面。一个同学选题、开题,包括整个论文都没有让金先生看过就做出了硕士论文,并要求金先生签字推荐他参加论文答辩。金先生对此论文的观点、水平及这样的治学态度不满意,同时也非常为难和生气。刚开始他严厉拒绝了这样的论文,但后来考虑离答辩日期非常近以及这名同学的实际困难,先生还是签字推荐了这名同学参加答辩。后来我想,这不是先生放弃了一生都坚持的严谨治学态度,而是先生在面对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的爱时,他被对学生的爱所困扰和俘虏,他没有能力拒绝对他人的善良,特别是对学生的呵护。尽管对学生的行为不满意,但和他内心里深爱着每一个学生并不矛盾。他也许在心里想,你错了,我没有惩罚你,但愿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改正过来。遂我也觉得一个大学者仅有严厉和严格、仅有思想和学术是不够的,还要内心充满温情和爱意,这也是金先生让我们学生如此尊敬的原因吧。

                                   2008年1月24日于京华雍和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