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北昆 刘剑钧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转载]动物园公交枢纽(一)

$
0
0

              动物园公交总站的回忆

 

北京动物园位于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7号,东邻北京展览馆和莫斯科餐厅,占地面积约86公顷,水面8.6公顷。明代为皇家庄园。清初改为皇亲、勋臣傅恒三子福康安贝子的私人园邸,俗称三贝子花园。东部叫乐善园,西部叫可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可园和乐善园合并,收集了一些动物,称万牲园。进入民国,改为农事实验场、天然博物院,门前道路曾称博物馆路。

北京动物园是中国开放最早、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对外开放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解放后称西郊公园,1956年正式定名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园大门口牌子上的“北京动物园”五个大字是毛泽东手迹,但不是专为北京动物园写的。1955年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园名“北京动物园”。文革期间,由于郭沫若受到冲击,由他题写的园名匾额被摘除,动物园领导从毛泽东诗词书法《沁园春·雪》中选择“北京动物园”五个字,拼凑成了现在使用的园名牌匾。


北京动物园是伴随北京小朋友成长的著名公园,过去家长问孩子,星期天去啊哪玩,孩子一定会回答,上动物园。

1956年,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在动物园南门外大空场设立了公交总站,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个城区都有公交车开往动物园。那时候,每逢周日和公共假日,北京动物园人满为患,这也是各路公交车最繁忙的时候,车内装满欢声笑语的家长和孩子们。

下图是1996年冬天103路电车动物园总站的照片。


北京动物园位于西直门通往海淀西山园林的大道旁,所以北京最早的郊区公交车332路总站也设在动物园公交总站。

北京郊区公交车332路的行驶路线是“西直门——颐和园”,1969年西直门城楼被拆后,改为“动物园——颐和园”。




笔者对332路的第一次印象是1961年4月22日,那天是星期六,我们象鼻子中坑小学四年级同学到颐和园去春游。早上8时我们在方巾巷南口集合,那里等候着二辆332路郊区公交车,挤上了200多小学生。老师坐在前排座椅上,我们学生轮流坐座位,车厢里还站满小学生。单座坐二位,双座坐三位,后排长座能坐十个。出了西直门,就见到郊区的麦田了,过了北京大学校园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远处有玉泉山双塔。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大学虎皮墙,因为332路围着北京大学东墙、北墙和西墙绕了半个圈,高高的虎皮墙外有水渠。老师告诉我们北京大学原来叫燕京大学,她母亲就是燕京大学毕业的,那里原来是王府的花园,属于西山皇家园林。从此,我对332路郊区车格外尊重,他是北京皇城通往西山皇家园林的必经之路,明清是御道。

1977年10月份的报纸有篇《向北京332路公共汽车提个意见》的读者来信。信中说,“唯有332路站最拥挤,等车时间最长,少则一二十分钟,多则三四十分钟。每当车进站,乘客一拥而上,不等上满就关门。经常挤坏了乘客的背包、衣服,有时还挤伤了人。老人、带孩子的人上车就更困难。有的青年乘客高喊:‘坚决抗议332路影响我抓革命促生产!’售票员似乎并不买账:‘你找领导去。’调度员也没辙:‘车少,乘客多,没有办法。’”
  写信的读者叫黄克坦,单位是第一机械工业部。332路车队接到报社转来的信,甚为重视,当天决定走访黄克坦,“当面听取他的批评。”不巧的是,黄的来信地址不详。要说人家车队还真认真,都找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查线索,打了二十几个电话,终于找到了黄克坦。这还没完,车队马上又召开了沿线11家大单位代表和乘客参加的座谈会,一起出谋划策。后来,形成了若干改进措施:增开快车和班车、每小时发车由15辆增至21辆、抽调人员维持秩序、调查沿线运行情况。

2009年9月,地铁4号线开通。极大地便利了来往北大的人们的出行。332路北京大学这一站被正式命名为“北京大学东门站”,站内的墙壁上装饰精致绘有北京大学最著名的景点“湖光塔影”的瓷版画。看到在地铁穿梭来往的人群,看到他们驻足于湖光塔影的瓷版画前拍照留念,我是多么欣慰啊!

同时,也不由得回想起,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通往北京大学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车——332路。在迎接北大附近日新月异的交通便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够忘记这位“老功臣”。因此,以调侃幽默的笔触写下以下小文(下文作者北京大学胡坚女士):

“332”是一路公共汽车的号码。公共汽车北京有好几十个线路,为什么单捡“332”说?因为它和北大关系深。

早年从动物园到颐和园这条路可没现在这么热闹。别说小汽车,公共汽车也就是“332”这一路。“332”最早从西直门发车,终点站是颐和园。后来西直门城墙给拆了,“332”改从动物园发车。其中有一站是海淀,有一站是北大西门,等于绕着北大走了半圈儿。从城里到北大办事儿的人,北大到城里办事儿的人,离了这“332”还真不成。所以“332”当年那个神气劲儿,今天的卡迪拉克也难比。半截儿红半截儿黄的前车厢拖着后车厢,轰隆隆隆行驶于白杨树大道上(笔者注:现在叫中关村南街,90年代叫白颐路),招得大人孩子扬着脖子看。

“332”的车票价钱也便宜。从起点站到终点站也就是两毛,一站两站五分钱,三站七分。可要是买能乘“332”的月票,得买那种四块钱的。“332”是郊区车,买三块钱的月票不能乘。花两毛钱能从颐和园坐到动物园,连带着看看北大有名的西校门和另外几个高等院校及紫竹院公园首都体育馆什么的,沿路田野开阔,稻花飘香,清风送爽,那滋味儿比现在坐专车兜风不差。

“332”好是好,可就有一样,太挤。一方面,汽车线路太少,另一方面,终点和起点都是旅游景点,去的人也太多。逢到节假日那个挤劲儿,真是难以形容。据说“猪年还拱,狗年还叫”的典型吵架段子就发生在“332”上。是真是假难以考证。不过,要从乘“332”的人中知识分子居多这一点考察,还真是八九不离十。也就是知识分子会这么着,挤车拌嘴还把十二生肖带上。

“332”挤得人急了,为老百姓着想的政府得想办法。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初吧,“332”的姐妹车接连出现在这条路上。什么“302”、“323”、“320”等等,都带着“3”和“2”这两个号码,搞得好多人犯糊涂,问道儿的时候像念绕口令,一不小心就乘错了车。这些姐妹车多少缓和了“332”的拥挤,也给大家提供了不少方便。

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涌,“332”沿线的风景也发生了巨变。白颐路两边树愈来愈少,楼愈来愈多。特别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关村西区”热闹得一塌糊涂。“332”在日益增多的大车、小车、新车、洋车的衬托下,在道路两边的大红招牌大绿广告的衬托下,显得愈来愈普通,愈来愈不起眼,像穿旧了的的确良衬衫,用旧了的大衣柜,经常走动的老亲戚。有时“332”也会让人眼睛刷的一亮,车身上的大幅广告是“星期天哪里去,阡村百货逛街去!”

自从空调大巴士“808”等在这条路上露面,“332”更不显山不露水了。可是还是挤,还是有人乘,大概还是有不少人喜欢它。往北京大学打车,出租汽车司机不认道儿,只说一声儿,知道“332”吧?跟着“332”走啊。没办法了,“332”伴了我们几十年了。习惯了,就是永远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04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