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传字辈年谱序
蔡正仁
2016年重阳佳节,我再次来到昆曲源头昆山巴城镇,参加 “昆曲小镇·巴城重阳曲会”。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面对着园林美景,曲苑流觞,来自天南海北的曲友和专业演员同台演出,“好一派清秋光景!”
早在1991年2月9日,我们上海昆剧团就与昆山市政府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双方约定了一系列合作意向,如:“定期举办昆曲回娘家活动”、“为昆山学校的小朋友们进行辅导昆曲”等,还设想帮助昆山市政府“在昆山举办首届中国昆剧节”。那个时候,昆曲的处境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与昆山签订的这份协议,就显得异常“非同一般”。
协议签订不久,时任昆山市委书记吴克铨就指着一片农田说,将在这里建个大戏院。我很诧异,这怎么可能?!没想到,不到两年时间,他们就以“昆山速度”把大戏院建成了!并且还是沪宁线一带最漂亮的专业戏院。现在,昆山市政府又在老大戏院的原址上,建造了更加宏伟的专业大戏院,并且于2015年10月12日成立了昆山当代昆剧院!成为中国第八个昆剧专业院团。这是昆山乃至全国昆曲界的幸事,填补了昆曲故乡没有专业昆剧表演团体的空白。
与此同时,昆山市政府还在亭林公园建造了一座古香古色的昆曲博物馆,俞振飞大师充满感情地题写了“昆曲博物馆”的馆名。同时,在昆山市政府的关怀下,昆山昆曲研究会也挂牌成立。
在这次曲会期间,当我得知杨守松工作室的彭剑飙先生花费了五年多时间编纂一本《昆剧传字辈年谱》时,我非常感动,这是我们昆曲界的一件大事!
众所周知,传字辈昆曲老师是昆曲界承上启下的关键一代。没有他们,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昆曲将戛然而止,我们中华民族就会丧失最优秀的古老戏曲艺术。由于有了“传字辈”,昆曲得以复活,昆曲艺术得以传承、弘扬。“传字辈”在昆曲的传承历史上功不可没!
现在,活跃在昆曲舞台上的“八百壮士”(即全国八大昆曲院团从事昆曲传承工作的业务人员),几乎大多均是传字辈老师的弟子及再传子弟。
由此可见,彭剑飙先生编纂的《昆剧传字辈年谱》,真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这部《年谱》不仅依照时间顺序将传字辈老师的艺术历程一一记录下来,还附录了各个老师的性格特征、艺术观点等等,对于研究传字辈老师和昆曲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6年1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