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户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http://help.weibo.com
服务热线:4000 960 960(个人) 4000 980 980(企业)

郭启宏简介
当代剧作家、诗人、小说和散文作家,广东潮州人,1940年生,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北京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已发表各类作品一千余万字,其中有34部作品获73项国家级或省部级奖。主要作品有话剧《李白》《天之骄子》《知己》《小镇畸人》《大讼师》,昆曲《南唐遗事》《司马相如》《西施》《李清照》,京剧《司马迁》《花蕊》,评剧《向阳商店》《评剧皇后》《城邦恩仇》,河北梆子《忒拜城》《北国佳人》等,结集《郭启宏剧作选》《郭启宏文集•戏剧编》(五卷),长篇小说《白玉霜之死》《潮人》,传记文学《千秋词主李煜传》,散文集《四季风铃》《井花水》《艺坛梦寻》《鸿雁留痕》,诗集《燕云居诗钞》《天风雅阁吟草》,文论集《传神》等。
姓名:么书仪
笔名(曾用名): 出生日期: 1946年1月 籍贯: 河北唐山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职称: 研究员 研究方向: 元代文学、元代戏曲、晚近戏曲研究 |
么书仪(女)1946年1月生于北京,研究员。学术专长是元代文学、元代戏曲、晚近戏曲研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1981年后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工作直至2006年退休。 一、学术论文 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戏 (《文学遗产》1980·3) 《白朴年谱》补正 (《文史》17辑) 山川满目泪沾衣 (《戏曲研究》6辑,1982) 谈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 (《文学遗产》1983·2) 关汉卿 (《百代英杰》北京出版社,1984) 元剧四题 (《戏曲艺术》1984·2) 元词试论 (《天津社会科学》1985·2) 白朴的词 (《中国文学史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全金元词》中一些问题的商榷 (《古籍整理与研究》1986·1) 也谈《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形象 (《古典文学知识》198 · ) 谈红娘形象的复杂性 (《戏曲艺术》1983·增刊) 元剧与唐传奇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 (《文学评论》1984·3) 《录鬼簿》中贾仲明吊词三释 (《中华文史论丛》1986·1) 明人批评《西厢记》述评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1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关于《析津志》和其中关一斋小传的作者 (《文史》27辑) 元代曲家脞谈 (《戏曲研究》18辑,1986) 关于传奇八种 (《文学遗产》1985·2) 关汉卿思想和创作的二重性(《中国古典文学论丛》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曲海探珠 (《中国古代戏曲论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人合作) (《中华戏曲》2辑,1986) 元剧四题(之二) (《百家论坛》1987·3) 从元代的吏员出职制度看元人杂剧中“吏”的形象 (《文学遗产》1986·5) 以史写心的元人历史剧 (《文学评论》1989·2) 元代陵墓何处寻? (《古典文学知识》198?) 戏曲祖师老郎神 (《古典文学知识》198?) 崔莺莺的爱情观 (《古典文学知识》198?) 李开先、石君宝评传二则 (《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元杂剧与正统文学 (《文艺研究》1989·3) 王恽不是曲论家 (《文学遗产》1989·6) 简评《论中国戏剧批评》 (《戏曲研究》34辑,1990) 徐棻的新编历史剧刍议 (《成都舞台》1990·2) 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 (《名家解读元曲》1991·1) 维护“本实”的退避 (《阴山学刊》1991·2) 日本的中国古代戏曲专家传田章及其《西厢记》研究 (《古典文学知识》1992·1) 略论杨维桢多变的生活道路 (《文学遗产》1993·2) 梦想的破灭—忽必烈在治国问题上的变化 (《文史知识》1998·9) 明清剧坛上的“男旦” (《文学遗产》1999·2) 元剧与唐传奇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 (《名家解读元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怎样读《西厢记》 (《古典文学知识》1999·6) 清代宫廷的“节戏” (《中国文化报》1999·12·9) 齐如山的“发现” (《中国文化报》2000.1.13) 面对佛道二教的耶律楚材 (《文学评论》2000·2) 漫谈“跳加官” (《中国京剧》2000·3) 南城往事 (《万象》2000·4) 饶头戏 (《文史知识》2000·11) 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时髦 (《万象》2000·11) 说晚清的“堂子” (《中国文化报》2000·11·16) 民初的三部戏曲史著作 (《中国文化报》2001·2·13) 西太后时代的“内廷供奉” (《寻根》2001·3) 《中国戏曲发展史》评析 (《艺术百家》2001·3) 袁寒云:是贵公子,也是纯文人 (《万象》2001·5) 晚清宫廷演剧的变革 (《文学遗产》2001·5) 《西厢记》在明代的发现 (《文学评论》2001·5) 晚清宫廷戏剧考述 (《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2002·3) 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 (《戏曲研究》2003,第61辑) 《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正误 (《文学遗产》2003·1) 热河乾隆观剧图史事 (《寻根》2003·2) 说起关汉卿 (《文史知识》2003·4) 徽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华艺术论丛》2003·第1辑) 道光至光绪年间的旅行指南 (《文史知识》2004·1) 回复陈芳 (《文学遗产》2004·2) 杨掌生和他的《京尘杂录》 (《戏曲艺术》2004·1) 晚清作为科班的北京南城“堂子” (《北京社会科学》2004·3) 试说嘉道年间的“花谱”热 (《文学遗产》2004·5) 一帧照片的五个说明 (《海南师院学报》2004·6) 徽班给北京带来了什么 (《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 戏曲史叙述中的“堂子” (《大戏剧论坛》第二辑) 戏曲史叙述中的“堂子”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晚清北京南城的“堂子” (《现代中国》第五辑) 晚清伶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戏曲研究》2005,第68辑) 清末民初日本的中国戏曲爱好者 (《文学遗产》2005年·5) 清代宫廷戏剧考述——以晚清七十年为中心 (香港岭南大学《岭南学报》新第三期,2006年) 徽班进京·程长庚·前后“三鼎甲” (《徽州学研究》第二卷,2007年) 关于升平署档案 (《文学遗产》2008年第二期)
二,赏析、一般文章 元杂剧赏析三篇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骈文赏析二篇 (《历代骈文名篇注析》黄山书社,1988) 白朴散曲赏析四篇 (《元曲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元散曲赏析二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9) 望祭文丞相文赏析 (《散文诗大观》漓江出版社,1991) 1983年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1984年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1985年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1987年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1988年古代戏曲研究概述 (《中国文学研究年鉴》) 公案戏漫谈(1——17期连载) (《人民公安报》1988) 《古文观止》译文二篇 (中华书局,1991) 历史人物介绍二篇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91) 漂洋过海的杨贵妃 (《东方》1994,4) 圆明园记忆 (《北京政协》1997,11) 东京的“案内” (《北京政协》1998,2) “优雅”与“热闹”——浙昆、上昆折子戏观后 (《苏州日报》2003,12,6) 《西厢记》赏析五则 (《古典剧曲鉴赏词典》2004·1) 三,学术专著 《戏曲》(《中国古代文体丛书》之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元代文人心态》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铜琵铁琶与红牙象板》 (大象出版社,1997) 《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董西厢》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晚期戏曲的变革》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元代文学史》(参加集体项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中华文学通史》(参加集体项目) (华艺出版社,1997) 《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铜琵铁琶与红牙象板》重印本 (大象出版社,2009年)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插图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从程长庚到梅兰芳——晚近京师戏曲的辉煌》繁体竖排本 (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元代文人心态》修订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晚清戏曲的变革》繁体竖排本 (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四,注释、评点、古文翻译、散文集 《元曲三百首》(与人合作) (大连出版社,1992) 《志怪传奇三百篇》 (大连出版社,1995 《王季思选元曲三百首》注释(与人合作)(东方出版社,1998) 《清代杂剧选》(与人合作)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射雕英雄传》评点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春城无处不飞花》 (台湾,麦田出版社,2000)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台湾,麦田出版社,2000) 《两意集》(与人合作) (学苑出版社,1999) 《两忆集》(与洪子诚合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寻常百姓家》 (台湾 人间出版社,2010 年)
五,辞书条目撰写、主编辞书 《大百科全书·戏曲》2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大百科全书·文学》23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5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世界诗学大辞典》53条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 《中国文学大辞典》78条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曲学大辞典》元代部分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7条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主编《中国戏剧通典》(与人合作) (昆仑出版社,1999) (本书获得,新闻出版署1999年颁发的“第三届国家辞书二等奖”) 副主编《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与人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六,古籍整理 《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与人合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函,120册 (本书获得,新闻出版署1992年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丛书奖) |
中国人的父母,尤其是当前的家长,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焦虑的一个群体之一。因为,作为为人父的我们那一代童年大多数人品尝过贫困的苦涩,相当一部分也仅仅是刚刚摆脱贫困向小康中产迈进,但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眼前的外表光鲜。由于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年轻时的困顿之路,于是大多数人开始选择以己为例,或引诱或劝说逼迫自己的孩子在残酷的教育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拼完小学、拼中学,拼完成绩、拼才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马云、王健林,竭尽所能希望靠自己能给孩子一个看得到的未来?
然而,尽管父母们不愿意承认,其实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读书的料,因此只能从众给孩子的学业上加上一个又一个砝码,对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临界点却茫然不知,亲子关系由一片祥和变成一地鸡毛。正如那句玩笑话说的:“不提学习,母慈子孝,一提学习,鸡飞狗跳”。
对父亲来说,儿子传承他的姓氏和血脉,甚至继承他的事业,他要通过儿子来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相较女儿,父亲对儿子的期望要高得多,要求也更加苛刻。另外,父亲和儿子都是男性,天生就有抢夺地盘”的雄性本能。父亲要在儿子面前保持权威地位,儿子成年后,则会迫切地希望打倒父亲的权威,以此肯定自己的力量,确认自己的成长。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父亲代表着社会,父亲对儿子的接纳认可程度,会被儿子解读为社会对他的认可程度。所以,儿子一定会非常渴望父亲承认、肯定自己。
大多数的中国父亲过于权威,习惯发号施令、说一不二,让儿子在恐惧中长大,这样的父子关系无疑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父亲在儿子面前没有威严,那也是很糟糕的事。有的父亲非常民主,儿子可以随意地批评他,儿子长大后,不服从任何权威,鄙视所有规则,迟到、早退,跟领导顶嘴更是家常便饭,结果被领导解雇了。儿子显然没能从父子关系中学会尊重和界限。
所以,作为父亲,既不要过于权威,也不能没有权威,必须把握好这个度。我和儿子相处。温和交流为主旋律,目的是让儿子感受到你的爱,父子俩尽一切可能有些互动,如故意向他求教外语,向他讨教打篮球规则等等、当然外面世界的”五彩缤纷”我也没有忘记向他点滴互动,这次出去二十天,回来居然见到儿子自己动手做了早餐,西红柿炒鸡蛋香味扑鼻,阳春面也下的恰到好处,儿子因此肯定了自己的基本生存"力量",又得到了我这个父亲肯首点赞,心里肯定既温暖又骄傲?
父亲是要坚守规则底线,让儿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将想法清晰地传递给儿子。当儿子违反规则时,父亲要坚定地说”不”。父亲无需维护自己绝对权威,不应该靠恐吓和侮辱,而是努力地充实自己,让自己有着比儿子站得高、看得远的独到之处,能够给他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让儿子信服自己。其实必要时,父亲应该学会示弱,让快成年儿子帮自己拿主意,譬如去哪儿旅游实惠、外面世界的时尚新潮等等。给儿子一些表达爱的空间,父子关系会更加融洽。
成年儿子也会看父亲不顺眼,想改变父亲不合时宜的老习惯、老观点?其实,儿子不是想改变父亲本身,而是想改变父亲对他的看法,他渴望的是父亲的肯定。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儿子就不会那么较真了。 所以,只要找对相处方式,读懂爱的细节,让爱流动起来,父子和解其实并不难....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许,是把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但是太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同时也是独立成长个体这一事实。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用过多的干涉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意,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自身发展和需求。我们往往用这是为了”你好”为借口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却不知道何时收手,让孩子学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结果培养出一个个妈宝男和各类生活自理能力差到极点的社会巨婴。以至于网上各种声音在痛呼:“父母皆祸害”? 什么时候收手?因为只有父母收手了,孩子才有成为一个完整社会人的最终机会。
父亲节也时值中考,当孩子发现自己学业无望的时候,他会自然而然的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失望,甚至把这种失望延伸为父母对自己的仇恨?在填报中考志愿的时候,我把儿子叫到面前,有些犹豫的对他说,自己在特定环境下没有系统上过什么学,更没经历过中考志愿什么的,也是两眼一抹黑,你所面临的一切我也给不出过多任何建设性意见,包括将来工作。所以,这一切的选择,以及后来一切的一切只能靠你自己完成。 这是以父亲身份第一次正式以男人之间的方式和他开诚布公的交流。 这也是我这个做爸爸的第一次向儿子表达我的知识面的无知和浅薄,但也是第一次告诉他:儿子,你快成年了展翅高飞吧-----------
父亲节祝福天下父亲妻贤子孝、开心幸福!
15.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 |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石景山学校 | 军区大院、市政疗养院、公园宿舍、甲9、10号、青年公寓、军区养鸡厂宿舍、西下庄、东下庄、北京射击场、八大处别墅、八大处教工楼、北空宿舍、四平台(军区)、福田寺、杏石口、整形医院、工人疗养院、建疗宿舍 |
![]() |
张卫东简介: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代表剧目《草诏》《搜山打车》《写本》《祭姬》《骂贼》等,著有《赏花有时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正编、续编)、《昆曲艺术课教程》等;另出版有光碟《张卫东演唱说戏牡丹亭》《昆曲在北京》等。 |
本报记者赵毫 摄影报道
6月23日,昆曲艺术家、国家一级昆曲演员张卫东做客由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都市报都市读书会联合主办的“精读堂”第十四期讲座,围绕“赏心乐事谁家院——古典文学与昆曲”这一主题,向贵州昆曲票友及文学爱好者讲述了昆曲伴随古典文学的兴衰而演变的历程。讲述之余,张卫东不仅即兴演唱昆曲经典曲目,还与自己的弟子、贵阳“见一曲社”社长戴若一道,共同表演了《牡丹亭》“游园惊梦”的经典片段,带领现场来宾切身感受昆曲的魅力。
昆曲的产生肇始于古典文学
讲座中,张卫东从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史入手,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阐述昆曲的产生。他说,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中国古典文学样式其实都是可以唱的,特别是在汉唐时代,单独的歌唱、舞蹈、故事之间形成了有故事、歌唱、表演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之后,由于唐诗不能满足创作者的需求,于是就发展出了词调。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产生的,他们用略显粗鄙的文字,随意表达故事和情感。通过文人不断丰富和雅化,从而形成一种美丽的歌唱,逐渐被上层文人接受后,久而久之便被继承了下来,其中最著名的有《忆秦娥》、《长相思》等。
“我们总说唐诗宋词,其实中间还有一个小东西,就是唐末以来的传奇。唐末传奇是一种小的、微型的平话故事,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张卫东说道。很多人都认为唐代的这种小故事就是一种文学创作,其实不然,因为这是唐末的说书人讲故事讲出来的风格,被文人记录下来,形成了这么一种创作。按现在的说法,则叫报告文学,如《风尘三侠》等。唐传奇影响到后代,就是花间词的创作。花间词讲述故事较困难,表达情感则很容易。于是南戏传奇诞生之后,永恒的主题就是爱情。爱情故事来自哪里呢? 大部分就是唐末以来的小传奇故事。这样,音乐创作和文学创作就变得立体了,中国最早的戏剧雏形也随之出现,其形式就是以歌舞讲故事,以身段解释台词。
昆曲是以地名命名的艺术
张卫东说,到了元代,文人写出了小令。这一时期的小令,用的是金元的诸宫调,类似于说书形式的一种长篇故事,再安排若干个曲牌,在讲的过程中进行歌唱。诸宫调所写的故事,大部分也是继承了唐传奇以来的故事。如常见的《赵贞女蔡二郎》、《莺莺塔》,后来就慢慢发展成为南戏的《琵琶记》及《西厢记》。
他解释道,元朝文人所写的小令和杂剧,就是北词这种北曲方式的歌唱,即利用北方市井的一些小腔小调,套成格写出曲来。文人们既要稳住票房,又要表达自己的心情,因此流行的方式,就是利用市井的口语,写出文雅的唱词。最典型的,就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写的那样浅显而高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朝末年,一些文人隐居在苏州昆山一带弹唱,他们以清唱小令为主,把吹奏乐和弹拨乐合在一起,在乐器上又有所提高,这样的歌唱方式被称为昆山腔。明朝建立后,主要继承南宋的制度,而摈弃元代文化,因此把很多元曲的优秀篇目给禁毁了。由此,应运而生的一个南戏剧目,反映孝道的昆山腔祖曲《琵琶记》诞生了。
他说,到了明代中叶,昆曲传奇已经达到鼎盛时期,一个传奇好几十折,要看好几天才能看完。这时的昆曲很丰富,南曲北曲都有,南北合套也有,北曲南唱有,南曲北唱也有。表演上也是无体不备,可以说生活中的所有表演,好的东西都能吸收到舞台上。
昆曲剧本文学“变雅为俗”很可怕
在张卫东看来,中国文学创作的根离不开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各个时代发展出各自的表现形式,而这也给创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如到了明清时代,以白描为主的小说笔记兴起。最典型的是,在昆腔形成全国的顶峰时代后,曹雪芹写《石头记》时本来要写南北传奇,但最终没写下去,而是继承以往小说笔记的创作方式,用最时尚的浅文言写。
清初以来,文白合一的小说盛行,而昆曲这种“之乎者也”的演唱文体慢慢趋于衰落。雍正年间废除乐籍制度,放松了对演艺界的监督,演艺团体什么声腔都可以唱,观众爱听什么就演什么,以乱弹为代表的梆子腔、皮黄腔等颇受民众欢迎,戏曲的最高典范京剧便酝酿而生了。
当前,不少昆曲剧团由不熟悉古文的编剧写剧本,请学习民乐的搞作曲,用话剧的舞台美术和服装造型,由话剧导演来做导演,故事编排、文辞对仗毫无古典雅致可言,改编的传统剧目情节支离破碎,严重忽略了经典的文学性。
“正是由于儒学在中国逐渐衰落,昆曲也随着儒学的衰落而衰落,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欣赏昆曲应该按照古人的文言规律才是常理,新编昆曲注定会加快古典昆曲的衰亡速度。如果老是想把昆曲改雅为俗,那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张卫东说。
原文网址:http://dsb.gzdsw.com/html/2018-06/27/content_4781.htm
1 | 新锲梨园摘锦乐府菁华六卷 刘君锡 辑 | 景英国牛津Bodleian图书馆藏万历二十八年(1600)王氏三槐堂刊本 | FB.630:8.1 |
2 | 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新簧一卷; 鼎镌精选增补滚调时兴歌令玉谷调黄三卷; 鼎镌精选增补滚调时兴歌令玉谷新簧二卷明景居士辑 | 景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三十八年(1610)廷礼刊本 | FB.630:8.2 |
3 | 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宫腔摘锦奇音六卷 明 龚正我 辑 | 景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三十九年(1611)张氏敦睦堂刊本 | FB.630:8.3 |
4 | 新刻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四卷 明 黄文华 辑 | 景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元年(1573)福建叶氏刊本 | FB.630:8.4 |
5 | 鼎雕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三卷 明 黄文华 辑 | 景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元年(1573)蔡氏爱日堂刊本 | FB.630:8.5 |
6 | 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六卷 明 程万里 选 明 朱鼎臣 集 | 景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明福建金氏刊本 | FB.630:8.6 |
7 | 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二卷 明 熊稔寰 辑 | 景民国十□年上海石印本 | FB.630:8.7 |
8 | 新锓天下时尚南北新调二卷 明 殷启圣 辑 | 景民国十□年上海石印本 | FB.630:8.8 |
9 | 新选南北乐府时调青昆二卷 首一卷 次一卷 明 黄儒卿 辑 | 景四知馆刊本 | FB.630:8.9 |
10-11 | 新刊分类出像陶真选粹乐府红珊十六卷 明 纪振伦 辑 | 景英国大英图书馆藏嘉庆五年(1800)刊本 | FB.630:8.10-11 |
12-13 | 吴〓(yu)萃雅四卷 明 梯月主人 辑 | 景万历丙辰(1616)自序刊本 | FB.630:8.12-13 |
14 | 新刻出像点板增订乐府珊珊集四卷 □ 周之标 辑 | 景刊本 | FB.630:8.14 |
15-16 | 月露音四卷 明 凌虚子 辑 | 景万历丙辰(1616)序刊本 | FB.630:8.15-16 |
17-18 | 词林逸响四卷 明 许宇 辑 | 景天启三年(1623)序刊本 | FB.630:8.17-18 |
19-20 | 新镌出像点板缠头百练幽期写照六卷 (怡春金) 明 冲和居士 辑 | 景刊本 | FB.630:8.19-20 |
21 | 听秋轩精选万锦娇丽一卷 明 汤显祖 辑 | 景刊本 | FB.630:8.21 |
22-25 | 新镌乐府清音歌林拾翠一集十五种二集十三种 明 阙名 辑 | 景巳亥金陵宝楼刊本 | FB.630:8.22-25 |
26 | 旧编南九宫谱十卷 明 蒋孝 辑 | 景玄览堂丛书第三辑本 | FB.630:8.26 |
27-28 | 增定南九宫曲谱二十一卷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附录一卷 明 沈景 辑 | 景永新龙氏丽正堂刊本 | FB.630:8.27-28 |
29-30 | 广缉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二十六卷 明 沈景 撰 明 沈自晋 增定 | 景不殊堂刊本 | FB.630:8.29-30 |
31-34 | 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不分卷 明 徐迎庆 同撰 明 纽少雅 同撰 | 景民国二十五年(1936)北平戏曲文献流通会本 | FB.630:8.31-34 |
35-36 | 新定十二律京腔谱十六卷 清 王正祥 撰 | 景康熙二十三年(1684)序停云室刊本 | FB.630:8.35-36 |
37 | 新刊耀目冠场擢奇风月锦囊正杂两科全集一卷; 新刊摘汇奇妙戏式全家锦囊二十卷; 新刊摘奇续编赛全家锦大全二十卷明徐文昭辑 | 景西班牙Real Biblioteca de San Lorenzo del Escorial藏嘉靖三十二年(1553)詹氏进贤堂重刊本 | FB.630:8.37 |
38-44 | 新刻群音类选二十六卷 诸腔四卷 北腔六卷 清腔八卷 官腔类二卷 明 胡文焕 辑 | 景庚申景印本 | FB.630:8.38-44 |
45 | 新刻点板乐府南音日集一卷 月集一卷 明 洞庭萧士 辑 | 景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刊本 | FB.630:8.45 |
46-47 | 赛征歌集六卷 明 阙名 辑 | 景明刊本 | FB.630:8.46-47 |
48-49 | 新镌出像点板北调万壑清音八卷 明 止云居士 辑 | 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钞本 | FB.630:8.48-49 |
50-51 | 新镌绣像评点玄雪谱四卷 明 锄兰忍人 辑 | 景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刊本 | FB.630:8.50-51 |
52-53 | 南音三籁散曲二卷 戏曲二卷 附谭曲杂札一卷 明 凌蒙 初辑并撰附录 | 景一九六三年上海古籍书店景明刊本康熙七年(1668)补刊 | FB.630:8.52-53 |
54-55 | 新刻出像点板时尚昆腔杂出醉怡情八卷 清 菰芦钓叟 辑 | 景古吴致和堂刊本 | FB.630:8.54-55 |
56 | 新镌南北时尚青昆合选乐府歌舞台残一卷 明 阙名 辑 | 景英国牛津大学龙氏藏郑氏刊本 | FB.630:8.56 |
57 | 新镌时尚乐府千家合锦一卷 清 阙名 辑 | 景姑苏王氏刊本 | FB.630:8.57(1) |
新编时尚乐新声一卷 清 阙名 辑 | FB.630:8.57(2) | ||
58-72 | 缀白裘新集合编十二卷 缀白裘新集初编四卷 清 玩花主人 辑 清 钱德苍 辑 | 景乾隆四十二年(1777)武林鸿文堂重刊本 初编四卷本乾隆二十九年(1764)金闾宝仁堂刊 | FB.630:8.58-72 |
73-74 | 审音鉴古录不分卷 清 阙名 辑 | 景道光十四年(1834)东乡王氏补雠刊本 | FB.630:8.73-74 |
75-76 | 彩笔情辞十二卷 附青楼韵语一卷 明 张栩 辑 明 方悟 辑附录 | 景天启四年(1624)序刊本 | FB.630:8.75-76 |
77-78 | 太霞新奏十四卷 明 香月居主人 辑 | 景明刊本 | FB.630:8.77-78 |
79 | 新镌南北时尚万花小曲一卷 清 阙名 辑 | 景金陵郑氏刊本 | FB.630:8.79(1) |
新镌南北时尚丝弦小曲一卷 清 阙名 辑 | 景姑苏王氏刊本 | FB.630:8.79(2) | |
80-81 | 一笠庵北词广正谱不分卷 清 李玉 撰 | 景青莲书屋本 | FB.630:8.80-81 |
82-86 | 纳书楹曲谱正集四卷 续集四集 外集二卷 补遗四卷 清 叶堂 撰 | 景乾隆五十七年(1792)长洲叶氏纳书楹刊本 | FB.630:8.82-86 |
87-104 | 新定九宫大成南词宫谱八十一卷 闰一卷 清 周祥钰 等撰 | 景乾隆中内府刊本 | FB.630:8.87-104 |
善本戲曲叢刊 王秋桂輯 臺灣學生書局 1984年至1987年
|